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元稹這首菊花詩,用絢麗姿态宣告生命豐碩,像一幅壯麗的水墨秋景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露”的意思是露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将凝結也”。俗語說“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民間還有諺語說“露水先白而後寒”之說,意思是白露節氣過後,露水從初秋的些許涼意轉為深秋的幾分寒冷。

寒露時節有三候。“初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古人為此寫了許多關于寒露的詩詞,這些詩詞以北雁南飛以及詠菊為主,把仲秋的菊花寫得姿容絢爛。

例如元稹這首《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就将寒露時節的景象與物候特點融于詩中。所謂“菊有黃華”的“華”就是“花”的意思,春天草木皆因陽氣而開花,唯獨菊花因陰氣而開花,菊花絢爛正與晚秋節氣相應。而且元稹這首詩把寒露三候融入詩中,堪稱寒露詩的千古佳作。原詩如下:

元稹這首菊花詩,用絢麗姿态宣告生命豐碩,像一幅壯麗的水墨秋景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随陽。 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

題解:

這首詩的詩題是“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是一首寫寒露節氣的詩。

我國遠在一萬年前後就發明了農業,農業生産是一項季節性很強的勞動,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天文曆法知識,對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可以增加收成。河南鄭州大何村曾經出土過一件繪有太陽紋的彩陶片,有十二個太陽紋,說明當時已知道一年有十二個月。

到了商周時期,勞動者已經知道一年内晝夜變化和正午太陽最高度的變化規律。春秋時期已經利用土圭測量日影長短,明确了“兩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個節氣。戰國時期有了“四立”知識,包括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從而有了八個節氣。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已經有了二十四節氣。

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已有千年曆史的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這首詩是詩人創作在寒露節氣的一首詩,寒露節氣一般在農曆九月,所以又叫“九月節”。

元稹這首菊花詩,用絢麗姿态宣告生命豐碩,像一幅壯麗的水墨秋景

注釋:

1.化蛤:寒露二侯“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即雀化蛤。古代認為麻雀數百年後入海會變成蛤。一說千歲燕化為海蛤。

2.收田:指收割農田的作物。

賞析: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詩人驚異于時光太快,轉眼就是晚秋,清早起來,看到起菊花次第變黃。首聯點明了寫作時間,并寫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黃華”。

起句就僅僅呼應詩題,寫出了節氣的物候變化,同時菊黃與晚秋緊密照應,點出寒露的時令特征和獨特秋景。寥廓雲天,蒼茫天地,倏忽又是一秋。讓人難免生出要抓住時光,握住光陰的感慨。

元稹這首菊花詩,用絢麗姿态宣告生命豐碩,像一幅壯麗的水墨秋景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詩人回首曾經,百感交集。年少時雖明經及第又狀元及第,卻鋒芒太盛,得罪權貴,仕途坎坷,難以施展抱負。雖然有過身處權力巅峰的短暫經曆,卻把滿腹才華用在一心為民,百廢待興上,朝廷逐漸呈現出任人唯賢、以德授官的良好政治風氣。

然而,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長慶二年,都知兵馬使王庭湊謀反,元稹好友牛元翼被朝廷授深冀節度使出兵讨伐,王庭湊得訊後,立刻出兵圍攻德州,将牛元翼困在德州不得進退。元稹上書朝廷,希望能增兵解圍,而皇上卻聽信讒言,唐穆宗一紙诏書免去了元稹丞相一職,貶為同州禦史。

此後,元稹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當地環境治理和農耕之中,這剛好可以讓他在遠離政治中心的山野,寄情山水之間,與民同樂,得到了百姓擁戴。

詩人這首詩中,起句就寫到了百花凋謝,隻有菊花盛開,其實是以菊花自比,暗指詩人自己心如菊花,逆勢盛開,用絢麗的姿态宣告生命的豐碩,并以此引出下句。

元稹這首菊花詩,用絢麗姿态宣告生命豐碩,像一幅壯麗的水墨秋景

“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随陽”。

颔聯從大處落筆,意思是,千家萬戶都目睹了風掃殘葉的寂寥景象,萬裡晴空,北雁南飛。此聯以“千家”對“萬裡”,将一幅闊大壯麗的秋景圖呈現出來。以“風掃葉”對“雁随陽”,十分工穩自然。尤其是兩個動詞“掃”和“随”的運用,把深秋的典型特征寫得活靈活現。前一個動詞充滿力量,後一個則充滿智慧。

先說這個“掃”字,寫落葉經風掃過,凸顯風勢之大,迅疾利落,毫不留情,一掃而過,沒有拖泥帶水之感。再看這個“随”字,北雁南飛是大雁到溫暖的南方過冬,那麼大雁是如何識别路途呢,靠太陽的移動。這正是大雁聰慧的表現。而“随”字相比于“掃”字,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日光是一點一點變化的,大雁也是随着太陽逐漸移動而向南飛的。

颔聯寫出了寒露時節大自然的氣象萬千,同時,此聯寫了寒露第一候“鴻雁來賓”。寒露時節,正是大雁向南遷徙的時候。詩人僅用兩個動詞,“掃”和“随”,就寫出了秋風裡的肅殺之氣。殘葉落,雁南飛,大自然處于一片蕭瑟之中。

元稹這首菊花詩,用絢麗姿态宣告生命豐碩,像一幅壯麗的水墨秋景

“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

頸聯從細處入筆,意思是,群鳥在寒露時節化為牡蛎,詩人替雀鳥感到悲傷;晚秋的農作物最害怕遇到寒霜,所以收割農田要趁早,否則會影響收成。

這一聯寫寒露三候之二候“雀入大水為蛤”。深秋時分,田野沒有什麼可供雀鳥食用的糧食,雀鳥無處覓食,越來越少,而海邊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殼的顔色、紋路與雀鳥類似,古人便以為蛤蜊是雀鳥變成的,故稱“雀入大水為蛤”。

此聯“化蛤”對“收田”,既寫出了寒露獨有的特點,也體現出詩人對農耕的重視 同時有對農人收割的溫馨提示。這些都表露出詩人對在田間勞作農人的悲憫情懷。

元稹這首菊花詩,用絢麗姿态宣告生命豐碩,像一幅壯麗的水墨秋景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

尾聯意思是,詩人因此知道,松柏之所以有志,是因為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它都挺拔蒼郁,看起來長青不老。此句的“松柏”也是詩人明志之句,呼應首句的“菊花”,無論是松柏 還是菊花,都映襯詩人的為民情懷。

這首詩善于捕捉寒露時節的秋色特征,把碧雲大雁,菊黃松青,北風勁吹,寒山蒼翠,層林盡染的景緻逐一展現,而且緊緊呼應詩題,以寒露三候入詩,毫無矯揉造作之感,讀之有大氣磅礴,悲壯雄渾的氣勢,感受到了寒露時節獨特的秋景,有着水墨畫的意蘊,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