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一、北魏時期的敦煌

444年,北魏建立敦煌鎮,直接控制了敦煌。北魏初期,敦煌處于西北柔然和西南吐谷渾的夾縫中,被柔然多次侵擾,騷擾雖被敦煌将領擊退,但邊境形勢卻差點導緻敦煌被北魏朝廷放棄,直到高車逐漸強大,柔然才在北魏、高車夾擊下衰弱,敦煌邊境危機得以緩和。

後北魏罷敦煌鎮置瓜州,敦煌領地縮小,軍事地位下降,局勢重新動蕩。為加強對敦煌的控制,525年,北魏王族元榮出任瓜州刺史。529年,元榮被封為東陽王。

東陽王執政期間,正是北魏分裂動蕩時期,北方爆發邊鎮的六鎮起義,關隴地區的氐、羌、胡各族響應,此次事件長達八年,徹底動搖了北魏的統治。534年,高歡、宇文泰各自擁立傀儡皇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敦煌轉為西魏統治,東陽王繼續留任瓜州刺史。敦煌處于政治偏遠地區,又是抗擊遊牧民族的西大門,統治者一般來說不願意在此多起瓜葛,同時,敦煌又是交通要道,因此又不會因偏遠而落後,這都是敦煌輝煌且長久之因。

二、北魏254窟

敦煌北魏石窟可能營建于北魏中期以後,大約是在465年-495年,雲岡石窟是從460-524,與現存北涼石窟營建相距較長時間,因此北魏窟與北涼窟不論彩塑還是壁畫,都存在較大差異。北魏時期共12窟,大部分是中心柱窟,僅487一窟為禅窟,另265窟經後代重修,已看不到北魏時代原貌。

我們以254窟為例,這是一個特窟,通常不開放,我們将從各方面詳細講訴此窟。

254窟處于崖壁中間,采光良好,受流沙和潮濕影響較少,離北涼275窟不遠,是早期營建者選中的黃金位置。

北魏254窟外景: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窟内平面呈長方形,前部人字披頂,後部平棋頂,中間是中心塔柱。柱身四周,即後室為平頂,柱前寬敞的前堂頂部為人字披頂。這種空間形式的作用是:寬敞的前堂可供僧侶及信衆聚集瞻仰禮拜,後部繞中心柱進行右旋繞塔觀像。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254窟不像後世那些僅僅為王公貴族積累福報、做功德而修建的世族大窟,雖然窟内空間寬闊宏大、富麗堂皇,但長長的甬道使進入的自然光非常暗淡,所繪圖像都模糊不清或隐而不見,254開敞的大門和距地面兩米多高的明窗,使充足的光線照進前室,十分明亮,有助于入窟的修行者清四壁的故事畫和佛像,增強觀像過程的感染力。當然這也是現在254窟基本不對外開放的原因,光線會使壁畫變色。信衆們進入石窟後,不僅要瞻仰禮拜,聚集聽法,還要進行一項特别的修行——禅觀,也就是修行者在虔誠和甯靜的心态下,通過觀看佛菩薩的影像,努力在心靈中顯現出光芒無限的佛的法身,構建出佛的形象,借此獲得加持、消減罪業。北魏時期,這種觀像和想象合一,通過外在觀看而回歸内心印現的過程被認為是禅修的不二法門。

當年前來254窟禮拜的信衆,入窟後首先禮拜中心柱前的主尊,通過燃香或散花來供佛,燃燈和香燭的火焰映亮了佛像金身,香氣萦繞中,花瓣在尊像前紛飛,就算是無力供養,隻要你帶着一顆虔誠的心,也可前來感悟。接着,他們從中心塔柱左側開始,圍繞塔柱順時針觀覽一周,中心柱四面和洞窟牆壁上的佛像、壁畫一一映入心中,這些圖像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傳達着特定的象征意義。繞行結束後,他們再次回到前室,仔細觀看前室所繪的佛教故事畫,整個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位修行導師,比如一位僧人來為衆人解讀。最後觀像已經足夠,信衆們齊整衣物,盤腿打坐,集中意念,開始觀想,在心中構建完滿的佛的真容。

據考證,254窟開鑿于465-500年之間,此時的敦煌正處在被柔然圍困、侵擾的階段,同時,479年夏,一場大霜使田中即将成熟的莊稼凍死,481年,蝗蟲來襲,顆粒無收。這是敦煌曆史上的艱難時刻,在這數十年的動蕩中,佛教以其無畏布施,鎮定堅韌,犧牲奉獻,守護正念,驅魔降惡的信仰精神,使人們得以堅守,找到了安心所在。我們可以想象,當他們發願開窟時,他們禮拜觀想時,是多麼的虔誠,他們借此呼喚犧牲和奉獻,贊美從容與鎮定,企盼光明與和平,他們看到佛陀在生生世世中竭力衛護衆生,幫助衆生度過眼下的難關。

