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颡魚養殖發展趨勢 黃颡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屬鲶形目,鮠科,地方名黃姑,黃臘丁,黃丫,是我國江河,湖泊,水庫,溝渠等中的常見魚類。該魚具有肉質細嫩,肉尾鮮美,少肌間刺而深受消費者歡迎,常年市場價格每公斤20~30元。據分析,黃颡魚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含蛋白質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鈣154mg,磷504mg,含有多種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賴氨酸含量較高,醫學上認為黃颡魚有消炎,鎮痛的療效。是近幾年有很好養殖前景的優良品種,目前進入養殖的主要有黃颡魚,江黃颡魚,瓦氏黃颡魚等。 黃颡魚養殖發展趨勢特點 1.市場前景好 是大衆消費水産品,近年來在兩湖(湖南、湖北)和兩江(江西、江蘇)等地的消費量尤其大。四川消費量大,吃火鍋,不需要太大,安徽喜歡規格大一些的,上海浙江市場也很好。 四川成都五錢即可上市;出口韓國和日本八錢起步到二兩五錢;國内其它市場規格越大價格越高 2.周期短,規模化 黃颡魚以其生長周期短、群體産量高、經濟效益高、适溫性廣的特點,而備受養殖業關注,在全國各地均有養殖,且因其為底栖魚類,适應與各種魚混養,人工養殖的規模逐漸擴大。池塘、網箱養殖效果都很好。現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成為黃颡魚的主産地。 廣東池塘主養黃颡魚已經有近8年曆史,規模化池塘養殖從2004年始。在2006年就達到1萬畝以上,到2008年養殖面積擴大到2.5-3萬畝,飼料市場容量在3萬噸以上,主要集中在南海、順德、清遠、新會等地, 僅在南海、順德區域内養殖面積就有近萬畝。北方省份也大規模養殖。安徽省剛剛起步,主養就是近幾年。 3.黃颡魚養殖中幾大問題已經解決 一,苗種問題 1.人工催産 2.四川簡化繁殖技術 二,體色問題 影響體色的因素主要是:飼料、水質 三,養殖模式與技術 混養 主養 飼料 防病 四,飼料問題 五,捕撈技術 自然水域中黃颡魚----正常體色 人工養殖體色發灰色 千島湖網箱中的成魚(四兩) 全椒縣武崗官渡黃颡魚 網箱養殖打樣 魚類着色劑在黃颡魚上使用 野生的黃颡魚具有亮麗的黃褐體色,但随着現代集約化養殖的發展,魚類攝食天然餌料的機會越來越少,魚類體色通常發生變化,而配合飼料本身類胡蘿蔔素含量低,造成養殖魚類體表或肌肉色澤變差。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黃颡魚體色呈青灰色,價格較消費者青睐的黃褐色黃颡魚低,其商品價值受到影響。在黃颡魚的養殖中,可以适當添加魚類着色劑,在提高黃颡魚體色的同時,也提升了黃颡魚的價值。 一,着色劑的種類、來源和分布 一般來說,魚類皮膚的色澤大多來自類胡蘿蔔素,它是一種從淺黃到深紅色的脂溶性色素,包括兩大類即葉紅素類和葉黃素類。葉紅素類呈紅色或紅黃色,有角黃素、蝦青素、番茄紅素、辣椒素等;葉黃素類呈淺黃色、黃色和橙黃色,有葉黃素、玉米黃質、隐黃素等。黃颡魚體表顯示出的黃褐色,也是這類色素在皮膚細胞中的綜合反映。但黃颡魚與其他水産動物一樣,體内不能合成色素,其所需色素隻能從飼料中得到。目前水産養殖中所需的着色劑主要有天然和化學合成兩大類。 1.天然着色劑 天然着色劑是指一些富含類胡蘿蔔素和葉黃素等黃、紅、紫色的動物及提取物。 (1)植物及提取物植物來源如玉米、胡蘿蔔、苜蓿粉、桔皮、松針粉、金盞花瓣粉、萬壽菊等; (2)微生物及提取物和螺旋藻及其提取物等。 微生物如酵母、光合細菌中的紅螺菌、微型藻中的杜氏藻等。