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處】《大學·第二章》
【釋義】如果每天都能把身上的污垢洗幹淨,以後便應該天天把污垢洗幹淨,新而又新,持續不斷,新之不已。
【賞析】這是《大學》中引述的商湯王一個沐浴盆上的一段銘文。商湯王在其用青銅鑄成的洗面盆上刻上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樣九個字的銘文,以便天天洗臉時能看見它,自我勉勵。一個帝王能做到這一步,很不容易。人對自身道德上的修養,也應像每天洗臉一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汰去污漬,而不被塵垢所染。
02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出處】《大學·第三章》
【釋義】做國君的(對人民)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對國君)要恭敬,做兒子的(對父母)要孝順,做父母的(對子女)要慈愛,和周圍的人交往要做到誠信。
【賞析】《大學》經一章學者稱之為“經文”。“經文”提出了治學的三個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後面十章便全是诠釋這三大綱領的。所謂“止于至善”,即達到善的最高境界。這裡提出君仁、臣敬、子孝、父慈、與人信,做到了這些要求,國家、社會便充滿了祥和的氣氛,便達到了“至善”的境界。
03君子必慎其獨也。
【出處】《大學·第六章》
【釋義】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自己的行為。
【賞析】這是曾子闡述“慎獨”對于修身的重要性。他認為小人閑居獨處時總是做壞事,并且無所不至。而一個人一旦做的壞事暴露,就要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這種譴責的程度,簡直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是非常嚴厲的。因此,君子更應“慎其獨”,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以免一失足成千古之恨。
0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出處】《大學·第六章》
【釋義】富能使居所華麗,德能使品性高尚。胸襟寬廣,體貌就能安詳。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賞析】“富潤屋”是比喻,以喻德可潤身,就像有了财富可使居室豪華起來一樣,有了道德可使品格高尚起來,光彩耀人。這樣,心胸會變得寬廣,體貌也會安詳,所以德能修身。要做到這點,必須心正、意誠,不能裝腔作勢,弄虛作假。
05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出處】《大學·第九章》
【釋義】如果國君的家庭成員之間,仁愛和睦,整個國家就會興起仁愛和睦的風氣;如果國君的家庭成員之間,互相謙讓有禮,整個國家就會興起謙讓有禮的風氣。反之,如果國君貪婪殘暴,整個國家就會産生動亂。
【賞析】這是曾子闡述國君應如何“齊家治國”的話。他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國君必先提高自己及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的道理,強調國君及其家庭成員素質的好壞,對國家盛衰治亂的重要作用,從而闡明治國在齊其家,特别是首先整頓好國君的家的道理。
06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出處】《大學·第九章》
【釋義】君子首先自己具備(某種美德),然後才有資格去要求别人(也具備這種美德);自己沒有(某種惡習),然後才有資格去批評别人(的某種惡習)。
【賞析】儒家認為,人必先治好其家,而後才能治好一國。自己有善行,才能要求别人也有善行;自己有仁愛、謙讓的美德,然後才能要求别人也有仁愛、謙讓的美德;自己沒有貪婪腐敗的惡行,然後才有資格去批判他人貪婪腐敗的惡行。總而言之,修身要先從自己做起。
07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出處】《大學·第九章》
【釋義】他在當父親、兒子、兄長、弟弟時,行為能夠作别人的楷模,那麼百姓也就會向他學習了。
【賞析】這說的是治國必先從個人做起,從提升個人品德修養做起,從既為人父,也為人子,既為人兄,也為人弟做起,各種角色都能做好,而且都能成為别人學習的榜樣,這才有資格做官臨民。提升個人的品質,整頓好家庭,成為别人的楷模,這也是對社會的教化。
08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
【出處】《大學·第十章》
【釋義】讨厭上級的某些行為,就不要拿他的行為來對待下級;讨厭下級的某些行為,就不要拿他的行為來對待上級。
【賞析】“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是曾子所說的“矩”之道,即持其所有,以待于人,恕己接物之意,也即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恕道。無論對上、對下均應推己及人,自己所不喜歡的,就不要加之于他人。
09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出處】《大學·第十章》
【釋義】人民喜愛的,(國君)也應喜愛;人民讨厭、憎恨的,(國君)也應讨厭、憎恨。
【賞析】儒家經典著作中有不少強調人民重要性的名言,如“仁者愛人”、“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民惟邦本,本固邦甯”等。既然“君以民存,亦以民亡”,那麼,“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就是順理成章、邏輯的必然了。而就統治者們來說,治國之道無他,己心當以民之好惡為好惡,因此所謂政治的含義,便全都涵蓋于此。
10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出處】《大學·第十章》
【釋義】有了德,才有人民的擁護,有了人民的擁護,就能保有國家;失去人民的擁護,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君子總是首先認真修養好(自己的)品德。
【賞析】《大學》一書專門給做官的“大人”們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所以多數情況是針對國君及執政者來講的。修、齊、治、平之中,修身為本,而修身的核心是德。有德才有一切,缺德、寡德,甚或失德、喪德,則失去一切。這就要求為官者首先要認真提高個人的道德素質。“先慎乎德”,方能作民之表率,也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11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出處】《大學·第十章》
【釋義】隻有心懷仁愛的人,才能愛人民,能夠果斷地處置、摒棄惡人。
【賞析】有愛就有憎,愛憎分明,這就是仁者之心。正因為仁人能愛人民,以“保我子孫黎民”免遭惡人的蹂躏,所以才能堅決果斷地摒棄和處置惡人。如具有仁愛之心的舜放逐共工氏等四兇,把他們驅逐到四方邊遠地區,使天下人心悅誠服。仁者愛人,但絕不是不講是非、不講原則地愛,更不是柔弱懦怯,而是有鮮明的是非和愛憎。
12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
【出處】《大學·第十章》
【釋義】仁德之君能将國家财富用之于民,從而得到美譽令名;不仁德之君利用自身的權力、地位,隻知聚斂财富以為己用。
【賞析】執政者理财為民,并用之于民,就會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擁護,因而也會“以财發身”;執政者如理财為己,利用手中的權力,就會隻知聚斂、專事搜刮,雖然富裕了,憑借身份地位發了财,但必将遭到人民的反對,最終也會喪國亡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