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麼時候,也無論在什麼環境中,有錢的人始終是能賺到錢的,而沒錢的人,無論什麼原因,都賺不到錢。
賺不到錢的人,總是習慣去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事實上,越是把精力放在尋找借口上,就越是會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中。
那麼,會賺錢的人和不會賺錢的人,他們中間的那層窗戶紙究竟是什麼?
答案就是:
隻有思維模式的不同而已。
一天賺幾萬、幾十萬的人,和一天賺100塊、200塊的人,區别在哪裡?其實就在于思維模式,因為人具備的思維模式不同,就導緻了眼界和格局的天壤之别。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被束縛的瓶頸,就是思維模式限制了他的發展,比如很多人做項目:産品要自己找,文案要自己寫,視頻要自己拍,客服要自己當……
這就相當于自己把自己給鎖死了。
如何破局?其實你隻要學會基本的換算技巧,這個僵局就能迎刃而解了。
這才是有錢人之所以能賺到錢的秘密所在,這是很多人看不到,也想不到的真相。
所以,困住自己的永遠是思維,思維隻要一打開,任何的人,都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就個人創業而言,最快速賺錢的方式,肯定是錢生錢,也就是去燒錢,做付費流量。
要是你玩過付費流量,且掌握了一定的竅門,那麼,打死你都不會再去搞免費流量,因為太耗時間、精力了。
廣告業界有一個類似“哥德巴赫猜想”一樣的難題,它是由著名廣告大師約翰· 沃納梅克提出的: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自從這個問題提出後,就困擾着所有涉及廣告行業的從業人員。
廣告意味着金錢投入,投入必然與産出發生關聯。
創業者唯一關心的,就是金錢的投入是否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作為創業者,多數人都期望投入1塊錢,就能換來3塊錢、5塊錢,甚至更多回報,他們希望廣告能變成精确的投放,這樣就可以把錢花在刀刃上,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
無數的廣告人不斷地測試和探索,以期尋找到到底那一半廣告費浪費到了哪裡?
這之後的近百年,嘗試解開這個謎底的人都是一頭霧水,直到有一個聰明的創業者,他找到一個換算公式,最大限度的接近了這個答案。
1=3的财富公式
這個牛逼的創業者叫做文森特,他在年輕的時候寫過一本書《12個月做到百萬富翁》,這也是他寫的唯一一本書。(狼叔三少公衆号對話框,輸入 文森特,可獲得此電子書)
文森特是營銷大師傑亞布拉罕的學生,他在不到30歲的時候,僅靠着文案、信、一瓶小藥片,在2年的時間賺取了1億美元。
文森特能輕松且瘋狂賺到這麼多錢的絕活,就是他核心的思維模式,就兩個字:換算。
他是具體怎麼思考和實操的?
很簡單,他首先購買了一份9000人的名單,這9000人都買過類似的産品。
然後,文森特寫了三份不同的促銷文案信,各自發出去3000封。
測試的結果:
第一組10份訂單,虧本;
第二組15份訂單,虧本;
第三組30份訂單,持平。
随後,文森特重點優化了第三組文案,再發出去一批,結果得到2%的回應,于是開始大批量發信。
再之後,文森特又計算出客戶重複購買的數據(終身價值),發現每個客戶6個月平均購買4.4瓶。這樣,去掉成本,每個顧客6個月間能為自己創造180美元的價值。
那麼,1000封信×2%(成交率)=20個×180美元=3600美元-成本600美元,得出1000封信能賺到3000美元。
也就是說,換算出的結果是:每寄一封信,可賺到3美元。
這就是換算出的财富公式:1=3的盈利公式。
後面就很簡單了,隻需要大規模複制,就形成了一架自動賺錢機器。
總結:财富就是由0到100的過程。
由0到1是最困難的,但隻要找到了自己的财富公式,後面到100的過程,就會非常輕松簡單。
文森特的這種模式,我們隻需吃透,把它運用到當下的互聯網,依然是跑得通的,具體案例的實操應用,我們會在合營道社群解析。明天繼續分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