目前在魚飼料中使用的着色劑主要有藻類(綠藻、螺旋藻和雨紅球藻)、蝦蟹類殼粉、植物提取物(辣椒紅素)、微生物發酵産物(法夫酵母)和人工合成色素(蝦青素)等,這些着色劑的功能物質都屬類胡蘿蔔素及其衍生 (3)動物來源有糠蝦、鱗蝦、蝦蟹廢棄物等;國内外利用螺旋藻作為錦鯉和金魚的着色 劑具有悠久的曆史,例如用螺旋藻喂養觀賞魚,不論是紅鯉型魚還是非紅鯉型魚,體色都會變得鮮豔美麗,而且生長、繁殖能力明顯增強。法夫酵母是發酵生産蝦青素的優良菌種,用其對魚體進行增色後,蝦青素以酯化的形式沉積在金魚體内。 2.化學合成色素 天然着色劑對觀賞魚着色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受來源和效果的限制,應用并不普及。因此,出現很多化學合成的替代物。迄今已知化學合成的類胡蘿蔔素衍生物有3OO多種。可用作着色劑的有B一阿樸一8’一胡蘿蔔素醛(BAC)、B一阿樸8’一胡蘿蔔素乙酸酯(BACE);檸黃素(CTx);斑蝥素(CHX)、B胡蘿蔔素、蝦青素、葉黃素;蕈黃素、裸甲酮等。 二、着色劑在黃颡魚養殖中的應用潛力大量的試驗表明,在水産動物飼料中添加适量的着色劑可改善其皮膚和肌肉的顔色,提高觀賞魚類的觀賞性,提高商品魚的商品價值。在羅非魚、大麻哈魚、鯉魚、蛳魚、斑節對蝦等的養殖過程中添加适量的蝦青素、玉米黃素等類胡蘿蔔素均能改善魚的體色和肉質,增加色素在魚的體表、皮膚、肌肉中的沉積量。 目前着色劑在黃颡魚上的研究還不是很深入,有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着色劑還有助于提高黃颡魚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同時能極顯著提高黃颡魚腸蛋白酶活性,極顯著提高胃、腸、肝胰髒的澱粉酶活性和顯著提高腸、肝胰髒脂肪酶活性。 另有研究顯示:飼料色素的添加對黃颡魚的内髒比、肝體比無顯著影響,但對魚體肝胰髒中脂肪含量有~ 定的影響。飼料色素的添加對黃颡魚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血清中S0D酶、溶菌酶活力和肝胰髒GPT活力均無顯著影響。由此可以确定,飼料中添加色素對黃颡魚健康以及生理沒有危害。 在胡子鲶的研究中發現,野生、半人工養殖、全人工養殖的胡子鲶皮膚中葉黃素含量分别為8.01、4.64和1.61毫克/千克鮮組織,肌肉中的葉黃素分别為2.06、1.83、O.96毫克/千克鮮組織。同時,結果表明,養殖與野生胡子鲶體色的差異主要來源于食物中葉黃素含量的不同, 在飼料中添加葉黃素類産品可有效改善養殖胡子鲶體色,葉黃素适宜添加量建議為10HD毫克/幹克飼料(成魚)或50毫克/千克飼料(魚種)。胡子鲶與黃颡魚均 是鲶科,生理結構較為相似,因此這個結果對于黃颡魚飼料的色素添加量很有參考意義。 三、影響着色劑着色效果的因素 各種着色劑在對黃颡魚的作用過程中,由于魚體對不同濃度、不同種類的着色劑吸收能力有所差異,因此飼料中着色效果會因其腸壁對其吸收程度及利用率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同時也 當地的養殖環境及飼料中的營養成分和營養 子等的/f 同而有較大差異。因此養殖過程中各種着色劑在黃颡龜皮膚、肌肉中的沉積效果除與色素本身的特性和組成有關外,還與養殖水體及魚體健康情況、在養殖過程中所用餌料的組分等多種因素有關。 一定範圍内,魚的體色鮮豔程度與餌料中添加的類胡蘿蔔素的量及投喂時間的長短呈正相關關系,但魚體的色澤也并非始終随添加的色素量而加深,相反,如色素添加的量超過一定限度,魚體肌肉中沉積的色素量增加會下降。在目前的研究中,還沒有發現黃颡魚對于着色劑 的準确添加量,因此,如何使着色劑更合理地利用在黃颡龜的養殖中還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其他養殖過程中的一些疾病,如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及寄生蟲病等均會降低黃颡魚對餌料的攝食率,影響餌料中各種色素的消化和吸收利用情況,從而影響魚體體内色素的沉積效果。