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系後台授權
中國第一高樓:
上海中心大廈
最深的地下五層,
有
個不為人知的,
中國第一大私人金庫,
裡面堆滿了客戶存的金條,
就連牆都是“金磚”壘的。
這個金庫的主人近年浮出水面,
人們大為吃驚,
居然是曾經兩度火遍全國
的他!
王朔、莫言等知名作家
視
他為伯樂,
可他在聲名鼎盛之際突然消失,
再出現時成天隻會“撿破爛”,
而今,
他牛到令人無法想象,
卻選擇放棄億萬财富,
說自己實在是“走投無路”......
他,就是
馬未都。
他是個奇人,父親是漁民的後代,母親是山東大鹽商的女兒,窮小子和富家女的天差地别組合,
後來就有了“馬未都”。
這個名字取得都十分異樣,
他說自己後來查過,中國那麼多人,幾乎沒有一個和自己重名。
時代的坎坷中,
馬未都小學四年級就不讀書了,
下過鄉,插過隊,
當了幾年機床銑工。
人是個被命運石磨,無情翻來覆去碾平棱角的人,心裡卻窩着一團絕不認命的火。他抓住一切空閑時間學寫作,
日複一日,積少成多,
隻是小學文化,筆下萬頃江河。
1981年,中國青年報用一整版,
刊登了他寫的小說
《今夜月兒圓》,前後足足發行了500萬份,讀者寄來的信件裝了一卡車,無名小子馬未都,
一夜火遍全中國。
26歲,小學沒畢業的
他,
成了《青年文學》編輯,
文采飛揚,眼光毒辣,
每天他從各地寄來的幾千份投稿裡,
尋找寂滅中迸發的才學。
小說《橡皮人》,
雜志社隻看了一眼作者,
這誰啊,毛頭小子,
稿件都懶得翻,
直接貼郵票準備退回去,
馬未都攔了:别,讓我瞅兩眼。
一口氣讀完,他激動地拍了桌子,
這部作品必須發表,
果不其然,引起巨大轟動和反響。
被他發掘的這部小說作者,
是當年初出茅廬沒名聲沒地位,
如今已是中國當代作家、編劇的王朔。
他還在茫茫人海叨中了蘇童,
蘇童後來拿到了魯迅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
作品被改編成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挂》。
還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
當初的書稿也是經過馬未都之手。
既然時代湧現這麼多才學之士,
馬未都一個都不想“放過”。
他和王朔、劉震雲等好友,
一起組建“海馬影視創作室”,
這個創作室,
集結了當時大批優秀中青年作家,
被稱為國内最早的編劇工會。
這裡誕生了曾讓萬人空巷、
收視率高達90%以上的、
國内電視史上第一部室内劇《渴望》。
也誕生了紅遍大江南北,
家喻戶曉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
葛優憑此劇,
拿下第10屆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
以才華彰顯才華,
以才華挖掘才華,
文藝複蘇那十年,屬于馬未都,
他制造的一簇簇熱火,
再度引起影視圈轟動,
成為風雲人物,
名望聲譽,地位體面,皆握于手,
可是一夜之間,
他卻突然“消失”在了名利場。
當有人很久之後瞧見他,
吃驚地張大了嘴巴,
堂堂文學大咖馬未都,
居然在“撿破爛”。
他經過一戶農家,
撿起了農戶喂雞的盤子,
問這玩意能不能賣給他,
農戶心說這人怕是個傻子,
這盤子賣破爛都沒人要,
說送給你算了。
馬未都硬塞給農戶100塊錢,
捧着盤子高高興興走了。人們以為他是落魄了,
淪落到撿破爛,怕是以後要要飯,
馬未都說,這叫文物收藏,他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文物凝聚了千百年的曆史,
古樸而厚重,
可惜在經曆歲月侵蝕和命運打磨後,幾十年裡,
文物在畸形的文化結構中,失去了地位和尊重,或流落、或損毀、或丢棄在無人角落,成了沒人要的破爛,歎息和唏噓概括不了它的坎坷命運,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于喧嚣之中寂靜無聲。
在那個沒人懂的年代,
文物在社會幾無蹤迹的時候,
馬未都拾起了它。
那會文物不值錢,
一個舊碗3塊錢,
一個瓷瓶子5塊錢,
寫一本書能掙好幾十好幾百,
人們嘲笑馬未都,
你倒騰這些破爛玩意,能掙幾個錢?确實如此,
