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腰椎後關節錯位

腰椎後關節錯位又稱後關節功能紊亂。是常見的腰痛或腰腿痛病因之一。按脊椎病因分型屬關節功能紊亂型。過去常被誤為“腰肌勞損”,采用一般理療或封閉可使症狀減輕,但由于後關節未得到複位,所以療效欠佳。采用正骨推拿手法,可取得較好效果。

腰椎急性扭挫傷或慢性勞損是本症的主要病因,老年性脊椎退行性變(椎間盤變性和椎周軟組織變性)導緻的椎間失穩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因。

腰段脊柱在軀幹中是負重最大的,腰椎後關節呈矢狀面,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活動時除受關節面的方向限制外,還受椎周各韌帶的牽制,當負重、彎腰、扭轉等動作不協調或超重時,使後關節超正常範圍活動,就會損傷關節囊及椎周韌帶。這種急性腰扭傷多見于青壯年做重體力勞動時因姿勢不正确而引起。此時,關節錯位與軟組織損傷是同時發生的。由于創傷而出現急性腰痛或腰腿痛過程。

也有不少無明顯外傷史的,由于腰部棘上韌帶、多裂肌、腰方肌或骶棘肌等軟組織慢性勞損,使腰椎關節承受不正常的作用力,久之,繼發性損害關節囊、椎間韌帶而導緻腰椎關節失穩,當彎腰過久或扭轉腰部用力時,引起腰椎關節錯位而突然出現劇烈腰痛。這病多有反複發作、時發時愈的病史。

腰椎後關節錯位,輕的由于關節囊的損傷、關節無菌性炎症過程,隻有局限性腰椎旁疼痛和壓痛,此時可通過卧床、腰部運動或一般熱敷、敷貼止痛膏等而迅速自愈。如果錯位較大,導緻周圍軟組織損傷較重,創傷性滲出,使周圍組織水腫甚至血腫,椎間孔變窄,壓迫或刺激周圍神經和植物神經,引起神經根炎,就可能引起一系列複雜的綜合症狀。除腰肌痙攣而出現的腰痛外,還會沿神經分布區出現腹痛、下肢麻痛、下肢冷蹶感或燒灼感,有些還導緻腸痙攣、腸功能紊亂(腹瀉或便秘)或引起痛經等疾病。此時應用以正骨推拿為主的治療方可治愈。

腰椎後關節錯位後如不及時治療,可因脊柱力學的損害而引起椎間盤的繼發性損害,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原因(無外傷史的腰椎間盤突出症)。

該病臨床表現為:

闆狀腰、腰痛:—側或雙側腰椎棘突旁或棘突間疼痛,常常因不慎彎腰或側身取物引起,急性發作時整個腰肌僵硬,有時夜間睡眠時翻身發作疼痛而不能轉動,有時沿腰椎旁向一側臀部放射。

X線照片:側位片可見腰軸變直或側彎,椎間孔變窄,上關節突進入椎間孔1/3以上,出現雙邊、雙突、雙凹征或腰椎滑脫,正位片可見腰段脊椎側彎,小關節間隙左右不對稱等變異,亦可有骨質增生及先天性畸形現象。(摘自龍層花《脊柱病因治療學》)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