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半數腦梗源于頸動脈狹窄?吃藥不如通血管

  在我國,卒中已成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是生命健康的第一殺手。昨天,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楊國平引用《中國卒中宣言》中的一段話時,神色凝重。

  半數腦梗源于頸動脈狹窄

  狹窄超過50% 吃藥收效不大

  心髒的血管有人管,腦部的血管有人管,惟獨頸部的血管乏人問津,而頸動脈病變是引發腦卒中的主要元兇。楊國平說,六成以上的腦梗塞是由頸動脈狹窄造成的。

  頸動脈就是脖子兩側的血管,它是連接心髒和大腦的橋梁,一旦發生狹窄,心髒給大腦的供血不暢,就會引發腦缺血。“防治腦卒中,應從保證頸部血流通暢開始。”楊國平強調。

  當頸動脈狹窄程度小于30%時,病人通常沒有症狀,可以口服藥物治療。當狹窄程度超過50%時,病人常出現腦部缺血症狀,主要有頭疼、頭暈、耳鳴、記憶力下降、視物模糊,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俗稱小卒中。小卒中常反複出現,多自行恢複,這個特性麻痹了不少人。

  小卒中不治,繼續發展就是卒中。楊國平說,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50%時,繼續吃藥,收效不大,即使暫時未發生卒中,大腦因長期供血不足,也會導緻腦細胞萎縮、血管性癡呆等病。

  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不論有無症狀,吃藥基本不能解決問題,隻能尋求介入或手術。

  支架VS手術

  手術略勝一籌

  楊國平說,目前我國治療中度和重度頸動脈狹窄,除用藥外,九成病人采用支架治療。這種介入手術是利用張開的支架,擠壓頸動脈斑塊,使斑塊壓扁、貼壁,恢複頸動脈通暢。它的優點是微創、不須開刀。

  但支架的缺點也不少,比如對含鈣的硬質斑塊無能為力,壓不扁撐不開;支架本身是金屬異物,植入體内的支架,可能引起血管出現内膜增生反應,術後再狹窄和神經并發症率高于手術治療。

  據了解,目前國外治療頸動脈狹窄,除用藥外,九成病人都采用頸動脈内膜切除術治療,這是目前唯一可以達到去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術後再狹窄和預防中風療效均優于支架治療,在國外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标準”。

  在美國及歐洲的卒中防治指南中,都明确把這一金标準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式,僅在伴有心肺等器官嚴重疾患的特殊人群中才使用支架。

  手術從切開頸動脈、切除斑塊内膜、到血管縫合恢複通暢,僅需二三十分鐘,與微創的支架相比,雖然會在頸部留下一個三四公分的切口痕迹,但遠期療效優于支架治療。

  頸動脈篩查應納入常規體檢

  楊國平說,不論是吃藥、介入還是手術,都是疾病發生以後的補救措施,“但隻要能積極預防,這些醫療幹預都可以避免。”目前,頸動脈超聲是篩查防治腦卒中的主要方法,該檢查無創、簡便、可靠,可以發現頸、椎動脈有無斑塊、狹窄、血流流速等異常改變。

  此外,還有CT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檢查方法。其中,血管造影是金标準檢查方法,可以精确地判斷斑塊程度和穩定性。一旦斑塊不穩定,不論狹窄程度如何,都應該及時幹預治療,因為斑塊一旦脫落,随血流流入顱内,就會導緻卒中。

  鑒于腦卒中嚴重的危害性,楊國平呼籲,4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伴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長期吸煙、肥胖的高危人群,在每年的常規體檢中,最好加入頸動脈超聲這一項檢查。一般檢查費150—200元。

  此外,楊國平還給出一個簡單的量表,市民可以自己初步評估卒中風險。卒中包括8個危險因素,分别是:有無高血壓、是否有房顫、是否吸煙、有無高血脂、有無糖尿病、是否很少體育活動、有無超重或肥胖、有沒有卒中家族史,如果8個危險因素中有3個以上,最好抽空到醫院做頸動脈篩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