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正文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本文作者:秋葉飄零

看片名,《閃亮的風采》,以為很鼓舞人心。沒想到,真沒想到……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導演斯科特.希克斯,主演傑弗裡.拉什,1996年在澳大利亞上映。次年,扮演者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不簡單,會彈鋼琴,幾個片段的演奏就是自己彈的。

這是一部取材于真人真事的創作影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記片。導演在聆聽澳大利亞猶太鋼琴家大衛.赫夫高特的演奏時,心有所動,決定将其命運起伏和悲喜人生搬上銀幕。

全片基本是倒叙結構。開頭,人到中年的大衛.赫夫考,在雨中踅進一家酒吧,瘋瘋癫癫要彈琴,被推搡出來。然後從他的童年演奏會開始追溯,家庭背景和嚴苛的父親、拜師比賽和坎坷學琴路、激情演奏和理性之弦崩斷……

剩下二十多分鐘,才接上前邊酒吧那薦。接下來男主在愛情裡重生,回到舞台再放異彩。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梳理一下藝術家精神失常的幾個因素,我所想到的。

首先是原生家庭的問題。父親嚴厲而冷酷,控制欲和占有欲極強。他反複唠叨自己小時老爸反對沒能學成小提琴,耳提面命,要兒子承認自己無比幸運。

然而,他全然不懂音樂教育,兼之經濟窘迫,自以為是、越俎代庖,給兒子選定比賽曲目,盡挑高難度的,屢屢受挫。

有個評委欣賞孩子天賦,免費肯教,他不知天高地厚提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三交響曲,把人家吓得一怔,反問孩子能理解和表現那種狂熱麼?不理這爹,拉孩子進去,咱們從莫紮特開始。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走上正道,大衛開始嶄露頭角,比賽獲獎,小有名氣。得到美國一家音樂學院獎學金,天大的好事,老爹卻發昏發飙,“誰也别想拆散這個家”,不讓兒子去,老師相勸無效。無奈而沮喪的大衛,痛不欲生。

天無絕人之路,後又收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錄取單。這回他沒順從專橫跋扈的父權,飽受一通拳打腳踢之後,在永遠不許踏進家門的咆哮中,毅然決然,遠赴英國。

飛出牢籠固然快樂,父親造成的心理陰影揮之不去,他要證明自我選擇的正确,向導師提出學習“拉三”——父親強加的試金石。欣賞其天資的導師有些吃驚,還是盡心盡力輔導。

說了不少毛骨悚然的話:沒有安全網,是危險的;不征服琴鍵,就會被它吞噬;記住譜子再忘掉,記住指法也忘了,用心來彈雲雲。臨上台前還補了句:要像沒有明天似地去彈!不打算活了?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演奏過程中,那表情像在奮不顧身決一死戰,可惜年輕的演員不會彈琴,特寫鏡頭分離,臉上汗如雨下,手上眼花缭亂。

結束,雷鳴般的掌聲中暈倒,真的沒了明天——理智清醒的明天,神經錯亂,直接進醫院。

天才就這麼廢了,為了一首曲子,值麼?恐怕不光是“拉三”的超難所緻。自小父權淫威下的心理壓抑、逐出家門的孤獨心境、自我證明的巨大壓力、功課學業的負擔,讓他身心俱疲神情恍惚。

裸着下身去樓道拿郵件,拿回來的是待其如子的女作家的離世噩耗……凡此種種,令其在激情燃燒、極度亢奮、心理緊張、生理透支的情況下,魂不守舍地崩潰了。

當然,主要原因還是音樂本身。查百度,此曲難度排第三,僅次于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練習曲中的“鬼火”(聽着就魔怔),有說難在快速和弦與裝飾音,作曲家本人喻之為“大象之作”。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汗牛充棟的鋼琴家,敢于問津者不多。大衛在與父親對抗決裂的非常心态之下,玩命死磕這塊硬骨頭。

一首樂曲能把人整瘋,這是藝術享受還是精神折磨?說實話,我從不聽現代派音樂,确受折磨,盡是不和諧音,聽不出美感,可也不至于啊?前幾文中,點到天才和精神異常的關系,說不清楚,連猜帶蒙。

看完此片,又是這個無解的困惑。心情壓抑,琢磨幾天,不得要領。為此,再次翻開現代主義哲學家福柯的著作《瘋癫與文明》。

第四章“激情與谵妄”,摘引幾句:“瘋癫的野性危害是與激情的危害、激情的一系列緻命後果相聯系的”。“希臘—拉丁傳統的道德家們認為瘋癫是對激情的懲罰。……他們甯願把激情定義為暫時的、輕微的瘋癫”。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在激情現象中,在雙重因果關系——從激情本身出發既向肉體擴散又向靈魂擴散——展開過程中,瘋癫找到了自己的首要條件。同時,瘋癫又是激情的中止,……瘋癫最終成為一種神經和肌肉運動”。

