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認為腎之真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五髒之陰非此不能滋”

中醫認為腎之真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五髒之陰非此不能滋”,故腎陰虛為陰津虧損之本源,又腎為水火之髒,寓元陰元陽,真陰虧損,腎水不足。

龍雷之火不為所制而升騰,上灼津液而緻竭,從而形成水因火烈而益幹,火因水竭而益烈,胃津枯竭五髒幹涸,消渴之症成。

《醫宗金鑒》曰:“若腎水衰竭,龍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熱葉焦,則口渴欲飲,其飲入于胃,遊溢滲出,下無火化,直入膀胱,則飲一鬥,尿亦一鬥也。”

《諸病源候論》雲:“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則渴,腎虛又不得傳制水液,故随飲小便。”腎虛不能司膀胱開合,膀胱開多合少,固攝無權,精微不藏而走洩,故尿多而甜。

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不但腎陽要溫養脾陽,腎陰亦要滋養胃陰,若腎陰一虛,虛火灼胃,則胃熱熾盛而緻消谷善饑。

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使之衰弱,根本不固,則枝葉不茂,元氣不固,則形體不榮。以上可見,下消腎陰虧虛,常可出現小便頻數量多、尿液混濁、口渴多飲、消谷善饑、形體消瘦之症。

中醫認為該病後期多為腎陰陽兩虛,失固攝之職,夜尿頻多,尤以老年人多見,故方中杜仲、芡實、蒺藜、桑螵蛸、蓮子助陽補腎固攝,茯苓健脾益胃,生牡蛎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五味子滋陰收斂固攝,北芪健脾補氣,白芍滋陰,補腎陽滋腎陰之藥共用以“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達陰陽互補之效。

《本草經疏》曰:“五髒之勞,腎為之主,下氣則火降,火降則水升,陰陽互宅, 精神内守,腎氣滋長,元陽益盛,諸虛為病者,不求其退而退矣”。

注:中藥方劑用量需辨證處理,僅供參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