俯視圖,信衆路線圖: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當我們推開窟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穩穩坐在中心塔柱正面的圓券龛下的交腳佛像,他面朝東方,龛外有脅侍菩薩。初升的太陽透過門楣上方的明窗照射進來,正好落在他莊嚴偉岸的身上,這使得整窟前室的光線比其他窟更明亮,而且散發出深邃的藍紫色調。

高敞的窟内空間布滿各類圖像:前室南北兩壁的中下段,繪有四鋪表現釋迦本生、佛傳故事的精彩壁畫;中上部的阙形龛、列龛裡塑有犍陀羅風格的禅修佛像;環繞四壁,繪滿排列整齊、榜題名号的千佛形象。中心塔柱除了正面的主尊,其餘三面都是雙層龛,也塑有佛像及菩薩像;後室窟頂繪有平棋藻井,前室的人字披頂則利用豎條形的分割,繪制了三十四位天人菩薩,每人手中都持有一支曼妙的植株。其他還有天宮伎樂、地神、說法圖、白衣佛等,幾乎所有的空隙都填滿圖像,仿佛要在有限的空間裡容納下一個宇宙。

正面圖: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中心柱圓券龛下的佛像是所有視線最初和最終的落點,他波狀發髻,内着僧祗支,外着朱色袈裟,衣薄貼體。曾為金色的面部洋溢着一種喜悅、希翼和堅定的神情,在藍白背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端莊靜穆,他交腳坐于獅子座,既不高高在上,令人感到疏遠,又獨具威嚴,似乎能擔起世間的一切痛苦。

主尊交腳菩薩: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光輪的底部繪制了尼乾子和鹿頭梵志兩位皈依佛教的婆羅門長者,向佛緻敬。升騰的藍紫色光焰中,天人們随之上升、舞蹈、贊歎。收攏整個佛龛的龛楣上,一位化生童子從蓮花中探出身體,象征着在淨土世界獲得新生的喜悅,童子手持兩組交織的忍冬紋圖樣,延展充滿整個龛楣。龛楣收尾處轉化為兩條龍立于束帛柱上,昂首張望。

尼乾子和鹿頭梵志: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飛天: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飛天和供養菩薩: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龛楣: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中心塔柱最底端是一組地神夜藥叉,他們是負重之神,體态龐大,蹲踞在山水之間,托起了上層的世界。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頂部則是平棋藻井,中央的藍色畫面表現了一座池塘,蓮花盛開,飛天繞池飛行,彷佛在欣賞贊歎。從地神到藻井,信衆的目光逐漸輕盈,忍冬紋所象征的淩冬不凋,串起了所有的象征,讓人們堅信一定會達到生命圓滿自在的至高境界。

往上觀看: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禮拜過主尊,右繞中心塔柱,牆上是滿壁的千佛,色彩有規律的交錯,營造出一種光光相接的斜向連續效果。以南北中軸線分,南側是過去世莊嚴劫千佛,北側是未來世星宿劫千佛,大多數千佛的左上角有白底墨書的名号,西面正中是白衣佛,配合中心柱其他幾面的佛塑像,表現現在世賢劫。繞塔一周,逐一見證三世三劫三千佛,被束縛在有限生命中的人們如同獲得了整個宇宙的永恒祝福。

千佛局部: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千佛之伯希和敦煌圖錄: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白衣佛: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前室窟頂的人字披,因煙熏大面積變黑,但卻加重的了洞窟凝重的曆史感。浮塑橫梁和椽子、兩頭有木質鬥拱,這是典型的中原漢式木構建築。椽間的壁畫上部繪蓮花,因天長日久,花瓣部分褪色或被煙灰遮蓋,蓮心部分被抽象成一個個的大圓圈,成為蓮花中最突出的部分;下部繪出一身身菩薩立像,似乎正俯視着人間的衆生。

人字披橫梁、椽子: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洞窟四壁上部緊接窟頂的地方,繪有天宮伎樂,有的演奏豎笛、法螺、琵琶等樂器,有的則歡快跳舞。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南北壁除故事畫和千佛外,還對稱鑿有兩個阙形龛和八個圓券形龛,各有結跏趺坐和交腳的佛、菩薩居于其間。阙形龛的漢地風格,和圓券形龛的西域風格在視覺上并列,漢式結構的人字披和源于印度的支提窟在空間上連接,身着西域裝束的千佛畫像和筆迹娴熟的中文佛名号互為表裡,中西文化正在這裡交融。

南壁佛龛:

莫高窟——北魏時期254窟(一)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