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創新力”衰退,互聯網平台經濟迎巨考|钛媒體·封面

物聯網的未來發展趨勢_車聯網行業趨勢_互聯網創業趨勢

盈利下降、部門精簡、裁員之風未止......将互聯網平台當前紛繁複雜的現象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黃金時代結束了。在這個黃金時代終結過程中,曾代表經濟活力的創新力似乎也随之消失了。

三年疫情過後,特别是爆款産品的問世,人們似乎看到了行業期望的亮點,卻也更看到了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因創新乏力導緻的差距,在重新拉大。在此種情況下,以平台經濟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如何重拾昔日的創新力?其創新路徑會是怎樣?

互聯網經濟已處于“衰退”

互聯網科技們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根據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近期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總收入達1.46萬億元,比2021年下降1.1%,是過去十年來首次同比下滑。

如果和六年前對比,當時互聯網是名符其實的朝陽産業。

2016年,中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總營收突破一萬億元,同比增長41.5%,行業規模持續擴張,增速遠高于同期GDP的6.7%、基礎電信業的5.6%。

但近年來,在疫情、通脹、監管、全球經濟衰退等多重因素下,互聯網行業衰退加劇,并深刻影響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增長勢頭。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表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态勢暨景氣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營收規模達3.4萬億元,上市企業數量增長至190家。但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流量紅利見頂等内外部因素共振影響,行業增速從2015年的46.5%降至16.7%,年均增速降幅達近6個百分點,電商、遊戲、社交、搜索等傳統業務增速出現放緩。

實際上,從2015年起,在全球市值前十大科技企業排名中阿裡、騰訊持續上榜,到2022年被台積電反超。如今全球科技股前十當中,已沒有中國大陸科技企業。

即便是全球市值前十大科技巨頭,财務業績情況也不容樂觀。

2022年,蘋果公司、谷歌母公司、Meta (前)、亞馬遜()以及微軟()五大互聯網科技巨頭總市值縮水超3萬億美元。去年四季度(9-12月),蘋果收入同比下降5%,Meta 收入同比下降4%、經營利潤下降49%;去年總營收僅同比增10%。

根據裁員跟蹤網站.fyi的數據,自2022年初以來,美國科技公司已在矽谷裁員超過8萬人。

“這個Party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華盛頓大學曆史學家和教授瑪格麗特·奧瑪拉 ( O'Mara) 表示,在互聯網經曆了一場巨大的增長時代之後,如今互聯網經濟正在“衰退”。

我們看到,這兩年“降本增效”持續在中美科技巨頭蔓延,幾乎覆蓋到了每一家。

盡管很多企業受益于2020年疫情帶來的電商消費、在線工作和資本市場的繁榮環境,但三年後的今天,在後疫情時代的通脹加息、全球經濟下行陰霾下,市場需求放緩,大科技企業的利潤減少、股價下跌,因此企業開始尋求削減成本,陷入裁員“寒冬”。

這意味着,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矽谷,互聯網科技巨頭們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在上述大背景下,仔細剖析各大互聯網巨頭的内部更能讓人體會到總結的含義。

2023年2月下旬,阿裡、百度兩大互聯網科技巨頭陸續發布去年第四季度(自然年)最新财報。

阿裡巴巴集團财報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收入為2477.56億元,同比增長2%;截至12月31日的九個月内,阿裡集團收入為6604.87億元,僅同比增長1.7%,去年同期增長達34%,淨利潤則達435.77億元,同比下降33%,此前五個季度阿裡營收增速分别為29%、10%、9%、-0.09%、3%。

百度集團财報顯示,2022年第四财季,百度實現營收330.77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歸屬百度的淨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53.71億元,同比增長32%;但去年全年營收僅增長1%,全年歸母淨利潤下降26%,扣非後僅增長10%,主要是廣告收入下滑以及投資虧損,此前五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分别13.07%、9.33%、0.98%、-5.43%、1.94%;

同時,騰訊、字節、搜狐、網易等其他互聯網科技公司的業績表現也不理想。

去年11月公布的騰訊三季度财報顯示,營收達1400.93億元,同比下滑2%;前9個月總營收為4095.98億元,同比下降1.52%。三季度,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36.88%,整體淨利潤(Non-IFRS)僅同比增長2%,此前五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分别為19.38%、16.19%、0.12%、-1.48%、-1.52%。

根據字節跳動CEO梁汝波在全員信中稱,字節2022年的業績未能達到預期;搜狐四季度收入則下降了17%;網易四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31%。

總結來看,BBAT(字節跳動、百度、阿裡、騰訊)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巨頭業績現已集體“失速”。

