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美團是講究苦練基本功的一家公司,至少從公司的文化氛圍打造上,是講究方法論、追求步步為營、不屑于搞花拳繡腿的。當然執行層面多多少少會打折扣,但這并不妨礙美團依然是一家尚武善鬥、能打硬仗的公司。
今天抽出時間給大家講講傳說中的“美團四大名著”系列書籍,據說是興哥和老王重點推薦的四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金字塔原理》、《用圖表說話》、《學會提問》。(排名不分先後)
本期先講第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本書曾被《福布斯》雜志評選為十本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他曾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特别接見,是前總統克林頓倚重的顧問,《經濟學人》雜志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本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從塑造自我的角度出發,為我們講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同時還分析了如何通過自我管理以及人際關系管理,達到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平衡,從而實現一個人的成功,以及螺旋上升式的成長。
先看一下這7個習慣是什麼: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赢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七個習慣的來源
人類面臨的最普遍的幾種挑戰
1.恐懼感和不安全感:現代社會的壓力,焦慮情緒,傾向于零風險的生活,逃避與人相互依賴和合作;
2.“我現在就想得到”:欲望與能力不匹配;“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王小波 ;
3.譴責和抱怨:首創精神,找到所面臨的挑戰的出路;
4.絕望無助:犬儒主義,向命運低頭,比躺平還要平;
5.人生失衡:Work Life Balance 的反面;
6.“我的定位在哪兒”:團隊精神,互敬和雙赢;
7.渴望理解:希望被理解,但是沒有耐心理解他人;
8.沖突和分歧:對抗→折中妥協→創造性合作;
9.個人的停滞不前:身體、頭腦、心靈、精神。
上述七個習慣就是為了解決這些挑戰和焦慮
七個習慣之間的關系
人類的成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别是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第一個階段:依賴期,就是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你為我的得失負責。就像幼年時的我們需要依賴他人,需要他人指引、養育和供給。
第二個階段:獨立期,以我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負責,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權選擇,通過前三個習慣可以做到。
第三個階段:互賴期,以“我們”為核心,更注重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創前程,對應後三個習慣。
簡單來說“依賴期的人靠别人實現願望;獨立期的人單槍匹馬打天下;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是有關個人成功的習慣,可以大幅度提高你的自信心,進一步認清自己的本質、内心深處的價值觀以及個人獨特的才幹與能耐。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産生自尊、自重與自制力。并且以内在價值标準,而不是旁人的好惡或與别人比較的結果來衡量自己,不讓他人影響你的情緒。
後三個習慣:雙赢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此時你修複和重建人際關系的意願和能量将被激發,與他人的關系更加深厚堅固,曆久彌新且經得起考驗。例如當我們在跨部門合作時,存在人際關系沖突,溝通等問題,它可以幫助我們克服人際關系困境。
最後一個習慣:不斷更新,是為了加強前面6個習慣,不斷為自己充電,能夠讓我們可持續地去實踐這七個習慣。
習慣的養成
習慣的養成都是遵循觀為得的循環規律。
“觀”指思維,如果你要改變你的習慣養成一個新的習慣,首先就要改變你的思維模式。有人說這個世界是一樣的,但是每一個人看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是帶了一副眼鏡,你的鏡片如果是紅色的,看到的世界就是紅色。鏡片是充滿負面,那麼看到這個世界就充滿負面
“為”指行為,當我們有了新的思維模式以後不斷去踐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得”指結果,我們獲得的結果取決于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周圍的世界。
第一部分 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人性最根本的原則: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生活中大多數人在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進行抱怨甚至發火,也就是當我們遇到一個外部刺激時都會條件反射式地給予一個回應,但在七個習慣中的積極主動來說,我們受到外部刺激和我們選擇回應之間,它其實是有選擇的自由。
人類具備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四大天賦來幫助我們做出自由的選擇。自我意識指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感知到自己的思維與情感。想象力指的是對未發生的事能夠想象出它的具體形象。例如有兩個人都在蓋樓 ,有人覺得他每天在做苦力,而另外一個人覺得自己在創造這座城市的美好家園。良知指的是明辨是非,堅持我們行為原則的能力。例如雖然你傷害了我,但我也不會違背我的良知去傷害你。獨立意志指的是在任何情況下可以持續地去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例如有人覺得一件事情很難,但是他為了他心中的夢想還是選擇堅持下去。
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格外關注的一些問題,比如事業、家庭、健康、股市、戰争、遊戲等等。所有花費你精力的事務,都是屬于你的關注圈,而在這些關注圈中有一些是你可以掌控的, 我們稱之為影響圈。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當我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不可掌控的事情上時,那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把更少的時間放在可掌控的事情上,因此我們的影響圈就會縮小。當人們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能夠影響的事情上時,他們的知識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豐富,從而在人群中建立起他們的“可信度”,因此他們的影響圈也就慢慢擴大了。積極主動的人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
