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級數可以根據地震釋放的能量來進行劃分,如果将地震級數設為M,那麼地震釋放的能量就等于10的4.8次方乘以10的1.5M次方,據此我們就可以計算出,23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約為2乘以10的39次方焦耳。
23級地震啥概念呢?這樣說吧,地球的“引力結合能”約為2.25乘以10的32次方焦耳,也就是說,假如地球承受的能量達到或超過了這個值,那構成地球的物質就将再也無法依靠引力維系在一起,地球也就分崩離析了,而23級地震釋放的能量,大概是地球的“引力結合能”的890萬倍。
由此可見,如此強大的能量就連地球都承受不了,當然了,地球上也不可能發生23級地震。但地震卻并不是地球特有的現象,在浩瀚的宇宙中,隻要是具備固态表面的星球,都有發生地震的可能,有些星球上的地震強度甚至會遠遠地超過了地球,根據已知的觀測數據,有顆星球真的發生了23級地震。
2004年12月27日,地球忽然遭到了一股來自人馬座方向的高能射線(主要是伽瑪射線和X射線)的轟擊,以至于地球的外層大氣被大量電離,并因此而發光。此次事件迅速引發了科學界的關注,後續的研究表明,這些高能射線是一顆名為“SGR 1806-20”的中子星在發生“星震”時所産生的。
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星震”其實就是中子星上的地震,觀測數據表明,盡管這顆星球與我們距離高達5萬光年,但當它釋放出的高能射線抵達地球時,仍然比夜空中的滿月還要亮(以伽瑪射線的光度作計算)。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此次事件僅持續了大約0.1秒,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内,“SGR 1806-20”就釋放出了2乘以10的39次方焦耳的能量,按照地震級數的劃分,此次事件的地震級數就是23級。那麼問題就來了,“SGR1806-20”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強烈的地震呢?我們接着看。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我們很容易将中子星想象成一個全部都是由中子構成的星球,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科學家告訴我們,中子星的結構整體上可分為大氣層、外地殼、内陸殼、外核和内核。
中子星的大氣層非常薄,構成物質主要是氫、氦和碳,其厚度通常僅有幾毫米,在大氣層之下,則是由固态物質構成的外地殼,這裡的物質以重元素(主要是鐵)的原子核、質子以及自由電子為主,更深處的内陸殼和外核則以中子為主,由于這兩個區域的溫度和壓強都很高,因此這些物質都表現出流體的性質。
關于中子星的内核是什麼情況,目前科學家并沒有确定的結論,一種認同度較高的觀點認為,在中子星内核極高的溫度和壓強之下,這裡的物質可能是一種“誇克-膠子等離子體”。
這樣的結構就使得中子星可以産生磁場,相關研究表明,在一顆中子星誕生之初,如果它的溫度、自轉周期等參數落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内,并且其内部物質的對流足夠強,那麼這顆中子星的磁場就會異常強大,進而演化成一種特殊的中子星——磁星。
磁星的磁場有多強呢?其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就可以知道:地球的磁場強度約為0.25至0.65高斯,而磁星的磁場強度卻可以高達1000萬億高斯。
正如前文所言,中子星的外地殼主要是重元素的原子核、質子以及自由電子,這就意味着,中子星的外地殼是會受到磁場作用的,磁星當然也不例外。
随着磁星的磁場變化,它的外地殼也會因為其強大磁場的作用而具備“扭轉”的趨勢,并因此承受着持續增加“壓力”,當“壓力”超過一個臨界值的時候,外地殼就會被撕裂,進而導緻磁星發生地震,并釋放出大量的高能射線。
在已知的所有天體中,中子星的緻密程度僅次于黑洞,其密度至少為每立方厘米1億噸,最高可達每立方厘米10億噸,就拿“SGR 1806-20”來講,其質量至少是1.44倍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以上,而其直徑卻不超過20公裡。
據此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一個質量如此龐大并且如此緻密的星球上發生的地震會有多強烈,實際上,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已經多次觀測到了這樣的現象,而“SGR1806-20”發生的這一次23級地震是其中威力最大的。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如果此次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10光年的範圍之内,那麼地球的臭氧層将會被摧毀,地球上的衆多生命也将因此而遭到重創。
那我們有必要為此感到擔心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地球周圍的很大一片空間裡,并沒有磁星存在,根據已知的觀測數據,即使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磁星——“SGR 0418+5729”,也遠在6500光年之外,根本就不可能威脅到地球。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