業績下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裁員。财報顯示,截至去年前9個月,百度、阿裡、騰訊三家上市公司共計淨減少23936名員工,占2021年總員工人數的5.8%。

更早之前的2月初,美國互聯網巨頭發布了去年整體業績。

其中,蘋果公司2022年四季度實現營收1171.54億美元,同比下降5.49%,既是2019以來首次同比下滑,也是2016年以來的年季度跌幅最大。截止去年12月31日,2022年蘋果公司總營收為951.71億美元,同比下降5.35%。

谷歌母公司去年四季度收入760.5億美元,僅同比增長1%,去年全年收入增長僅同比增10%,前四個月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為22.95%、12.61%、6.1%、0.96%。

此外,微軟1月底的财報顯示,截至去年12月的第二财季(四季度自然年),淨利潤同比下降12%,前五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分别為20.09%、18.35%、12.38%、10.60%和1.97%;Mata四季度收入達321.65億美元,同比下降4%,同比降幅持平三季度,前五個季度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為19.95%、6.64%、-0.88%、-4.47%、-4.47%,收入增速已明顯放緩。

實際上,這種全球互聯網經濟“衰退”并非偶然。

從外部因素來看,互聯網公司業績出現下滑,與新冠疫情、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美元加息通脹、全球資本市場急挫、世界經濟衰退、反壟斷導緻企業投資避險情緒明顯、行業進入調整期等原因有關。

根據信通院《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态勢暨景氣指數報告》顯示,廣告是互聯網業務變現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但如今互聯網企業整體廣告收入增速下滑,而且國際環境風雲變幻,互聯網企業發展面臨不确定性等。

随着互聯網用戶新增速度下降,全世界的互聯網大企業,都有偏保守化的趨勢,所以各國政府不約而同發動了反壟斷審查,大平台被罰款、被約談是全球大趨勢的一部分。

從内部因素來看,矽谷傳遞的知名扁平文化、優厚的生活待遇,逐漸被“大公司病”帶來的多層彙報、研發不增利、腐敗等問題所取代,最終在大環境下行中,企業集體選擇“降本增效”。

騰訊CEO馬化騰在去年12月底内部員工大會上表示,騰訊内部的貪腐問題“觸目驚心”,很多業務做不起來,并不是業務方向和管理者的問題,而是貪腐漏洞太大,業務被掏空了。馬化騰還稱,很多業務該砍就砍掉,不要留戀,未來還需要繼續加強和堅持降本增效,他認為團隊需要強而有力的變化。

百度CEO李彥宏則在去年12月末内部員工活動中表示,很多員工對商業的本質理解不深,短期百度說“虧是因為高速成長”是行的,但是長期來講是不行的。他還說,研發工程師超萬人,投入占收入的20%以上,但研發不增利,跟實際業績存在巨大反差。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則在内部怒斥,有中高層用PPT騙他。

阿裡集團CEO張勇則連發兩封全員信,調整了阿裡集團CTO、阿裡集團CPO、阿裡雲CEO等中高層關鍵業務崗位,張勇直接下場帶領阿裡雲,并在内部信中強調客戶對于阿裡集團的重要性,并要求阿裡雲團隊必須将客戶的信任視為生命。

此前去年12月18日,阿裡雲位于香港的數據中心因制冷故障發生宕機事故,宕機時間持續超過12小時,行業稱是“阿裡雲發展史上重大醜聞”。

此外,另一個較少受到關注的因素是:蘋果 智能手機以及 iOS 系統生态。

2007年1月9日,時任蘋果CEO喬布斯發布了全球首款采用多點觸控技術的智能手機 ,内置 iOS 移動操作系統,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無論是推特、谷歌、微信,還是微博、美團、滴滴等“國民級”應用,得益于蘋果的 iOS 生态,這引發全球大科技公司更廣泛的商業模式,同時也塑造了許多人體驗互聯網的方式。

截至2022年,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15.6%。根據蘋果官方數據,截止去年5月,蘋果大中華區的注冊開發者數量已超過500萬,其中賺取超過100萬美元的中國開發者占五年内所有新開發者比例的55%以上。

但是,蘋果2021年推出了“應用追蹤透明度”隐私框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移動經濟,使得互聯網企業不得不調整廣告收入的依賴度。

據蘋果官網顯示,的最新 iOS 版本中,App跟蹤需要獲得用戶的許可,才能跟蹤用戶或訪問用戶設備的廣告标識符,特别是涉及不同應用之間共享信息。但包括谷歌、阿裡、騰訊在内的互聯網平台,卻嚴重依賴廣告商識别符(IDFA)算法來提供有針對性的廣告,而這些廣告銷售是他們的利潤引擎——通過收集數據來形成對用戶的畫像,從而了解用戶對哪些廣告有反饋。