西方中世紀的宗教狂熱中,瘋癫曾被視為與神靈溝通的特異表現,并不受歧視,而是極度虔誠的信仰中神靈賜予的超常功能,令人肅然。到了文藝複興時期,理性取代蒙昧,對瘋癫現象重新打量。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都有瘋癫形象。哈姆雷特是佯瘋,奧菲麗娅是真瘋,落水而死;李爾王被倆女兒氣得半瘋,在暴風雨中捶胸頓足;奧賽羅在掐死愛妻時昏了頭,才下得了狠手;麥克白夫人撺掇老公殺死國王之後,臆想加上強迫症,不停洗手,滿是鮮血。

顯然,這類人物帶有否定色彩或悲憫之意,再無尊崇意味。對了,還有著名的堂吉诃德,可笑可憐複可敬,一言難盡。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人是靈與肉的雙重存在,相對應的,就有情與理的關系,或分裂對立或平衡統一。唯理主義、理性至上,在18世紀啟蒙時代達到極緻,認為具備成熟理性的人類,無所不能。

20世紀,現代主義哲學否棄這種樂觀天真,基于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弊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都出現了事與願違的“異化”現象。

相對于理性節制和自律,情緒、情感、情欲以及直覺、夢境、下意識等,更接近生命本能和本真存在。而藝術創造的核心,是一個情字。沒有充盈充沛的情感滲入,不可能飽含直叩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但在創作過程中,理性邏輯和感性激情共同作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互交織。相比而言,有的藝術門類理性因素多一些,比如叙事文學中的謀篇布局、情節安排、結構處理等,均訴諸理性。語言表達本身,就是理性化的,胡言亂語不合語法規範,誰也不懂。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詩歌雖屬語言藝術,但與音樂接近,長于抒情(叙事詩除外),更情緒化情感化,所以詩人的心理精神容易出問題,如海子、顧城。

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心緒情感全靠聲音傳達,飄渺空靈、玄妙虛幻,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即是異常——異于常态。

身心投入、物我兩忘、渾然陶醉,固然是最佳的創作表現境界,樂曲終了,能回過神來,算是靈魂出竅神遊一圈。回不過神來,就悲催了,忘卻時空和自己的社會角色,迷失在塵世的人群中,成了怪物和異類。

片中,大衛看着迷失得不太厲害,時而冒出幾句早年片斷回憶。在精神病院待着,好不了,缺少溫情呵護和悉心關愛。他想回家,父親無情地拉下百葉窗。後去看望,問還記得小提琴麼,兒子忘了,轉身就走。攤上這樣的爹,倒了八輩黴。

影片接近尾聲,他再次闖進酒吧,一摸琴鍵,奇迹發生,博得滿堂彩,有了生計。接着,為他的琴技折服而萌生愛意的女人出現。有了愛情的滋養,他的心理紊亂漸漸厘清,混亂的頭腦也慢慢理順,靈肉合一,找回現實中的自我。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冒出一個念頭:如果他聽從父親安排,不去英國,或許不會發瘋?随即否定:那樣,他會終身抱憾,平靜、平淡、平庸地度完一生。别說音樂夢想,失意心境之下,父子倆難免還是鬧翻,形同路人。

再說,這爹虛榮心重,把與兒子有關的報道剪貼成冊,引以為豪。心心念念可以炫技的“拉三”,八成還會逼着兒子去彈,那更要命,不如遠走高飛。

心智失常神神叨叨,外人看着很可憐,患者不知啥感覺,可能比渾身不自在的抑郁症好吧?神智恢複,猶如大夢一場。

而人生在世,多少事、多少路、多少苦,誰又敢說自己樁樁做得一清二楚,步步走得正确無誤?許多苦果,怨不得外因,多半是由自個兒的癡心臆想、妄念迷執,在一本正經認真努力的過程中,親手種出來的。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少人都有迷魂亂意、忘形醉心的時段,或長或短,或深或淺,比如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時期,美夢破碎睜眼看世界的中年危機。至于充滿不确定性的天災人禍、意外傷害等等,簡直是危機四伏,一切皆有可能。

故此,谵妄瘋颠、焦慮抑郁、自閉躁狂等心理紊亂的狀态,并非天才靈感和藝術激情獨有的衍生品,實為并不罕見的精神現象。隻是凡人的内心波瀾,沒人關注和談論,煙隐塵埋罷了。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至于憑借本片獲得奧斯克影帝的傑弗裡.拉什,其實他更著名的角色是《加勒比海盜》系列中的巴薩博船長,你肯定看到過那張變形後的章魚臉。嗯,就是他。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看奧斯卡影帝在本片中是如何癫狂的

投稿、合作、加入讀者群

我們在百家号、頭條号、搜狐、知乎、簡書亦有入駐,敬請關注。

我們的作者來自山川河海,因對電影共同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在業餘時間堅持原創寫作,堅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喜歡我們分享的一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