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經過去,嶄新的2023年開始了。天文科普專家介紹,公曆2023年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365天。即将到來的農曆癸卯兔年為閏年,有一個“閏二月”,全年共384天。
曆法的基本單位,與天體運行帶來的更替直接相關。一日的長度,是地球自轉一圈所帶來的晝夜交替所經過的時間。一月的長度,以月相陰晴圓缺的變化為基準。而一年的長度,則是由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來标定的。
年、月、日的變化,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件事。回顧曆史,規範日期、月份、年份變化的曆法,有許多值得回味的曲折故事。今天,我們邀請了浙江省諸暨市學勉中學地理高級教師葛永鋒來科學彙開講。
公曆陽曆農曆陰曆
傻傻分不清楚
公曆的元旦是一個新的開端,但中國人内心中更加認同的“新年”,是農曆正月初一的春節。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常聽有人說:“我不過陽曆生日,我們家是過陰曆的。”
公曆、陽曆、農曆、陰曆,有什麼區别呢?
先說說公曆和陽曆。公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轉動的規律制定的,也叫陽曆,又叫太陽曆。地球每365天5小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1周,稱為1個陽曆年(也稱“回歸年”)。陽曆年規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份28天或29天),1年12個月共365天或366天。根據陽曆,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月亮也叫“太陰”,陰曆是根據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也叫太陰曆。陰曆的1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看不見月亮),十五為望日(滿月)。月有陰晴圓缺,“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陰曆月份以朔望月長度29.5306天為基礎,為了避免有小數,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同時,為了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确定。因此,陰曆中連續2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不少罕見特例,比如1990年的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月連續4個月是大月。
1個陰曆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1個陽曆年的365天或366天,全年天數少11天左右,3年下來就少了1個多月。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現象,例如冬夏颠倒,陰曆年某年春節為冬天,但經過近20年,春節就會出現在炎炎夏日,那就很離譜了。
然而,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過,因為中國的曆法中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中國古代曆法很早便采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有閏月的年份稱為閏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這樣一來,農曆的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19個農曆年和19個公曆年的長度幾乎相等。這種設置了閏月,兼顧了陰曆和陽曆的曆法叫“陰陽合曆”,學名叫“農曆”。我國從夏朝開始使用農曆,所以農曆又叫夏曆。
目前,我國使用公曆和農曆兩種曆法。
兔年長達384天
不僅有雙春還有閏二月
農曆閏月具體設置在哪一個月呢?這與二十四節氣有關。
現行的農曆曆法雛形,早在春秋戰國就已形成。《黃帝曆》《颛顼(音zhuān xū)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這六種曆法,被合稱為古六曆。秦統一後,将《颛顼曆》作為全國統一的曆法進行實施。
漢朝建立之初,繼續沿襲使用《颛顼曆》。但由于《颛顼曆》對朔望月的計算不是非常精密,一百多年來累積的誤差,使十五晚上月亮不圓的現象開始出現。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下诏書召集天文學家落下闳、鄧平等人改曆,制訂《太初曆》。這是中國曆史上現存第一部完整統一、有明确文字記載的曆法。
《太初曆》首次明确提出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傳統農曆中特有的現象,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的公轉為基礎制定的,地球每轉過約15度,到達一個新的節氣,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通常均勻分布于每月,月首的叫“節”,月中的叫“氣”。節氣的命名反映季節變化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反映物候變化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個節氣。
此外,《太初曆》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也就是說,每個月中,凡含有中氣的算正常月份,不含中氣的就算上一個月的閏月。這種置閏方法,被一直沿用到現在。
農曆癸卯兔年的“閏二月”沒有中氣,(在“閏二月”中隻有4月5日,閏二月十五,清明,這樣整一個月隻有一個節氣,而下一個節氣是谷雨,已是三月初一了),所以是上個月二月的閏月。由于被安排了一個“閏二月”,這個兔年共有384天,從2023年1月22日開始,至2024年2月9日結束。此外,癸卯兔年還是“雙春年”,一年裡有兩個立春,分别在農曆年初的正月十四日,與農曆年末的臘月二十五日,陽曆時間一個是2023年一個是2024年,而農曆時間都在癸卯兔年。
數千年來,雖然曆法不斷推陳出新,但基本沿用了《太初曆》所定下的框架。現行的農曆,是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負責測算的,而其基本指導原則來自于明末編寫的《崇祯曆書》。
漲知識
癸卯兔年
是怎麼命名的
還有同學會好奇,兔年就兔年,為何叫癸卯兔年?
如要理解癸卯兔年的來曆,就要對古代的“甲子”時間制度有所了解。
除了遵循陰陽合曆規定的年和月,根據自然天文規律和對世界“陰陽”屬性的哲學認知,先祖們進一步細化了日月(陰陽)運行的時序名稱和對應關系。簡單地說,可以理解為将太陽對應月亮的圓缺周期(約30天)3等分,以1旬10天定義時序并專門定義名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天幹,與之相對應,依據月亮一年圓缺運行12個周期時,所對應的北鬥(北鬥七星)鬥柄的12種位置的循環往複規律,定義為12區的時序并有專門名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謂之地支。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甲子,乙醜,丙寅,丁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為60,從甲子到癸亥,被稱為一甲子,正好六十年。
十二生肖則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那麼,天幹地支紀年法和公元紀年法如何換算呢?
天幹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不管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天幹所對應的位數。
地支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不管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地支所對應的位數。
比如2022年,2022-3=2019,2019÷10=201餘9,則9對應的天幹為壬;2022-3=2019,2019÷12=168餘3,則3對應的地支為寅,故2022年為壬寅年。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年份-3)是10的倍數,如2023年,天幹固定對應癸;如果(年份-3)是12的倍數,如2019年,地支固定對應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