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成語:“三長兩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

“但凡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怎麼對得起你老人家呦!”

相信很多人都在許多中國古典小說和相聲中聽過這句話,意思就是“要是出了什麼意外怎麼辦”,大家也習慣把“三長兩短”理解為“意外”。

不過,一些喜歡“咬文嚼字”的人就會好奇:為什麼“三長兩短”就表示“意外”呢?這“三長”是哪“三長”,而“兩短”又是哪“兩短”?

成語:“三長兩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

博大精深的成語

想要揭開“三長兩短”之謎,就必須先認識什麼是“成語”。

成語,就是漢語中一些約定俗成的詞,有着固定的意思,一般為四個字,也有三個字、五個字、七個字的,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

成語一般來源于生活中人們運用漢語的習慣,如“快刀斬亂麻”、“真金不怕火煉”。也有一些成語出自一些古代典籍,如“任重道遠”就出自于《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還有一些成語的産生,與曆史典故有關,比如“秦晉之好”就來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秦國與晉國結盟的曆史典故。這些成語以其言簡意赅、朗朗上口的特點,被後人廣為使用,成為漢語文化的一部分。

成語:“三長兩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

不過,雖然都是特定的語言現象,但成語與歇後語、諺語等詞語還是不一樣的。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成語往往具有“典雅性”,經常出現于書面語而非口語,給人一種莊重嚴肅的感覺。而歇後語、諺語多半是口語,稍加使用就使得語言诙諧幽默,令人捧腹。

此外,成語理解起來也比歇後語、諺語等更加複雜,它的含義大多都耐人尋味,不像歇後語和諺語一樣一望便知,因此如果不熟悉成語的意思就胡亂使用,容易望文生義,鬧出笑話。

總之,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漢語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三長兩短”這個成語,人盡皆知,它的“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關于此,又有着什麼樣的淵源呢?

成語:“三長兩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

含義源于棺材闆

其實,答案就藏在“三長兩短”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如果把“三長兩短”的“三長”和“兩短”都看成立方體的面,那麼“三長”加上“兩短”,正好是“五個面”——而一個完整的封閉立方體是六個面。

這就意味着,這“三長兩短”隻能搭成一個沒有蓋子的立方體,差不多就是一個無蓋盒子的樣子。而“長”、“短”這樣的修飾語,又暗示了這五個面的長度差異:三個長方形的面,兩個正方形的面。

成語:“三長兩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

而究竟什麼東西,非得是這樣一個“三長兩短”的無蓋立方體盒子呢?說到這裡,聰明的讀者也許會聯想到一種現在已經不太常見的物品,那就是——棺材!

其實,“三長兩短”最初的來源确實與棺材有關系。古代講究“入土為安”,人去世後多舉行土葬,需要用棺材盛放遺體。而基于古人“事死者,如事生”的禮節要求,像棺材這種冥器,也很有講究。

古人認為,組成棺材的六片木材中,棺蓋和棺底象征着“天與地”,兩邊的兩片長木闆則象征“日與月”,前後兩片短片則被稱為“彩頭彩尾”,上面多有彩繪。

這樣,一口沒有合上的空棺材,可不就是“三長兩短”麼?而這“三長兩短”也就因此變成了死亡、不幸、意外的别稱,在古代是一個很不吉利的詞語。

因此,古人其實非常忌諱說“三長兩短”,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就有“咒人死”的嫌疑。

成語:“三長兩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

古詞今義大不同

那麼,為什麼被古人諱莫如深的“三長兩短”,到了今天卻自帶一種诙諧幽默的氣氛呢?這就涉及到成語的意義改變。

事實上,成語的含義相對較為固定,但并非一成不變,今天許多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已經和它最開始被發明出來不同了。

比如說“赴湯蹈火”,在古代由于“湯”是“熱水”的意思,“赴湯蹈火”意思就是“跳進滾燙的熱水裡和火裡”,比喻不惜一切代價。但是在現代,“湯”就指代“帶有許多汁液的食物”,這個成語已經無法從字面上理解。

同理,“三長兩短”的含義,也經曆了這樣的演變。随着漢語的發展,人們有了更多更常用的詞語來形容死亡,諸如“薨”、“逝”、“千古”等等,并且還可以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等配套不同的措辭。

成語:“三長兩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

“三長兩短”也就顯得過于直白和單調,不再适合表達各種死亡之間微妙的含義區别了。随着運用“三長兩短”來形容人的死亡的頻率越來越低,人們也慢慢地遺忘了這種用法,僅在某些地區還有人這樣隐晦地暗示死亡。

相應地,“三長兩短”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隻表示“死亡”,引申到了“意外、不幸”等其他含義,并被固定為一種特定的用法,慢慢喪失了其原有的嚴肅性,轉而帶有一些調侃、戲谑的色彩。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三長兩短”這個成語在生活中已經不再那麼“恐怖”,但其實在民俗中,大家還是很忌諱它的。

比如說,小孩子吃飯的時候,有時會因為貪玩,把筷子一長一短地擺放。

這時候,有些比較講究的長輩就會制止,要求孩子把筷子擺整齊,理由就是不要讓筷子“三長兩短”,不吉利。

而在清明節、中元節等傳統節日,祭掃先人的時候,也習慣性地會點上兩支蠟燭和三炷香,寓意“三長兩短”,表達對親人的哀思。這也就是民俗文化中關于“三長兩短”的一些遺存。

成語:“三長兩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長和兩短?卻鮮為人知

這些民俗文化,除了讨個“好口彩”以外,也體現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趨吉避兇、趨利避害的智慧。

不過,即使詞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相信熱愛漢語、熱愛古典文學和中華文化的人們也會認真了解成語和詞語背後隐含的意思、典故和道理,并且從詞語的演變中領會到語言的演變規律,為生活平添一絲趣味和文化的氣息。

這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詞語的理解,更好地将這些巧妙的成語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為我們的語言和表達增添魅力。

而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們也應該多多了解中國的成語文化,學好漢語、用好漢語,為傳播中華文明貢獻一份力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