強調一下: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着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于我們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以始為終的原則是:心智創造先于實際創造,我設計我的人生。因此,在做事之前,我們要認清方向。特别是人生目标,别被名利所蒙蔽。蓋棺定論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
“以終為始”有兩個基礎:①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第一次創造——心智,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第二次創造——體力,付諸實踐。②自我領導與管理:領導是第一次的創造,必須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創造,參考習慣三;“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領導是做正确的事”。舉個栗子:管理是有效地順着成功的梯子向上爬,領導則判斷這個梯子是否靠在了正确的牆上。以終為始就意味着,我們要帶着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來扮演自己的角色,要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創造負責。從而使決定行為和态度的思維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正确原則。
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有人以家庭為生活中心、有人以工作為中心、有人以名利為中心、有人以自我為中心等等,在面對同一件事時,各自生活中心不同的人也往往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它們對生活各方面的強烈影響毋庸置疑。但上述幾種生活中心都是多變的,作者提議我們要以原則為生活中心,因為原則是恒久不變、曆久彌新的。以永恒不變的原則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維定式,也就能正确審視所有其他的生活重心。
以原則為生活中心的人總是見解不凡,思想行為也自成一格。
強調一下:以終為始的核心就是在行動之前展望結果,就如同在成功的階梯上努力往上爬,首先你需要先确定所爬階梯方向是否正确。我們着手做任何一件事情,要先認清方向,确認我們最終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過程中,就不緻于誤入歧途。
習慣三是習慣一和習慣二的具體實踐,落實了前兩個習慣,它通過獨立意志的發揮,建立以原則為中心的處事态度,進而達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指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要事第一的原則是:要實現效能,就必須誠實地按照優先次序做事。我們應該先去确認事情的輕重緩急再去規劃具體的日程。
第四代時間管理矩陣主張關鍵不在于時間管理,而在于個人管理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自己陷入第三類和第四類事務中,而是把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第二類事務上從而減少第一類事務上的時間。第二類事務包括建立人際關系、規劃長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事項,大部分人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但卻往往因為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輕。但是對高效能人士來說這類事件的數量相對來說會很少,他們不會在此類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的思維定式是預防型的,總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這樣需要他們處理真正意義上的危機和緊迫事件就相對很少了。如果每天都在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那肯定是走不遠的。
在日常工作中,時刻問問自己,在當前狀況下什麼是投入産出比很高的事情?什麼事是你做了,以後其他事可以少做?這樣你才能做到花費相對合理的時間把事做好。這是一項需要反複鍛煉的重要能力。辨别要事很難,在你對事物認知不夠深刻時,有可能會導緻遇到真正要事時反而認知不到,放棄對要事的探索,所以這是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
第二部分 公衆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雙赢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也就是所謂的“零和博弈”。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雙赢不是什麼技巧,而是人際交往的哲學,是六個交往模式之一,這六個模式分别是:①利人利己(雙赢):為自己謀利也不忘他人;②損人利己(赢/輸):攀比、競争、追求地位、權力欲;③損己利人(輸/赢):委曲求全、讨好他人;④兩敗俱傷(輸/輸):總是嫉妒或批判他人;⑤獨善其身(赢):一心求勝,不顧他人,自我為中心;⑥好聚好散(無交易):買賣不成仁義在。這6種交往模式,很多人覺得最好的選擇是視情況而定,如果赢要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以至于得不償失,那麼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好;如果你十分珍惜某一人際關系,而牽涉的問題又無足輕重,那麼偶爾以輸/赢模式來肯定對方也無妨。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都隻是相互依賴的大環境的一部分,于是隻有雙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雙赢的原則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基礎,包括5個獨立的方面:以“雙赢品德”為基礎,接着建立起“雙赢關系”,由此衍生出“雙赢協議”。此外,還需要“雙赢體系”作為培育環境,通過雙赢的“雙赢過程”來完成。這就是雙赢思維的5個要領。現實工作中我們會出現各種問題,長遠來看不是雙赢就是兩敗俱傷,雙赢思維才是互賴環境中可行的交往模式,我們應把生活和工作看作是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競技場。