因此,盡管蘋果這一新技術利好消費者的隐私保護,但卻打擊了互聯網廣告收入。

當時母公司Meta将這一變化視為嚴重威脅,差不多兩年後的今天,Meta估計,這一變化使它2022年損失了100億美元,占其總收入的9%。而國内重要應用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這一技術帶來的廣告收入影響。

Dev Memo分析師 Eric 甚至将其稱為“ATT衰退”。認為,目前處境最艱難的科技公司,是那些受蘋果政策影響最直接的公司。正如他指出的那樣,谷歌收入嚴重依賴第三方廣告跟蹤,但目前收入落後于搜索,後者對此類跟蹤的依賴程度要低得多。

根據發布的第十四版《廣告平台綜合表現報告》顯示,将2021年下半年與2020年下半年對比來看,共有25%的廣告預算已經從iOS端流向安卓端。該報告中指出,蘋果ATT對于互聯網廣告行業堪稱“巨變”。

物聯網的未來發展趨勢_互聯網創業趨勢_車聯網行業趨勢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平台經濟的很多遊戲規則被改變,降本增效再所難免,甚至不得不轉型變革求生存。

轉頭加碼芯片等硬科技

作為代表中國近十多年社會生産力進步的大方向,阿裡、騰訊、百度、字節等互聯網科技平台的快速發展,是中國在“改革開放”與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下實現主流經濟模式的一個縮影。

如果回顧過去30年曆史,中國在新經濟領域的拓荒階段,無論國企、民企、外企都很難做到互聯網平台這種影響力與規模,甚至已觸及到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價值10億美元以上平台數量,由2015年67家增至2019年193家,市場價值總額不斷提升,為中國産業國際競争做出貢獻。

當下,一個重要信号是,中國“硬科技”浪潮下,互聯網科技巨頭依舊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為“硬科技”的重要領域,芯片成為阿裡、騰訊、字節跳動、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首個目标,直接對标蘋果、谷歌、亞馬遜和英偉達等美國企業。

2018年9月,阿裡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2021年10月雲栖大會上,阿裡巴巴旗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發布自研雲芯片倚天710,是阿裡第一顆基于ARM架構、性能最強的服務器CPU(中央處理器)芯片之一,在阿裡雲數據中心部署應用;2022年8月,阿裡平頭哥發布高性能RISC-V(開源芯片指令集)芯片平台“無劍600”及系統級芯片原型“曳影1520”。

事實上,阿裡除了收購“中天微”。近兩年還投資了 AI 芯片公司耐能、寒武紀、深鑒科技(被賽靈思收購)、瀚博半導體及思必馳等,初步形成了阿裡芯片産業的投資布局。除芯片外,阿裡曾宣布投入1000億成立達摩院,負責基礎科學和颠覆式技術研究,包括操作系統、雲計算技術等。

2020年,騰訊成立了專注芯片研發的蓬萊實驗室,旨在實現芯片端到端設計、驗證全覆蓋,2021年11月騰訊首次披露了自研的三款芯片:AI 推理芯片“紫霄”,視頻轉碼芯片“滄海” 以及智能網卡芯片“玄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在2022年11月表示,騰訊不僅推動自研芯片為騰訊雲服務降本增效,也以雲計算,助力國産芯片産業鍊建設,通過算力、大數據、AI等,加速芯片從設計到上市的流程。

此外,百度、字節跳動也都在不斷布局和投資芯片産業。其中,百度成立了昆侖芯科技公司,钛媒體了解到,目前昆侖芯正在研發下一代4nm昆侖芯3 AI 計算、推理兩款服務器芯片産品,以及首款5nm昆侖芯自動駕駛芯片,預計最快今年流片發布,而3nm昆侖芯四代預計會在2025年推出;字節跳動則已經研發了視頻類 AI 芯片,并投資了高性能RISC-V芯片設計公司睿思芯科等。

這種“硬科技”需要長期、大量的投資,回報期較長,加上被投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波動較為劇烈,因此造成目前互聯網企業财報中出現巨額投資虧損現象。其中,根據财報顯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三個月内阿裡集團投資損失8.93億元人民币,去年4-12月投資産生的損失達256.61億元;百度2022年投資損失淨額為58億元,主要包括長期投資的公允價值損失39億元、減值損失30億元。

