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重子與重仙兩穴近傳統十四經肺經,亦入肺經,因此同魚際一樣可治與肺有關的疾病。
2、腎關穴治尿頻
董氏奇穴 七七部位 天皇副穴(腎關)
定位:腎關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補腎深二寸。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 治鵝掌風
董氏奇穴 一一部位 木穴
木二穴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内側三分處。即中間穴内側三分處。
解剖:固有掌側指神經、肝神經。、
取穴:掌心向上,當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即中間穴)内側三分處是穴。
歸經:入肝經。
穴性:疏肝理氣,活血去風。
主治:脾氣暴躁、幹活旺盛、肩膀緊痛、右脅下痛、項強痛、膽固醇過高、胃脹痛。
針刺法:五分針,直刺二—四分。
針感:局部酸脹疼痛感。
應用:雙手取穴效果更佳。
說明:
(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範圍不廣,而胡師擴大其範圍,而賴著在其書中将木穴又稱為感冒穴,賴說木穴對流淚、發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錯,其謂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筆者認為如要治療感冒流涕單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靈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則效果當更佳。
(二)木穴在人體髒器全息律投影上為肝區,所以稱木穴,因此取本穴對治右脅下痛,有特效。
木一穴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内側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側指神經、肝神經。
取穴:掌心向上,當木二穴下二分半處是穴。
歸經:入肝、胃、肺三經。
穴性:瀉肝膽熱、開郁通竅。
主治:口苦耳鳴、肝火旺盛、脾氣暴躁、肩膀酸痛、右脅下痛、項緊痛、膽固醇過高、胃脹痛。
針刺法:五分針,直刺二—四分。
針感:局部酸脹疼痛感。
應用:同木一穴。
說明:
(一)下針的深淺,通的經就有所分别,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為胡師所列,在董公書中有二個木穴圖示,而書中隻有木穴一穴而已,此三穴,可用五分針,淺刺一分入肺經,深刺二分到四分入肝胃兩經,這亦是董氏奇穴所特有,常随紮針的深淺而其所歸屬就有所不同,這點該特别注意。
(二)木穴共有三穴,可三針同下成倒馬針法對右脅下痛,效佳。同時對口幹火大亦有效果。
木三穴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内側三分上二分半處。
解剖:固有掌側指神經、肝神經。
取穴:掌心向上,當木二穴上二分半處是穴。
歸經:入肝、胃、肺三經。
穴性:瀉肝膽熱、開郁通竅。
主治:口苦耳鳴、肝火旺盛、脾氣暴躁、肩膀酸痛、右脅下痛、項緊痛、膽固醇過高、脅肋痛、胃脹滿煩痛。
針刺法:五分針,直刺二—四分。
針感:局部酸脹疼痛感。
應用: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臨床應用上,可任取一—二穴使用,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治胃腸脹氣、脅痛甚效。雙手取穴不忌。
說明:賴著在木穴經驗中,木穴可治眼睛易流淚及幹澀,另木穴能止外感風邪不宣皮膚瘙癢等,因本穴入肝經,目通于肝,因此如賴著所稱可治上列諸症,而筆者認為,如木穴再配董氏奇穴上三黃穴,效果當更好。
4、婦科穴治不孕症
董氏奇穴 一一部位 婦科穴
婦科五穴
定位:手背大拇指第一節外側,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計五穴。
解剖: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子宮神經、六腑神經。
取穴:手背,當大拇指第一節外側,距中央二分半處,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節橫紋止,合計五穴。
歸經:入任督二經。
穴性:調經理帶,宜通下焦。
