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也叫象碁、中國象棋,是我國傳統的棋類益智遊戲。它在我國已經有很久的曆史了,屬于二人對抗遊戲的一種,是我國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因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關于象棋的起源,還沒有一個确定的結論。因為在它定型之前,經曆過很多次的演變。象棋在古代也被稱為“象戲”,該詞最早出現在北周武帝天和四年,也就是公元569年。《周書·本紀》記載:“天和四年,五月乙醜,帝制《象經》成,集百寮講說。”
但根據可靠的古書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流行了,隻不過與現在的象棋有所區别,它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楚辭·招魂》中有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進,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早在戰國時期,六博就流行于貴族階級。六博是由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
當今象棋的型式,直到宋代才确定。宋朝的理學家程颢,曾寫了一首關于象棋的詩說:
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
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
中軍八面将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争。
這首詩中,還沒有提到炮。它是在古人發明了火藥火器之後,才加上去的。象棋在宋朝非常流行,北宋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等著作相繼問世。當時的象棋分為大象戲和小象戲,兩種都有炮棋。其中小象戲更像現在象棋的形式,有32枚棋子,棋盤分為縱十路橫九路,将帥在九宮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宋朝的文人雅士幾乎都喜歡下象棋,甚至有人以此為職業,成為職業的象棋手。
到了南宋時,象棋一詞才開始指中國的象棋。小象戲在北宋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已經有“士”這枚棋子。這一時期,象棋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文天祥等人,都喜歡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間有專門制作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盛行。下象棋的人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出現了很多總結性的理論專著,例如《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竹香齋象棋譜》等,大批著名棋手出現。
然而,同其他中國傳統文化一樣,象棋也被其他國家拿去申遺,這個國家就是印度。印度的理由是象棋中的“象”這枚棋子,因為象源自于印度,所以象棋就是印度發明的。這個理由,簡直荒謬至極!
印度始終不甘心,先後6次向聯合國申遺,都失敗了。聯合國的相關工作人員忍不住了,反問印度:“你們難道不認識象棋中的象這個字?”明明是我國的發明,印度非要說是他們的老祖宗發明的。無恥程度,難以企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