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蔡康永老師說:“25歲之後,時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少,不要去分給不值得的人。”
如果說,陳女士夫妻倆是為了“躺平”選擇去精簡自己的生活,而上海的另外一對夫妻,則是為了攢錢。
他們用了5年的時間,攢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
當談及他們省錢方式的時候,不難看出夫妻二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兩人具有超強的“屏蔽力”。
他們說自己為了省錢,會隻選擇一些臨期的食品囤在家裡。
跟正價購買一年大概花費5萬比起來,這樣最多隻需要花2萬塊錢,不知不覺間能省下3萬。
妻子購買了5件同款白色T恤,幾乎每天都會穿。
再比如家裡車子的包養、換機油,都是丈夫親力親為,無形之間也省去了一大筆錢。
而她自己更是兩年都沒有去過理發店了。
很多網友會說:
“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我的提升上不更好嗎?”
面對這些質疑,夫妻倆從來不在意,也不會為這些評價去打亂自己的計劃。
他們說:“我們隻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隻想過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不管目的如何,他們選擇的都是自己喜歡并且最合适的生活,因為都生活是為自己而過的。
03
“30歲退休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沖動的決定”
汪景是在30歲的時候,決定開着破舊的汽車前往西雙版納“養老”的。
他從大學畢業之後,就完全清楚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了。
一開始攢錢的時候,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攢攢換個電腦或者手機,隻是沒想到這樣的生活過上瘾了。
讀研究生之後,汪景就去兼職做老師,再加上之前生活費會攢下一部分。
每個月幾千塊的工資他隻花一千塊左右,幾年下來就攢了六萬。
雖然穿着20多塊錢的襯衫,十幾塊的球鞋,可汪景并沒有覺得自己和其他穿名牌的人有任何區别。
談戀愛也找了跟他一樣崇尚“極簡生活”的女孩,兩人對這段感情都非常滿意。
有了自己的“小金庫”之後,很多朋友也會來找汪景借錢。
他才不在乎所謂的人情世故,隻要有人借錢,都一律按照時間來收取利息。
碩士畢業之後,他進入了“大廠”找了一份高薪職業。
可相對帶來的,就是高壓的“業績考核”以及老闆無止境的“PUA”。
這讓汪景感覺喘不過氣來,他深感這樣的生活模式不适合自己,于是果斷辭職回了烏魯木齊老家。
後來他想繼續試試,就去了省級單位教書,一個月的工資有5000元。
既沒有業績考核也沒有高壓的工作環境,雖然工資不高,但他的消費低,一個月也能攢下不少的錢。
可他心裡明白這樣的生活非常無聊,再次動了想要辭職的念頭。
身邊人都勸告他,既然找到個了“鐵飯碗”就好好珍惜。
可他總感覺麻木的生活使他脫離了煙火氣,況且他仔細算了算,有時候一個月下來理财甚至比工資還要高。
直到看見一篇關于“FIRE”生活的文章:
“财務獨立後,就提早退休”,汪景便徹底想要“躺平”了。
雖然這已經是大批成功人士、或者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追求的生活。
可像汪景一般30歲就開始的,還是極少數。
最後他秉持着“心裡不痛快”就辭職的想法,再次離開了别人眼中的“鐵飯碗”。
這一次他把所有的存款都提取出來,再加上公積金,發現正好有100萬了。
那自己是不是就可以奔向退休生活了?
“你是個碩士,怎麼連承擔社會壓力的能力都沒有?”
“大家都在工作,為什麼你這麼特别,年紀輕輕就退休了?”
他在準備去西雙版納的路上,接到了一個又一個電話,可汪景并沒有放在心上,他隻想過讓自己舒适的生活。
還好他的父母一直都是支持的。
他們從來不逼迫汪景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也從來不規定在多少歲之前必須成家立業。
後來為了打發時間,他也開始記錄自己的“躺平”生活。
不出意外,再次有很多争議襲來:
“你絕對耐不住通貨膨脹,再過10年你就是窮光蛋。”
雖然這也是汪景所在意的問題,但他既然已經選擇這樣的生活,肯定準備好要付出些代價。
對汪景而言,現在的“退休生活”可以讓他更有“精力”去感受周圍的一切,完全過好自己的生活。
是他所找到的當下最合适他的生活方式。
“如果哪天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那麼我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04
他一年中有365天都在工作
美國有這樣一項研究表明:
一個人每天可以接收到的信息有34G,是一生中處理信息的1/6。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接觸到的這麼多信息,都是無效的或者有害的。
所以摒棄掉對自己沒有用的信息,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自己”。
比如著名國漫作者蔡志忠一直過着“隐居”的生活。
他在次某一次采訪之中透露,自己曾經42天都沒有離開過家門,在屋子裡面隻完成一件工作。
曾經連續在椅子上坐了58個小時,隻為了完成一個電視劇的片頭。
他現在仍然堅持一年之中365天都在工作,每天工作16小時到18小時。
他還認為時間就是個“微積分”的過程:
如果一小時值10元錢,那麼分成兩個半小時可能不值5元;反過來看的花,連貫的10個小時已經價值幾千萬了。
很多人最懼怕的就是孤獨,但他不怕,他覺得隻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變得更加出類拔萃。
每一次沉浸在自己世界之中的時候,都隻能聽見畫筆落在紙上的聲音。
他将“屏蔽掉無效的社交圈”運用到極緻,更是将自己有限的時間最大化,更好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熱愛。
在《徒手攀岩》的紀錄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徒手攀岩健将亞曆克斯霍諾德的經曆。
他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隻是靠着一雙鞋、一個粉袋。
甚至說,隻是靠着自己的手腳,就徒手爬上3000英尺的“攀岩之巅”。
在他的眼前隻有兩條路,要麼成功,要麼是腳下的萬丈深淵。
這考驗的不僅是技術和體力,更是一種心理素質。
他隻用了4個小時,就爬上了900多米的岩壁。
盡管同伴一個個因為意外離世,但他還能波瀾不驚,并稱自己在懸崖上沒有恐懼感。
曾有人給他做過一個腦電波測試,不論怎麼驚吓,都沒有任何變化。
他屏蔽掉了外界的一切信息,生死、輸赢、天氣,也不去想接下來究竟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
他内心隻有一個“完成”的目标。
雖然在我們生活中不會有這樣極端的情況,但外界的負面信息就如同岩壁上的胡思亂想一般,如果無法擺脫,那将會面臨不同的結果。
不論是“靠着300萬躺平也好”,還是“為了攢錢過着極簡的生活”,每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都不同。
我們不僅僅要對“多樣性”更加包容,更是應該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屏蔽掉對自己生活不利的信息,以最好的狀态去計劃,才能有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
你說呢?
END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