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文物的價值毫無起伏,沉寂于谷底,和誰誰談論一下文物收藏,
人家會覺得馬未都是個騙子,傻子。
一次他看上了一個四扇屏,
咬牙湊了1600元買下,
賣主高高興興拿這筆錢,買了一台時髦的電視機,馬未都吭哧吭哧搬回家,
小偷進來偷走了舊錄音機,
都懶的多看屏風兩眼
。還有一回馬未都走進商店,看見一個小碗,他認出這是一件雍正時期的古董,店員說是民國時期的仿品,隻賣八塊錢,于是他買下了這個碗。
舊古董市場是他的最愛,幾乎每天都要逛一遍,一路看一路買,
遇到拿不準的,他就去查閱資料,要麼就跑去博物院看,把那些明清古董的特征都記在腦子裡,再去淘買路邊攤。還有一些國寶級别的青銅器,扔在廢品收購站,甚至垃圾堆裡,這些東西都是稱斤賣,賣不出去的就熔了。馬未都走街串巷,人家不要的舊桌子舊闆凳,他都統統拉回家
。
浸潤日久,他和大收藏家王世襄成了忘年交
。
十幾年過去,
馬未都從絲毫不懂文物收藏,成了擁有幾千件古文物的大家。十幾年過去,文物迎來蓬勃的生命力,當初他買的喂雞盤子,
鑒定是明朝宣德年間的漆盤大器,如今價值兩千萬。當初買的四扇屏、雍正年間的小碗,如今是千萬元都買不到。十幾年過去,人們終于意識到文物的能量和重要,
馬未都從一個收文物的“破爛王”,
漸漸成為中國收藏界,
舉重若輕的人物。
在民間收藏圈内,他的大名無人不識,
人人尊稱一聲:馬爺,
不光是因為他藏品豐富,
關鍵在于他玩收藏幾十年,
幾乎沒有看走眼的時候。
進入21世紀,文物價值被熱炒,
市場逐漸真真假假、魚龍混雜,
許多玩文物的人,
都因為貪婪家敗人亡,可馬未都,
基本上沒有買過一件假古董。
一是他将古器物特性研究透透的,
習得一身鑒定真僞的好本領,
二是他懂得克制和不貪。
在文物市場,
字畫曆來是收藏界的“心頭寶”,
當年孫殿英盜掘東陵,
兵痞懷裡抱滿了金銀玉器,
古代字畫卻被扔的到處都是,
随行的軍師對什麼夜明珠、
雕花翡翠看都不看,
對着遍地淩亂的悉數被毀的字畫,
傷心不已:
“完了,完了,全完了!”
兵痞們隻顧着摩挲金銀珠寶,
哪裡知道,
一個金器不過夠軍饷一月,
一幅字畫足夠軍饷數年,
尤其軍師捧着的那幅範寬的山水畫,
現價一億美金!
曆來字畫價值不可估量,
尤其是在當代文物市場逐漸熱火,
更被炒成了天價,利益追逐之下,
大量仿制字畫流入市場,
但因為其紙張和顔料的變化,
真假極為難辨,
比如張大千作品流出不過3000幅,
市場上卻有數萬幅,
隻有極少數人能淘到真迹,
更多的人因貪婪之心,
為字畫的高價趨之若鹜,
以至于家财盡損,隻抱假畫歸。
身為收藏界大咖,
馬未都深知字畫價格高的有多離譜,
但他從來不碰,
自己的擅長是看器物,
哪怕價值和字畫差之千裡,
也隻能是“懂一行幹一行”。
人貴有自知之明,
懂克制不貪婪,方得長久,
他深谙這個道理。
1995年,中國有了拍賣行,
請馬未都當顧問,
古董真假由他一人說了算。
一次拍賣,
拍賣行說有件東西要退回去,
他問為什麼,
他們說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
箱子打開一看,馬未都就愣了,
什麼玩意就仿的,
這物件實際上就是明代的!
他告訴拍賣行這是真的,
對方半信半疑找人鑒定,
最後确認的确是明代瓷器,
220萬元拍賣出手。
馬未都說:
“我但凡有點私心,特簡單,
我直接說退,然後問清楚是誰的,
打個電話彙個幾萬塊,
這東西就是你的了,
但是我不會幹這樣的事情,
做人得對着良心說話。”
怪不得文物圈都說:
“馬未都與很多從事文物收藏的人,
最大一個區别就是,他是一個文人,
文人内心有情懷,
他并不是隻看到文物升值空間,
是想用收藏來呈現文物的文化價值。”
這樣的性格,
也就是注定了他是收藏界的“逆流”。
這些年大家搞收藏嘛,
收回去,藏起來,
價格上來賣幾件,
一進一出,盆滿缽滿。
馬未都骨子裡的情懷,
不允許他這麼幹,曆史文物要傳承,瑰寶要給大家看,
他的想法很大膽,
搞個私人博物館。
這事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特别難,
申報建設裝修,
運輸保護修複,策展布展運營......辦起來又難又雜,後期經營運維費用又特别高,純屬吃力不讨好,
有人說博物館本質上就是做公益,
因為俗話說要讓一個企業完蛋,就讓他辦個博物館。
一個數據就顯而易見:
馬未都之前,
中國沒有一家私立博物館,
諸位看官,您說這事難不難?