主治:子癌瘤、子宮癌、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症、經痛、月經不調、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産後風症(月閃風症)。
針刺法:五分針,直刺二—三分。或以三棱針淺刺出血。
針感:局部酸脹疼痛感。
應用:婦科五穴為婦人百病之特效穴。臨床上可任取二—三穴下針,有立竿見影之效。
說明:
(一)婦科五穴為主治婦科百病的主穴,為婦科治病必取之要穴,可再配合其他如鳳巢、木婦等婦科穴,本穴配門金穴治經痛特效。
(二)婦科穴,在董公書中有二穴,胡師增三穴,計五穴,筆者認為,在此區域取三穴倒馬即可。
5、驷馬穴治過敏性鼻炎及多種皮膚病。
指驷馬穴
定位:驷馬二穴—手背,食指第二節正中央外開三分處。
驷馬一穴—驷馬二穴下二分半處。
驷馬三穴—驷馬二穴上二分半處。
解剖:正中神經下淺枝、肺分支神經。
取穴:同穴位。
歸經:入肺經。
穴性:疏風解表,調和氣血。
主治:皮膚病、臉上黑斑、雀斑、鼻炎、耳鳴、中耳炎、胸痛、肋膜炎。
針刺法:直刺一—二分。
針感:局部酸脹疼痛感。
說明:指驷馬穴與指五金,指千金在同一條直線上,指五金在食指背第一節,指驷馬在第二節,董公原著外開二分,胡著三分,此為兩者出入。
經驗:驷馬穴有手驷馬,足驷馬穴,兩者都入肺經,為調氣的主穴,主治療有關皮膚問題的穴位,對各種皮膚病、青春痘、黑斑有治療效果。
配穴:
(一)治療黑斑驷馬穴配上三黃,通關、通山,效果佳。
(二)治療紅腫大顆青春痘,可本穴配三重穴。
削骨針及上三皇治各種骨刺。
6、通關、通山,通天配合刺血針法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董氏奇穴八八部位 内通關穴
通關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
通山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通關穴上二寸處是穴。
通天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通關穴直上四寸處是穴。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心源性之風濕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通關、通天、通山三穴大多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隻許各取一穴。
內通關穴:通關穴向內橫開五分。
內通山穴:通山穴向內橫開五分。
內通天穴:通天穴向內橫開五分。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心臟機能失調引起之腰酸背痛、四肢無力。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一起使用,成為直三針倒馬針法。
7、下三皇治糖尿病
天皇穴
穴位:彎曲膝蓋,胫骨内側髁下緣凹陷處直下一寸。即「十四經」之陰陵泉穴直下一寸處是穴。
歸經解剖:伏在神經、腎之神經、六腑神經、心之分支神經。
取穴:當膝胫骨内側下緣直下一寸處是穴。即「十四經」之陰靈泉穴直下一寸處是穴。
歸經:入心、腎二經。
主治: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症)、腎髒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質、膀胱炎。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針感:酸脹麻電感。
注意:孕婦禁針。亦不宜用灸。
辨别:天皇穴的正确位置是位于「十四經」陰靈泉穴下一寸,并非陰靈泉穴,切勿混淆,以免影響效果,陰靈泉之主治與天皇穴主治有所差異,讀者自行比較。
應用:本穴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症,胃酸過多。
經驗:此穴帶反應點在頸兩側靠缺盆處,用按壓手法,可疏緩頸側缺盆疼痛。
配穴:
(一)頸項扭傷痛,本穴配腕順三穴(近後溪),配合導引行氣針法,一般馬上見效,效果未顯時,可于病點放血。
(二)肩痛,本穴或腎關配肩凝穴(位三間與三間之中間),如再配合病位放血,特效。
人皇穴
穴位:在胫骨之内側前緣,即内踝骨上緣三寸五分處。即「十四經」三陰交穴上五分處。
解剖:伏在神經、腎之分支神經,肺分支神經。
取穴:當内踝骨上緣直上三寸五分處是穴,即「十四經」之三陰交穴直上五分胫骨内側處。
歸經:入肺、腎二經。
穴性:和血舒筋、補腎益精。