互聯網創業趨勢_車聯網行業趨勢_物聯網的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IT桔子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阿裡、騰訊、百度、小米、華為、美團、字節跳動七大互聯網企業對芯片半導體整體投資數量不斷增長,并在2021年投資總量達到頂峰,至79起。值得注意的是,美團和字節跳動是最近兩年才開始關注芯片半導體領域投資,并在2021年開始布局。

雲岫資本合夥人兼CTO趙占祥曾對钛媒體App表示,這些互聯網企業“造芯”主要原因是自身服務器的降本增效。

盡管這些芯片并不是自己制造、封裝,甚至部分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還要依賴外企供貨,但新思科技高管此前接受钛媒體App獨家專訪時表示,芯片與互聯網在産業模式和業務路徑方面不太一樣,技術難度也不盡相同。這些互聯網企業深知自身的芯片技術起步比較晚,研制出的芯片本身性能弱于成熟芯片公司,他們則更多依靠對系統理解的優勢,從而讓芯片實力達到更高水平。

無論過程與成果如何,互聯網企業正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科技創新步伐一緻,減少流量、廣告經濟帶來的下滑以及“壟斷”危機,在雲計算等“硬科技”發展下,專注新技術領域,以此推動中國預期在2030年之前确立各類芯片的設計、制造和封裝等方面都可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平台經濟如何重拾“創新力”

進入2023年,在經濟出現承壓下,中國開始加大對于平台經濟的重視力度,多地正在醞釀出台更多細化的平台經濟扶持政策,鼓勵平台經濟健康發展。中信建投證券和浦銀國際最新研報提到,國内大科技公司“政策風險開始有緩和迹象”,風險明顯緩釋,預計2023年互聯網公司将進一步聚焦基本面,有望實現業績與估值修複。

2月17日,2023中國互聯網發展座談會暨中國互聯網協會新春茶話會上,百度CEO李彥宏、滴滴CEO程維、騰訊CEO馬化騰、網易CEO丁磊、小米CEO雷軍等人參加會議。會議中稱,堅持穩中求進,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強創新融合引領、加強對外開放合作等。

同時,在科技巨頭收入下滑以及經濟低迷環境下,如同“神筆馬良”一樣,成為巨頭看中的資本新“熱點”,以保衛自家市值。

背後“金主”微軟2月7日宣布推出版新的必應搜索引擎,其股價兩個月内累計上漲近10%;而谷歌由于被認為可能遭到颠覆,急忙于2月6日放出将發布對話式AI服務Bard,但Bard在演示視頻中出現事實性錯誤,其母公司(:GOOGL)股價大跌,随後的三天内市值累計損失上千億美元。

中國互聯網科技巨頭也緊急跟進。2月7日,百度宣布推出類産品“文心一言”,計劃在3月完成内測;次日,阿裡巴巴透露在開發類産品,将與辦公軟件釘釘融合;京東2月10日則宣布,推出産業版,名為。

除了企業,個人、政府也紛紛加入這股熱潮中,蔚然成風。2月13日,本已退休狀态的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媒體發出英雄帖,稱出資5000萬美元打造“中國的”,望延攬業内頂級研發人才,而其新公司剛成立就宣稱估值2億美元;2月13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公開表示,2023年将支持頭部企業打造對标的大模型;2月25日,上海副市長李政表示,面對 AI 澎湃發展的新浪潮,上海将加快多模态通用大模型研發攻關,建設更具影響力的 AI 上海高地。

德勤曾預測,未來到2025年,全球 AI 市場規模将超過6萬億美元,2017年-2025年複合增長率達30%。

不過,由于行業對技術倫理問題争議頗多,國内或将推遲相關産品發布。钛媒體App獨家了解到,阿裡、騰訊等國内部分科技企業最快可能會在今年5月之後發布類對話機器人産品,在此之前,國内将不會對外發布中國版的類産品。

另一面,相比美國已捷足先登擁有和背後的公司,國内的互聯網巨頭則處于追趕局面。

回顧過去,阿裡、騰訊這些大公司一直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但如今卻無法擁有國内自主能力的這類産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表示,盡管國内大科技公司研發的技術還可以,但在以及 AI 技術上,中美距離很明顯,其中包括數據、算法、算力等問題,以及取決政府的政策是否能有足夠的開放(空間)。

“這一次對我來說觸動最最大的,不是說它技術做得特别好,而是它就是因為一個非政府、不盈利組織,不是政府支持的,是富人支持投資,不求短期回報做成的産品,而非做一個商業模式來賺錢,考慮的更長遠一些。所以從這點角度來說,我覺得我們(中國)跟美國有距離是有道理的,”黃益平表示,中國 AI 技術與美國有很長距離,國内還是要不斷學習,改進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互聯網巨頭沒有在之前出現類似的創新産品?平台企業為何缺乏創新力?