知彼解己的要點是: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争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我們總是匆忙地下結論 ,以善意的建議快速解決别人的問題,但其實真正的溝通是需要我們先學會傾聽,了解對方的立場再去表達我們的想法。
關于傾聽,書中給出的答案是:移情聆聽。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傾聽的話,那就是移情傾聽了。移情傾聽是傾聽的最高境界了,這需要我們先撇下自己的觀點,去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受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每個人都有被理解被尊重和被認可的這種需求,這種需求就像空氣一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它,移情傾聽就是可以滿足對方的這種心理需求,為對方注入“心理空氣”。作為聆聽的最高境界,移情聆聽的本質不是要你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
有時,我們往往已經很努力地想要了解對方,但是對方總是不向我們敞開心扉。這就要回想下,在過往的溝通過程中我們是為了理解還是為了回應?是否出現以下四種情況:價值判斷 、追根究底、好為人師、自以為是。避免這幾點,對方一定會敞開心扉。除了物質,人類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認可和欣賞。
統合綜效的原則是:整體大于個别的總和,時刻重視差異。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假如兩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通常來說,人際溝通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三層次:①低層次的溝通:此層次源自低度信任,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提防,步步為營,經常借助法律說話,為情況惡化作打算,其結果隻能是赢/輸或者輸/赢。②中間層次的溝通:此層次是互相尊重的,他們可以理性地理解别人,卻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真正理解他們的模式和設想。這種溝通層次在獨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尚有立足之地,但并不具備創造性。③統合綜效:這意味着1+1等于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度信任的統合綜效能帶來比原來更好的解決方案,每一個參與者都能認識到這一點,并全心享受這種創造性的事業。簡單地說,統合綜效就是整體大于部門之和。它的基本心态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統合綜效告訴我們當差異和分歧出現時,我們要充分地尊重差異,并且調動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去找到第三種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秉持雙赢思維,并且做到知彼解己,才能發現我們合作和溝通中的更多可能性。
第三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
不斷更新的原則是:更新、不斷完善和平衡。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為了砍一棵樹已辛苦工作了5個小時,精疲力竭卻進展有限,你想必會建議他:“為什麼不暫停幾分鐘,把鋸子磨得更鋒利?”
然而對方卻回答:“我沒空,鋸樹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磨鋸子?”
看到這個答案,大部分人都會瞠目結舌。但事實上,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就如同這位鋸樹的人,隻顧着一味往前趕路,卻忘了“更新自己”。其實,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煉自己、更新自己。
通過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我們建立了個人領域的成功,而後三個習慣雙赢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是幫助我們實現公衆領域的成功,為了獲得不斷地進步,我們需要習慣7——不斷更新,來幫助我們從4個層面來完善自己。
自我提升和完善有4個層面:①身體層面: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運動是一個人健康體魄的重要保障,運動後一個人體内激素會發生改變,會是很好的放松方式。②精神層面:我們需要留出特定時間去面對自己的内心,有助于我們排除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上。欣賞優秀的文學和音樂作品,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都是不錯的選擇。③智力層面:養成定期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習慣是拓展思維的最佳方式。另一種方式就是寫作,通過不斷記錄自己的想法、經曆、深刻見解和學習心得,我們的思路會更加清晰、準确和連貫。④社會/情感層面:身體、精神、智力層面與習慣1、2、3密切相關,圍繞着塑造獨立個人的中心。而社會/情感層面的重點則是習慣4、5、6,圍繞着人際關系、移情交流和創造性合作的原則,和我們與他人的互動、 交流密切相關。
人生的4個層面休戚相關,身體健康有助于心智發展,精神提升有益于人際關系的圓滿,因此,平衡才能産生最佳的整體效果。
以上七個習慣,每個習慣之間,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越是積極主動(習慣1),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實施自我領導和管理(習慣2);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習慣3),就能從事越多的第二象限事務的更新活動(習慣7);越能先理解别人(習慣5),就越能找到統合綜效的雙赢解決方案(習慣4和習慣6);越是改善培養獨立的習慣(習慣1、2、3),就越能在互賴的環境下提高效能(習慣4、5、6);而自我更新(習慣7)則是強化所有這些習慣的過程。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為了不斷進步,我們必須學習、堅持、實踐——再學習、再堅持、再實踐。金科玉律已經深植我們的腦海,現在是奉行不渝的時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