主治:淋病、陽萎、早萎、遺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尿血)腎盂炎、腎虧之腰痛、背痛。
針刺法:直刺六分—一寸五分。
針感:酸脹麻電感。
應用:本穴具有強精、強壯之作用、對膽囊、脾髒手術時可當麻醉穴。
注意:本穴有促進子宮收縮作用,故孕婦禁針。
本穴位置在三陰交上五分,切勿混淆。三陰交主治婦科、人皇入腎。
經驗:
(一)下三皇配三叉一穴,再五形穴放血,可增強視力,另五形穴上放血,有的可治視物如有飛蚊之症。
(二)美容針灸,上三黃配下三皇,驷馬穴、靈骨穴,并配合臉部美容有很大效果。
(三)下三皇常三針齊下成直式倒馬,通理全身及三焦,可作保養保健針法。
地皇穴
穴位:在人皇穴直上四寸。即内踝骨上緣直上七寸五分處。
解剖:伏在神經、内側腓腹皮神經、腎之神經。
取穴:當内踝骨上緣直上七寸五分處是穴。即人皇穴直上四寸。在「十四經」之漏谷穴上五分處。
歸經:入肝腎二經。
穴性:舒肝解郁,補腎益氣。
主治:腎髒炎、四肢浮腫、糖尿病、淋病、陽萎、早洩、遺精、夢遺、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宮瘤、月經不調、腎虧之腰痛。
針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應用:天皇、地皇、人皇三穴合稱下三皇。有時将天皇腹穴、地皇、人皇三穴亦稱下三皇,配通腎、通背、為治療腎虧、腎髒炎、糖尿病之特效穴。
說明:
(一)下三皇或通腎、通背、通胃兩組穴位取一且倒馬,再配上三黃,灸療中脘、關元、腎俞、脾俞、足三裡長期治療,可治糖尿病,效果不錯。
(二)下三皇為董氏針灸中有名的強壯補腎要穴,長期配上三黃下針,可調補元氣,增強體質,要增強體質時,不要下針太久。
(三)下三皇配上三黃,及通關、通山、通天取二穴,背部偶爾紮董氏天應穴,有時亦在正會放血,紮正筋、正宗,上列諸穴配合而治癫痫病,筆者有幾個病例治愈,相當成功,療期三個月。
8、制污穴治久年惡瘡不收口
董氏奇穴 一一部位 治污穴
定位:大拇指背第一節正中央上,共三穴。
主治:久年惡瘡、惡瘤開刀後刀口流血不止,不結口。
針法與應用:以三稜針紮出黑血者當時見效。
9、叉三穴配足三重治暴聾
三叉一穴
定位:在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
解剖:桡骨神經淺枝,肺分支神經、腎之副神經。
取穴:當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歸經:入腎經。
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腰痛、坐骨神經痛、眉棱骨酸、脹痛、視神經萎縮、半身不遂、痿症。
針刺法:直刺二寸。從叉口進針至兩掌骨間端。握拳後從叉口進針。
針感:局部酸脹麻電感。
區别:董氏三叉穴雖與經外奇穴八邪穴位相同,但其主治症狀與八邪完全不同。又刺針方法,八邪是針三分—五分或三棱針點刺瀉血。而董氏三叉穴是直刺二寸與八邪有别。希讀者仔細分辨。
說明:三叉一、二、三穴在董公所著之書,并無列入,而由胡師公開董公所傳編入其所著之「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三叉穴為董氏所傳中具有奇效的要穴,三叉穴共有三穴,每穴歸經不一,對其所入之經,具有調整調補之功,為董公常用之要穴。
三叉二穴
定位:在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
解剖:尺骨神經手背枝、脾之神經、肝分支神經。
取穴:當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歸經:入脾經、肝經兩經。
穴性:健脾活絡,理解祛瘀。
主治:胰髒炎、脾腫大、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手腳麻痹、肝弱。
針刺法:直刺二寸。從擦虎口進針至掌骨骨縫上緣。握拳後從叉口進針。
針感:酸脹麻電感。
區别:本穴位置雖與八邪(經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狀,與刺針法皆不相同。請注意區别。
經驗:
(一)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三個穴位,一齊下針,對感冒時體力的回複有很大的幫助,三叉穴和董氏奇穴中神耳穴、水金水通、通腎穴一樣,具有補穴的功能,不隻有治病的效果,亦有調補氣血的功能,身體較虛的人可取神耳穴及三叉穴下針。
(二)三叉穴每穴各有其歸經,當臨床取用時,當配合掌診取适當經穴,效果更佳。
三叉三穴
定位:在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
