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老外怎麼看長城?争議集中在造價、作用、建造和死亡人數

1908年,美國著名旅行家威廉·埃德加·蓋洛從山海關長城一路向西4000公裡,整整81天才抵達嘉峪關,首次用相機和打字機系統記錄長城沿線的風土人情,成為近代第一個細緻研究長城并完整記錄影像的長城專家。

蓋洛與清朝官員合影

蓋洛

1909年,蓋洛受邀在白宮作客并分享對長城的研究心得,時任總統霍華德聽後當即要求他整理成冊出版。8個月後,20世紀記錄最全面的長城專著在英美兩國同步出版,書名為《中國長城》。

這本巨著很快成為海外長城愛好者研究長城的唯一标杆性刊物,從而帶動長城在海外的研究與學術考證,甚至狂熱到對各個朝代的長城曆史、性質、功能和文化社會做出十分複雜的解讀,切精确度相當的高。也可以這麼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前,西方學者幾乎壟斷了對長城的解釋權。

1951年,中國第一次開始小面積展開長城修複工程,1961年才将八達嶺、山海關和嘉峪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對長城的有效保護實際是從1985年才開始的,那一年中國加入《世遺公約》,第二年首次申報就有六項通過,長城排在第一位,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長城的認可并不僅于此,宣布長城入選世遺的第二天,又宣布長城名列《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從世遺之後,長城就一直是中國最閃亮的旅遊名片,對長城的保護和研究自然也就加快了步伐:

2006年末,中國通過《長城保護條例》首次從法律角度來保護長城;

2011-2012年,國家文物局完成長城信息整理并對外公布數據;

2013年,在各地設置十處長城監測試點并指導保護和維修;

2015年-2016年,共批複40多處長城修繕和保護項目,2018年首次明确規定長城禁止野炊、露營。

與此同時,中國各個高校紛紛設立長城研究院系,定期展開對長城的系統研究、保護和維護,對長城的研究解讀早已超越海外學者。但是,學術思維根深蒂固且傲慢的西方學者并不這麼認為,他們對長城的研究還集中在膚淺層面上,尤其對長城的造價、作用、建造和死亡人數,幾乎一面倒的持負面看法。

争議一:長城并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固若金湯

在過去兩千多年裡,長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異族入侵,但隻針對沒有太大實力的部落而言。持這個看法的海外學者相當多,代表人物是英國利物浦大學高級研究員、長城專家威廉·林賽德。

他提出了多個異議,例如公元前200年,匈奴大軍突破長城将漢高祖劉邦圍困在白登山,最後耗費巨金求得匈奴單于之妻勸說才得以突圍。

公元943年,契丹三次染指中原,4年後攻破長城,後晉滅國。

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後親率大軍突破長城深入宋境,最終以北宋每年向遼歲銀10萬兩、歲布20萬匹的代價達成議和。

公元1125年,女真越過長城攻破汴京,此戰分東西兩路,兩路都突破長城,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亂”。

公元1211年,在中原建立金國一百多年的女真,已發展成5000萬人口的“超級大國”,人口是蒙古的40多倍,軍隊也是蒙古的10多倍,最後還是被蒙古突破長城,在野狐嶺以10萬兵力擊敗40萬金軍。

公元1449年、1550年、1629年、1644年,長城先後被瓦剌、蒙古、女真和滿人多次突破,這十次突破長城防禦都是大規模的,小型戰役還有近百次。

為了驗證自己的說法,林賽德還多次公開表示:滿人從山海關入侵明朝時,正是長城建築史的巅峰期,也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看到的長城,絕大部分都是明朝修築的。

然而,林賽德忽略了長城的建造背景,也低估了北方遊牧民族對關内中原平民的嚴重騷擾,如果沒有長城這堵牆,匈奴、蒙古、女真等草原部族就不止是十次入侵屠戮中原,而是成千上萬次。而長城的存在不僅僅是防止入侵,也讓關内外實現和平貿易,古代絲綢之路就是最好的證明。

争議二:曆代長城建造工匠總人數超過500萬

從中國各個朝代的史料記載中,可以統計出長城的建築史涵蓋春秋、戰國、秦、漢、魏、齊、周、隋、唐、遼、金、明、清等十多個朝代共2000多年,秦始皇時期就有30萬被俘士兵和百萬民夫參與修建長城,北齊時也有百萬民夫參與工程,到了明朝時又大規模招募了90萬名工匠,還有十多萬名囚犯。預估曆代建造工匠總人數,在500萬人以上。

但很多外國研究學者并不認為建造長城需要這麼多人,而且難度也不如埃及金字塔,代表人物有美國獨立學者、長城研究專家大衛·斯賓德勒等等。

2017年,再次實地走訪長城的大衛在《紐約客》上刊登了一篇專訪,題為《長城報告》,首次承認自己低估了長城的建造難度,還提到其中的一個範例:1381年徐達建“九門口關”,共投入1.5萬士兵與上萬名工匠,足足建了20個月才完工。九門口長城高僅10米,且大部分都建在平地上,一個平原關口就耗費這麼多人力,更别提在高山峻嶺和偏遠地區修建長城的難度了。

争議三:修建長城花了多少錢?

美國曆史學家洛林·布瓦松做過一項調查,每修建一米長城平均要耗費6000塊青磚和7立方米的糯米砂漿,還有工具損耗、人工夥食等等支出,相當于一米長城就得1萬美元,而秦朝長城由西(臨洮)至東(遼東)約7000公裡,得出秦長城的總造價在700億美元左右。

然而,中國長城研究院的專家卻對這個數字嗤之以鼻:這點錢還不夠零頭呢。

首先,秦長城的修建全部使用強征的民夫和被俘士兵,并不存在人工費用支出這一大項;其次,長城不隻有牆,還有城、障、亭、标等等建築,這些建築的成本遠高于城牆。

再者,長城的最大支出不是建材和人工,而是運輸費用,一塊青磚隻值一文,但運到數十乃至上百公裡外的崇山峻嶺上,翻十倍百倍都不止;最後,秦長城隻是中國長城的一部分,在秦以後還有多個朝代也在大範圍修繕、新建長城。

争議四:修建長城死了多少人?

長城在海外有很多誇大化的解讀和稱謂,比較大衆化的說法是“長城建造者/民夫是一次性用品”,以及“長城是地球上最長的墓地”。那麼,曆朝曆代修建長城到底死了多少人?

以《史記》為準的話,秦長城修建初期隻有30萬俘虜,此後5年平均每年補充20萬民夫,完工時死者“十占其一”,相當于有13萬人死亡。

至于明長城的死亡人數,從清末到21世紀初一直都沒有最終結論,直至《世遺公約》聯合中美和歐洲的曆史、教育、學會等多個協會組織三百多名專家,經過數年考證才給出了最接近事實的結論:從春秋到明末,大約有40萬人在修建長城中死亡。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