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洩利者,肝脾之下陷也。谷入于胃,脾陽升磨,精華歸于五髒,而化氣血,糟粕傳于大腸,而為大便。水入于胃,脾陽消克,化為霧氣,上歸于肺,肺氣降灑,化而為水,注于膀胱,而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腸,而後糟粕之後傳者,不至于滑洩。水之消化,較難于谷,陽衰土濕,脾陽陷敗,不能蒸水化氣,則水谷混合,下趨二腸,而為洩利。
谷貯于大腸,水滲于膀胱,而其疏洩之權,則在于肝。今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則乙木疏洩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腸,是以洩而不藏也。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寒則生氣不旺,而濕土郁陷,又複遏其發育之機。生長之意不遂,怒而生風,愈欲疏洩。膀胱空虛,既無可洩之物,大腸盈滿,水谷停積,故乙木後洩,而為下利。緣木氣抑遏,郁極而發,為濕土所限,不能上達,勢必下行,行則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發之過激,沖突髒腑,則生疼痛。奔沖抵觸,而不得上達,盤郁結塞,則生脹滿。其一切諸證,皆緣土敗而木賊也。
[翻譯]洩痢,肝脾的下陷。谷物進入到胃裡,脾陽升磨,精華歸于五髒,而化氣血,糟粕傳送到大腸,而為大便。水進入胃裡,脾陽消克,化為霧氣,上歸于肺,肺氣降灑,化而為水,注于膀胱,而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腸,然後糟粕才後傳的,不至于滑洩。水的消化,比谷物更難,陽衰土濕,脾陽陷敗,不能蒸水化氣,則是水谷混合,下到二腸,而為洩痢。
谷物貯存在大腸,水滲到膀胱,而其疏洩的關鍵,則在于肝。現在水進入了二腸,而不進入膀胱,那麼乙木疏洩之職能,不發揮在膀胱而到了大腸,所以洩而不藏。因為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寒則生氣不旺,而濕土郁陷,又再遏制其發育的機能。生長之意不強,怒而生風,越想疏洩。膀胱空虛,就是沒有可排洩物,大腸盈滿,水谷停積,所以乙木後洩,而為下痢。緣于木氣抑遏,郁極而發,為濕土所限,不能上達,勢必下行,行則水谷摧注而下的緣故。病發的太激,沖突髒腑,就産生疼痛。奔沖抵觸,而不得上達,盤郁結塞,則生脹滿。其一切諸證,都緣于土敗而木賊。
[原文]苓蔻人參湯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白朮三錢 幹姜三錢 茯苓三錢 肉蔻一錢,煨,研 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熱澀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腸,粳米以通水道。
洩利緣腸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洩利自止。若滑洩不禁,則用桃花湯,幹姜溫其濕寒,石脂固其滑脫,粳米益其中氣而通水道,無有不愈也。
[翻譯]苓蔻人參湯
人參7克 甘草7克 白朮11克 幹姜11克 茯苓11克 肉蔻(煨,研)4克 桂枝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大便寒滑不收斂,小便熱澀不痢,加石脂以固大腸,粳米以通水道。
洩痢緣于腸胃寒滑,治療方法以仲景的理中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洩痢自然停止。如果滑洩不停,則用桃花湯,幹姜溫暖其濕寒,石脂固其滑脫,粳米益其中氣而通水道,沒有不痊愈的。
[原文]洩利之原,率因脾腎寒濕,法宜溫燥。間有木郁而生風熱者,投以溫燥,洩利愈加。然乙木雖為風熱,而己土則是濕寒,宜清潤其肝而溫燥其脾。仲景烏梅丸方,連柏與椒姜桂附并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傷寒》: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半夏生姜湯。以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其經本随陽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滿莫容,于是吐利皆作,膽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熱,此黃芩湯證也。《傷寒》: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緣厥陰之經,木郁風動,津液耗損,故見消渴,風木郁沖,故心中疼熱,下洩脾陽,乙木愈郁,己土被賊,故下利不止,此烏梅丸證也。少陽之利,但有上熱,故第用芩芍,以清膽火,厥陰之利,兼有下寒,故以連柏清上,而并以姜附溫下。此雖傷寒之病,而亦雜證所時有,凡洩利之不受溫燥者,皆此證也。雜證濕寒者多,燥熱者少,千百之中,偶爾見之,不得與傷寒少陽之利同法治也。
