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楊绛,浮現在很多人腦海中的是她優雅、樸素的形象。
她被稱為民國最後一位傳奇才女,是戲劇家、翻譯家,是錢鐘書的夫人,更是她自己。
楊绛早年經曆了颠沛流離,晚年又飽嘗生離死别,但無論是低谷還是高峰, 她始終活得從容淡泊,優雅通透。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絢隆曾評價楊绛:“楊先生一直筆耕不辍,她不像一般作家是為寫作而寫作。而是一直伴随着對人生、對生命、對人間情感的思考、總結和表達。”
她筆下這4句經典的話,充滿了人生智慧。
01“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複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在《我們仨》中,楊绛先生回憶了一家三口相處的點點滴滴,簡單又溫馨。
在歲月的風雨中,他們相互扶持,抵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時刻。
他們一家三口,诠釋了“家”最好的樣子。
家,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意義非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一個人的肩膀可能單薄,但一家人的肩膀就能扛起一片天。
年齡越大,越能明白,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一家人圍坐,燈火可親,可抵歲月漫長。
所謂:“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學會珍惜當下,好好愛身邊的人。
02“人到了一定年紀,需要的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一個不會離開的人。”
楊绛和錢鐘書的婚姻是文壇的一段佳話。
他們年少相識,異國相伴留學,又曆經歲月風雨,生死相依,不離不棄。
錢鐘書在病中時,楊绛說:
“我隻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争取'夫在前,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錢鐘書則稱楊绛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伉俪情深,莫過于此。
年輕時,總以為愛情是乍驚乍喜的感覺,像烈酒一樣上頭才是愛情的滋味。
但走過人生前半程,就會發現,我們需要的并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一個永遠不會離開、彼此依靠的人。
他能在你身邊陪你哭,陪你笑,陪你等待晨光,陪你看透晚霞,陪你度過高光與低谷。有他在,心是安的,情是滿的。
這樣的愛,或許不夠濃烈,但足夠甘甜,溫暖一生。
03“我跟誰都不争,跟誰争我都不屑。”
2005年,由楊绛翻譯的《堂吉诃德》引起争議。
譯者董燕生更是直接表示,楊绛翻譯的版本是反面教材,很多譯法都是錯誤的,她的譯本比自己的少了11萬字,肯定删減了章節。
質疑持續發酵,但楊绛始終沒有争辯一句。
後來,資深出版人李景端緻電楊绛替她鳴不平,楊绛卻打趣道:
“你怎麼還像個毛頭小子愛管閑事,對于那種批評,我一點不生氣,不想去理他,随他怎麼說吧。”
很久之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楊绛運用的是“點煩翻譯法”,語意更突出,情節更緊湊。
楊绛在《我們仨》中也談到一件事。
有一次跟錢鐘書因為一句發音問題而争論,彼此間還說了傷害感情的話。
最終,楊绛赢了,但她卻不開心。争來争去傷了感情,是在無趣。
不争不代表認輸。跟愛的人争會輸掉感情,跟無關的人争,浪費時間和精力。
流水不争,但包容滋養萬物。不争是放過自己,給自己海闊天空的機會。
04“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楊绛先生一生簡樸。
她和錢鐘書平生所追求的不是名,更不是利,而是與家人平平淡淡相伴、讀書、做學問。
“亂花漸欲迷人眼”,在當下社會裡,人們常被各種物質所迷惑,忽視了精神上的富足。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
“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過剩了,已經超出那些東西本身所具有的意義。”
當生活方式回歸簡樸,閑暇時讀書來豐富靈魂,我們才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純粹和美好。
寫在最後:
人人都愛楊绛,愛她的生活态度,愛她通透的文字,更愛她的處世智慧。
人生上半場已過,下半場學楊绛先生,既能直面人生風雨,也能閑看花開花落,做一個智慧且清醒的人,擁有淡定從容的人生。
歡迎将此文點贊,在看,**,推薦給朋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