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接《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時令(七)—節氣·寒露(19).
㉑霜降九月中:
一、概述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于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
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于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于霜降。由于“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
《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
東漢王充《論衡》曰:“雲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非從天降。”
無論是露還是霜,“皆由地發,非從天降”,怎稱為霜降呢?其實“霜降”這個名字隻是用來比喻這時節“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征。
進入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
二、氣象
霜降并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霜”是地面的水氣由于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霜降”節氣與“降霜”無關,兩者不是同一概念。
在氣象學上沒有“霜降”的概念,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霜”通常出現在秋、冬、春這三個季節。
進入霜降節氣後,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活動越來越頻繁,晝夜溫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華南地區,氣溫的起伏愈發明顯;而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早已呈現出一派“寒風落葉”的初冬景象。
霜降期間,一般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幹冷空氣逐漸一統天下,暖濕空氣已被邊緣化,帶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許多天氣退出,天氣相對更為簡單。
在立冬前後,往往出現較強的大風降溫天氣,一些地方在較短的時間裡就跨入了冬季。
三、物候
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周語》曰:驷見而隕霜。
初候,豺祭獸(《月令》作豺乃祭獸戮禽)。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3而祭。秋,金之義。
二候,草木黃落。色黃而搖落也。
三候,蟄蟲鹹俯(《淮南子》作俛)。鹹,皆也。俯,蟄伏也,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矣。
四、民俗
飲酒賞菊
在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為此時菊花盛開,正值賞菊的好時節。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
“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吃柿子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僅可以禦寒保暖,還能補筋骨。
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吃鴨子
在閩南、台灣地區,霜降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北方常說的“貼秋膘”。閩南有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充分表達出閩台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
吃牛肉
廣西玉林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蔔,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冬天裡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
送芋鬼
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裡面放入幹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丢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兇迎祥。
登高遠眺
秋季山林、高山空氣新鮮,大氣中的浮塵和污染物較少。霜降時節登高遠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還可舒緩心情。
掃墓祭祖
《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圹茔,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進補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講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
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
五、文學
《賦得九月盡(秋字)》唐·元稹
霜降三旬後,蓂馀一葉秋。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鈎。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禦裘。潘安過今夕,休詠賦中愁。
《泊舟盱眙》唐·韋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鄉國雲霄外,誰堪羁旅情。
《水調歌頭·霜降碧天靜》宋·葉夢得
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餘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隐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裡,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将晚,客争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走馬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
六、養生
生活起居
在睡眠方面,《黃帝内經》裡提出:“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一點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要早一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
睡眠時卧的方向上,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觀點,如《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裡說:“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春夏屬陽,頭宜朝東卧;秋冬屬陰,頭宜朝西卧,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養生
俗語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的說法,“霜降”節氣,冬天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天氣将由涼轉冷,應注意防燥、防寒、防郁。
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專家建議,霜降時節養生首先要重視保暖,其次要防秋燥,運動量可适當加大。
飲食調養宜平補,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可多吃玉米、蘿蔔、秋梨、百合、蜂蜜、牛肉、雞肉、泥鳅等。
“霜降三防”要做好
一防秋燥:
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易出現口幹、唇幹、咽幹、便秘、皮膚幹燥等現象,燥易傷津。
二防秋郁:
晚秋時節,天氣漸冷,草木枯黃,落葉落果,萬物蕭瑟,容易引人憂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三防秋寒:
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生關鍵應注意做好“外禦寒、内清熱”。霜降是秋季到冬季過渡的開始。俗語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此時節,晝夜溫差變化增大,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最好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
霜降節氣,氣溫驟降,老年人極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複發或加重,同時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複發的高峰期。
這個時間節點後不再适合“秋凍”。對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應按時增減衣服,以免濕邪、寒邪入侵,導緻生病。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幹燥,但是,光喝白開水,并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來的負面效應。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
滋陰潤肺宜“平補”
為防止秋燥,可以适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類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蓮藕及各種豆類制品等。
秋燥時節,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别是生姜。這些食品屬于熱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
當然,将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并不大。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過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秋令屬金,脾胃為後天之本,此時宜平補,尤其應健脾養胃,以養後天。
栗子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這時的進補佳品。
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而經過霜覆蓋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來味道特别鮮美,霜打過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
飲食鍛煉兩相宜
秋季是人最容易長脂肪的季節。天涼夜長,人的食欲大開,夜裡休息也舒服,人體每天的熱量攝入容易超過熱量消耗,使脂肪一點點地囤積起來。
如果不加以調整,經過秋、冬兩個季節,人就會胖很多。年複一年,人就會很快“發福”起來。因此,對于愛美的年輕人來說,大快朵頤貼秋膘的時候也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
未完待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