洩利之家,肝脾下陷,則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攝甲木,肺逆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熱。久洩不已,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瘡,瘡愈則利作,利止則瘡發。口瘡者,膽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劇也,叠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溫燥水土,驅其濕寒,下利既瘳,口瘡亦平。庸工見其口瘡,而清上熱,則脾陽益洩,利愈加而瘡愈增矣。
[翻譯]洩痢的本原,全因脾腎寒濕,治療宜用溫燥的藥物。偶尓有木郁而生風熱的,用了溫燥藥物,洩痢更加厲害。然而乙木雖為風熱,而己土則是濕寒,适宜清潤其肝而溫燥其脾。仲景的烏梅丸方,連柏與椒姜桂附并用,治蛔蟲陰厥而兼治長時間痢疾,最是好方子。
《傷寒》說:太陽與少陽結合發病,假如下利的,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的,用黃芩半夏生姜湯。因為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其經本随陽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滿不能容納,于是嘔吐痢疾都發作,膽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熱,這是黃芩湯證。《傷寒》說:厥陰的病,消渴(多飲、多食、多尿),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想吃,食則吐蛔蟲,下痢不止。緣于厥陰經,木郁風動,津液耗損,所以表現為消渴,風木郁沖,所以心中疼熱,下洩脾陽,乙木愈郁積,己土被賊,所以下痢不止,這是烏梅丸證。少陽的痢疾,隻有上熱,所以按次序用芩芍,以清膽火,厥陰的痢疾,兼有下寒,所以用連柏清上,同時用大姜、附子溫下。這雖是傷寒病,但也雜證經常有,凡是洩痢之忍耐溫燥的,都是此證。雜證濕寒的多,燥熱的少,千百人之中,偶爾見到,不能與傷寒少陽的痢疾用相同的方法治療。
洩痢的病,肝脾下陷,則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攝甲木,肺逆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炎,大多産生上熱。長時間洩不停止,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瘡,瘡好了痢發作,痢疾停止了則瘡發作。口瘡,膽胃的嚴重上逆,下痢的,肝脾的劇烈下陷,盛衰交替,多年不痊愈。這适宜溫燥水土,驅趕其濕寒,下痢病愈,口瘡也就好了。庸醫看到口瘡,而清上熱,則脾陽越洩,痢越嚴重而瘡越增加了。
長沙黃濟序
[原文]餘癸亥在資州,患失眠疾,醫者言,人人殊,各盡所學,迄未霍然。甲子因公赴長沙,遇左君繼明,為治頗效。見其為人主方辄有驗,詢之始知寝饋于黃氏醫書者有年。其書理明辭達,迥異諸家,因攜以入蜀。
乙醜秋,權渝郡錫韋卿觀察及同官諸君子鹹善是書,相與醵金镂版,以廣其傳。至是告成,爰弁數言,以志緣起。
同治丙寅八月長沙黃濟識
[翻譯]我癸亥年在四川省資州,患了失眠病,醫生的說法,人人不同,各盡所學,一直沒有迅速消除疾病。甲子年因公赴長沙,遇到左繼明君,給我治的很有效。看到他給其它人開的方子總是有效果,詢問才知道時刻學習黃元禦的醫書多年。他的書道理明确文辭的表述明白暢達,完全不同于各個學派,因此攜帶他的書回到了四川。
乙醜秋,權渝郡錫韋卿觀察及同官各位君子都說這個書好,共同湊錢制版,以廣泛的傳播。到現在完成,于是序文數言,以記錄事情的原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