有一種觀點認為,過去幾年的互聯網巨頭的投資使内部的創新力被壓縮。2020年1月16日,在騰訊投資大會上,騰訊總裁劉熾平透露稱,目前騰訊投資企業總計超過800家,其中70多家已上市,160多家為市值或估值超10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但也正因如此,騰訊内部幾乎再無讓人眼前一亮的産品,也沒有出現下一個“微信”這種國民級應用。而依托平台自身的流量,騰訊選擇與外部創業公司結盟,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等公司的崛起,無不受益于騰訊,也形成了穩固的流量和資本城池。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騰訊賬面的權益投資、長期投資、短期投資合計超過8000億元。

同時,阿裡、騰訊也正在通過大量的投資标的進行套現。據港交所披露,近兩年,阿裡和騰訊已合計從保險上市公司“衆安在線”處套現超20億港元,折合人民币超過18億元。

因此可以預見,純粹基于互聯網平台模式的創新将越來越少,越來越難,投資成為重點。而且,企業經營走向務實,全方位助力實體經濟和實體産業,成為巨頭們的新方向。

當然不止是互聯網巨頭,全球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都在面臨這種“創新力”缺失的問題。根據英國《自然》雜志今年1月初封面論文顯示,基于4500萬份論文手稿和390萬項專利的引用數據發現,颠覆性技術在下降,其中1945年到2010年論文研究平均颠覆性新應用下降90%以上,1980年到2010年的專利平均下降78%以上。

“創業公司才是推動大模型創新的主力,不是大公司。”近日接受钛媒體App獨家專訪時,前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竹間智能創始人兼CEO 簡仁賢表示,很多人錯誤地認為隻有大公司才能夠推動大型模型的發展,但許多實用的大模型也都是從由創業公司來創新,逐步叠代發展出來的。實際上像 、英國起初都是創業公司,之後發展大模型之後再由大公司提供資金和資源的支持,才有辦法繼續開發這種大的基礎模型。

“創業公司的行動力快,決策速度快,叠代快,所以我認為整個大模型的創新推動背後還是創業公司。”簡仁賢稱。

2月18日清華大學的一場活動上,多位專家讨論了國内互聯網公司為何難以出現産品等話題。

清華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劉濤雄表示,從産業政策來看,美國很多技術是一棒接一棒,但中國互聯網大廠不願意去做一個20年以後才可能有作用的産品,而是追逐商業化。

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東認為,之所以能夠成功,重要原因是颠覆式創新往往來自于小公司。但中國中小企業創新過程中,存在平台數據不開放、數據壟斷等問題亟待解決,而且政府需要對倫理和法律問題加強管控,因為技術背後有數據流通共享功能。同時他還認為,中國要盡快培養交叉型人才,否則可能會影響中國科技創新。

德勤中國副主席,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主管合夥人林國恩2月21日向钛媒體App表示,從科技創新方面看,過去幾十年,由于生活習慣、消費習慣的不同,以及很多曆史等其他原因,造成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應用層的創新發展迅猛,商用場景豐富且規模可觀,這也使中國行業發展具備良好的條件。但除了應用層之外,目前國内科技企業在基礎技術層面創新處于(跟随)階段。

德勤中國TMT行業稅務和商務咨詢主管合夥人殷亞莉則認為,之所以 能夠實現,主要在于Idea(想法)不受限,有一個非常寬松的環境,才能湧現很多的技術創新能力。“我不覺得(互聯網巨頭創新力)在消失,我覺得創新是有一定程度的。比如0至100之間,100就是我每個人看到的創新,但也有90、80的創新能力,所以,我認為互聯網大廠擁有人力、物力,在創新方面很快就會追上,或者與(美國)比肩,但達到世界第一個,可能有很多外在因素。”

實際上,随着收入不斷下降、内部降本增效、外部處于逆全球化環境,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互聯網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相比美元持續走強、引發經濟衰退,國内消費級、企業級市場正在迎來後疫情時代下的最好時機,中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有助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因此,作為國内經濟“火車頭”,阿裡、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發展亟待重新評估。

“在我們做金融的人看來,所有的問題最後歸根到底,其實就是在創新和穩定之間求得一個平衡。風險太大了,你要把它給控制,但你管過頭了,創新也就沒有了,效率就損失,(在平台經濟中)怎樣求平衡是中國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黃益平說。(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