解剖:尺骨神經手背枝、腎之神經。
取穴:當小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歸經:入腎經。
穴性:滋腎鎮痛,益腎利尿。
主治:頭暈頭昏、坐骨神經痛、長骨刺、腰酸、腰痛、腎盂炎、腎髒病水腫、重感冒。
針刺法:直刺二寸。從叉口進針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緣。握拳後從叉口進針。
針感:酸脹麻電感。
區别:本穴位置雖與八邪(經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狀與刺針法完全不同。
經驗:
(一)三叉三穴入腎經,因此五行上屬水,而視力減退的人,大都屬于腎水較虛,因肝為木,主目,木補其虛,故刺腎水補肝木有滋腎益目之效,對眼睛幫助很大。
(二)三叉三穴下針後,亦可再加配腕順一穴,使成董氏T字刺針法,更可加強效果。
三重穴
定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側腓腹皮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肺之分支神、脾神經。
取穴:當二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歸經:心、肝、脾、肺四經。
穴性:破氣行血、除積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針刺法:直刺一寸—二寸。三棱針點刺出血。
針感:酸脹麻電感。
說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時下針,形成直倒馬針法,具有行氣破血,通竅安神之功,尤其在針法上搭配,會使療效增速。
經驗:
(一)婦科穴、三重穴再配天應針法治子宮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強言語困難,因三重穴對腦有強烈作用,可改善腦細胞之故。
(四)腦力不集中,記憶減退,可紮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頸包、攝護腺腫大(需配合指大間、外間、姐妹三穴)。
10、側三裡、側下三裡治三叉神經痛針有特效,屢驗不爽
定位:側三裡穴位于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二寸五分,即十四經之足三裡外一寸五分。
解剖:外側腓腹皮神經、牙神經、肺之分支神經。
取穴:腓骨前緣,即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二寸五分處。
歸經:入心、肺二經。
穴性:活血祛瘀,消炎止痛。
主治:牙痛、顔面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盲腸炎疼痛。
針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針感:酸脹麻電感。
經驗:本穴、外三關、三重穴一帶可稱為足外側肺區,此處如有異色、異狀,可就此放血,可治頭面,及肺胸相關之病。
說明:本穴對治療偏頭痛,甲狀腺腫大、舌下腫這些功能與三重穴同,它可與三重穴輪流與驷馬穴相配,效果不錯。
配穴:
(一)本穴下針可配四花穴一帶放血配靈骨,對治牙齒疼痛有效。
( 二 ) 本穴配靈骨,心門穴治療下滿有效。
(三)本穴配三重穴可治耳下腺炎,病位亦可放血。
定位:側下三裡位于腓骨前緣,即側三裡下二寸處。
解剖:外側腓腹皮神經、牙神經、肺之分支神經。
取穴:腓骨前緣,即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二寸五分處。
歸經:入心、肺二經。
穴性:活血祛瘀,消炎止痛。
主治:牙痛、顔面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盲腸炎疼痛。
針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針感:酸脹麻電感。
經驗:本穴、外三關、三重穴一帶可稱為足外側肺區,此處如有異色、異狀,可就此放血,可治頭面,及肺胸相關之病。
說明:本穴對治療偏頭痛,甲狀腺腫大、舌下腫這些功能與三重穴同,它可與三重穴輪流與驷馬穴相配,效果不錯。
配穴:
(一)本穴下針可配四花穴一帶放血配靈骨,對治牙齒疼痛有效。
( 二 )本穴配靈骨,心門穴治療下滿有效。
(三)本穴配三重穴可治耳下腺炎,病位亦可放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