沒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
沒有無畏的舍棄和付出,
沒有孤注一擲到傾家蕩産,幹不成一家私立博物館。漫漫曆史長河,
也唯有馬未都,幹成了這件空前絕後的大事:
1996年,
他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觀複博物館!
觀複二字取自《道德經》: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千百年傳承輪回,文物靜默,觀盡滄桑,文化不絕,與世長存。千件館藏文物,家具,漆器,金銀,玉器......件件都是傳世珍品。
尤其這件黃花梨框彩芯圍屏,
是目前已知的海内外孤品,
堪稱國寶。
除了北京觀複總館,
後來還陸續成立了上海、天津等地的觀複分館,尤其上海觀複博物館,
布藏之用心,
國内估計沒對手。據說,是馬未都自己設計和申請專利的展櫃,
金器的櫃子也就20來個,
卻利用射燈和玻璃,營造出滿天星鬥的感覺,人一進去就被震撼的懵圈了。
大量的收藏品,
大手筆的博物館,馬未都名氣越來越大,
他登上各大節目
講述
文物
故事,有人說他追名逐利,
沒錯,他追名,
追的是一個名副其實,因為他講述的,都是古文物鑒賞文化,有人可以诟病他到處露臉,沒有人能批駁他的專業。他也逐利,
逐的是一個利在千秋,文物本是冷僻領域,
普通人隻知其價格不菲,再加上熱炒,把文物原本的文化價值,扭曲成了金錢價值,馬未都
多次在公開場所說:
“文物收藏的本質就是著書立說”,
他
企圖為中國收藏界樹立一個榜樣,
正一正行業風氣。
一路收集一路研究,
他編寫的《馬說陶瓷》《瓷之色》
《中國古代門窗》,
這些講述傳統文物的啟蒙讀物,
讓中國的傳統文化,
再度煥發勃勃生機。
他更将
本是小衆的高端的收藏文化,通過電視節目,讓古文物文化走向尋常百姓家。
他說,自己願意做一個布道者,
通過文物知識傳播,
讓中國人體會中國文化的妙處,
提升中國年輕人的美學認識,
古今文化延續是千秋大事,
馬未都願盡畢生之力。
而作為中國古玩界第一号代言人,
他早已身價上億,
還有好幾個博物館的無數藏品,
坐擁這麼多财富,
他卻說自己“走投無路”。
前幾年的時候,
他突然宣布,自己百年之後,
将觀複博物館捐給國家,還是裸捐,那裡面随便幾件東西,
都能讓子孫一輩子不愁。可他說:“我是走投無路了,這麼大一筆财富,我不能留給兒子
,
人太年輕駕馭不了巨額财産,我隻有一個兒子,不能害他。如果我活着的時候,沒把這件事兒交代清楚,留下來就是禍害,家族勢必四分五裂。趁着我現在頭腦還清楚,沒糊塗,必須
把這件事兒(裸捐)辦了,否則人老了,又有錢,身邊的壞人肯定越來越多,容易受蠱惑,幹出後悔的事兒。”
千金散盡,坦然放下,
得之艱難,棄之淡然,他說,
一個人在巨額财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好東西要讓更多人來分享。
在國家200多個博物館需要撥款,
作為私營機構,他的觀複沒要過一分錢。
一些私人博物館,都是自己的東西自己說了算,馬未都卻給自己的博物館“轉型”,搞什麼董事會來約束自己的權力,他說這是為裸捐做準備,一輩子心血在這些玩意上,他想要它們繼續走下去,
他說:“如果有一天,
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強國,
依賴的一定是我們的文化,
而不是其他。
我認為,最終能救中國的,
一定是我們自己的文化。”
文物,蘊含着浩瀚偉大的中華文化,
為保護好這一份傳承,
馬未都将博物館和所有藏品,
完整地留給社會,留給人民。
也許千百年之後,當後人走進觀複,
依然會想起馬未都,
會讀懂馬未都:“馬爺,牛!”
牛在何處?
他牛在自知之明,當年文壇雖嶄露頭角,卻深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
故不在文學上沽名釣譽;
他牛在勇于追求,
在人們不知何為文物的年代,
他撿起
沒什麼人感興趣的收藏,
且能在無人問津時堅持幾十年,
确實不多見;
他牛在克制不貪,
人的欲望沒有止盡,
他卻能克制自己,
懂一行幹一行,
守得住底線,才赢得了人生;
他牛在舍棄和放下,
費盡一生經營,
積累下的無數奇珍異寶,盡數獻給中華。
而他最牛的,
是
骨血裡的中華文化情結,以文物傳遞古今文化傳承,
他奔波一生,經營一生,最終将一切留給所有中國人。
穿越文學,精通集藏,
他的江湖是古董文化,
他的心裡有家國天下,
像這樣的一位中國文化布道者,
我們會一直一直記住他:
牛人,馬未都!
EN
D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