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秋季,考古工作者在渭南市華州區泉護村遺址進行調查之際,太平莊村民殷思義送來自己在耕地時獲得的一件鷹形陶鼎和小口單耳尖底瓶。後來,這件鷹形陶鼎被送往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渭南地區出土最重要的一件文物——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2023年4月14日至4月23日,我利用自己休年假的時間,前往北京市和天津市遊覽。4月14日上午,剛剛到達北京市,我就直奔中國國家博物館,尋找陝西省内出土的文物。
在這裡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繞過舊石器時代展廳,走進新石器時代展廳,迎面的獨立展櫃内便是鷹形陶鼎。作為新石器時代唯一的立體雕塑,作為基本陳列展廳第一件珍貴文物,鷹形陶鼎被觀衆包圍得水洩不通。
這件鷹形陶鼎采用站立的雄鷹造型,高度35.8厘米,口徑23.3厘米,腹徑32厘米。鷹體健碩,眼睛圓睜,喙呈鈎形,雙腿粗壯,翅膀貼于兩側,尾巴下垂至地,跟兩條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鼎口位于背部與兩翼之間,緊密結合,似背抱狀。
1993年6月,北京首次申辦奧運會時,這件鷹形陶鼎曾經被帶到瑞士洛桑新落成的奧林匹克博物館展覽。強壯的身體,健碩的肌肉,不僅诠釋了奧林匹克精神,而且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
根據殷思義的回憶,在1957年的某一天,他犁地翻土的時候,碰到一個硬物,便将此物挖出,發現這件文物。如今,在鷹形陶鼎的口部,依然可以看到犁頭留下的一條缺口。後來,他将陶鼎帶回家,當做喂雞的小盆。
1958年秋季,殷思義将鷹形陶鼎交給考古隊。同年12月,在出土鷹形陶鼎的地方,考古工作者發現一座東西向的墓葬(泉護村遺址M701),長度約2.7米,寬度約0.8米,深度約0.4米。在這座墓葬之中,清理出一具人骨,以及骨笄、骨匕、石圭、石斧、石鏟、陶罐、陶缽等物品。
經過研究推斷,墓主人是30歲至40歲的女性,仰身直肢,頭朝向西。黑陶鷹形原本擺放在墓主人腳下,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陶器,距今大約6000年。
目前,我在渭南市博物館工作。在這裡的基本陳列展廳内,有一件鷹形陶鼎的複制品,旁邊懸挂的展闆介紹泉護村遺址M701的布局和出土器物的線圖。過去,在渭南地區,出土許多文物,卻沒有一件文物能夠跟鷹形陶鼎相提并論。
2009年初,開始籌建渭南市博物館。當時,考慮到鷹形陶鼎對渭南的重要意義,打算将它從中國國家博物館請回來,經過反複協商,最終沒能談妥。但是,經過中國國家博物館同意,根據鷹形陶鼎實物進行1:1複制,将器物口部的殘缺和表面的葉脈紋也進行了複原。
如今,鷹形陶鼎已經成為渭南市博物館的象征,被運用于館徽LOGO、文創産品、社教活動等。但是,跟實物相比,這件複制品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