養殖環境的水溫、溶氧、pH值、浮遊生物量及養殖過程中的投喂延續時間、養殖周期等也會影響色素的沉積率,影響色素在體表及肌肉中的沉積量,影響魚體及肉質的色澤。 養殖模式多樣化 在廣東, 多為以養殖黃颡魚為主,套養少量四大家魚或其它名貴淡水魚(如太陽魚)的養殖模式。一般在5—6月份投放水花,通過一兩個月标粗達到5-8厘米後,轉入成魚塘養殖,并開始投喂飼料,放養密度可達哦6千一2萬尾/畝,到次年1—8月份出魚。 1、高産技術水平 安徽一般畝産1000斤 四川一般2000斤 最高産量多少。 廣東養殖10個月左右,大部分達到上市規格(0.2斤/尾)即可出魚。養殖管理并不複雜,注意做好防缺氧工作和防蟲工作。5-6月份寄生蟲比較多,注意殺蟲,黃颡魚屬底層魚,平時多開增氧機。一般苗種成活率可以達到8O一90%,産量可達1 500—3000斤/畝,最高的可達6000斤/畝。 2、混養 在網圍、池塘等主養四大家魚的水面,或主養太陽魚、蝦、蟹、鼈等特種水産的池塘中,每畝套放尾10—20克重的黃颡魚種150—200尾左右。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産量的前提下,每畝可獲尾重2-4兩左右的商品黃颡魚50斤左右。混養黃颡魚不僅可減少與主養魚争食争氧的小野雜魚蝦的數量,提高主養品種的産量,還可有效地控制家魚的錨頭鳋等寄生蟲性疾病。 在浙江湖州地區,有以養殖白魚為主混養黃颡魚和養殖黃颡魚為主混養白魚的養殖模式,養殖效益比較穩定,養殖規模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3、網箱養殖 在水庫及水源有保證的河道均可挂網箱養殖黃颡魚。養殖密度更高,全程投喂配合飼料,少疾病、易管理,減少了塘租及電費等投入,注意控制好放養密度,防止出現缺氧等事故,養殖效益較池塘更為可觀。 網箱養殖一般1()個月每平方米網箱面積可産l20-150斤左右的黃颡魚(放苗時間同池塘養殖),苗花成活率約50%,3—4厘米的魚種成活率可達80%以上,放養密度視魚苗規格确定。 滁州網箱養殖 淮南網箱 淮南網箱養殖黃颡魚食台 廣東地區主要養殖模式養殖成本對比
微孔增氧試驗有潛力
河蟹養殖,蝦類養殖使用效果很好,魚類上也有典型例子,魚類養殖的限制性因子是氧氣。 氧氣一通百通。 全雄黃颡魚:雷聲大,雨點小 業界普遍認為放養全雄黃颡魚苗眈普通魚苗生長快、産量高, 但以往主要是入I篩選來提高雄性率,在有科研人員用生物技術大規模生産全雄魚苗。但調查後發現.該研究成果還沒有得 大規模推廣。今年要買全雄魚苗 難 就一個字 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武漢百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湖北省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全雄性黃颡魚的研究”,在武漢通過了湖北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專家鑒定。 全雄黃颡魚和超雄黃颡魚的人工性逆轉誘導技術,平均成活率高于60%,平均轉性率高于95% ;建立了黃颡魚人工誘導雌核發育技術,誘導率高于20% ;采用AFLP分子标記技術,分離到4個黃颡魚性别連鎖特異DNA标記,并轉化為SCAR标記,成功地應用于黃颡魚YY超雄魚與測交子代的性别鑒定;建立了穩定可靠的超雄魚繁育體系,年産YY超雄魚達到7.8萬尾;繁育全雄魚苗規模已達1 400萬尾,苗種雄性率高于99%,實現了規模化繁育全雄黃颡魚,已推廣到全國9個省(市、自治區),生産實踐證明,具有性狀穩定、生長速度快、規格整齊等優點。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