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們好,我們又在文中相會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周易的共同思想:事物具有兩面性,有積極和消極雙重意義,它們是同時存在并和平共處的。當雙方的程度發生變化,而導緻嚴重失衡時,就會産生量變到質變的根本變化,在周易中表達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為轉化的理念。東西方哲學思想,告訴我們沒有絕對的事物,消極情緒也必然有其積極的意義和存在的合理性。
此圖位作者手工畫作
上文,我們主要講述了消極情緒的影響、客服團隊人員性格類型以及如何面對消極情緒,從中,我們了解到消極情緒的作用并明白它的正向優點(如:提升專注度、印象深刻及提升效率等)。現代主流價值觀及心理宣導的方向是降低消極情緒,正念宣揚,或者說:保持積極的心理、快樂的狀态、有效的情緒體驗等可以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大的提升,但我們卻必須了解,當今主流的積極心理學及所包換的理念,都起源于消極情緒和消極心理。是否有點意外?沒錯,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者和咨詢師,在長期面對負向心理人群,分析整合後,得出的一種幹預方法。通過人們認知的轉變,有效降低消極情緒而發展出的積極心态。所以,從消極到積極,從否認到肯定,是一個轉化的過程,是起源于1,生出2,再歸于1的循環。
客服人,是承受情緒壓力的“一線”崗位,承接用戶的消極情緒(暴怒、焦慮、緊張等),幾乎是所有客服人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我們每天說的客戶體驗、客戶管理,如果沒有從根本上認知用戶,了解自己,那麼,這一切都将流于形式,即使客服用心也未必能體驗出客戶的需求,久而久之反而生出僵化的服務思想和工作模式。此外,通過學習,我們了解情緒具有強烈的易導性特征(見上文2個實驗:美國生理學家艾爾瑪實驗和日本學家科本勝的水的結晶體實驗),客服人要做到不被用戶情緒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積極有效的工作模式,将消極轉化為積極,必須提升認知,充分接受、理解并消化自身情緒。一個智者即使不被理解,受了委屈,也不會和陷在苦惱中的人争論、辯解,他們對待的方式是諒解和包容。這是因為,智者對于苦惱人的認知已經完全了解,甚至是站在更高的維度去觀察對方當下的心态,自然就不會和其一樣,陷在其中了。這也是客服人不斷成長,從根本上理解和接受用戶的最佳方式,在我們眼中沒有用戶的無理取鬧和不可理喻,隻有一個被陷在困難中的、着急的求助者。在這樣的心态下,生出的優秀服務精神,将不再是服務明星的專利而是每個客服人的職業素養。
上文,我們在結尾處抛出一個問題,人們為什麼會害怕消極情緒呢?
首先,消息情緒是由突發事件引發,當下為了個體更好的生存而産生的應激反應。所以,消極情緒出現的前提是有一件我們不喜悅的事件,比如:憤怒的情緒,大多是因為個體受到了其他個體的侵犯或者過錯導緻個體利益受損。
其次,消極情緒發生後,必然會産生相應的行為或者心理,這些行為和心理通常并非是理智和得體的,它們大多違反個體社會性特征,是個體不喜悅的。比如:愧疚的情緒。我們會因為過錯,或傷害他人而自責,在這種心理下,個體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個體為了得到對方的諒解,做出一些愚蠢而過激的行為。
第三,我們生活的越舒适,耐受性越弱,面對消極情緒也越無措。這可能就是當代一線基礎客服越來越難招募的原因。生活條件的優越,讓新一代年輕人不能接受接起電話的那一刻,被憤怒的用戶,劈頭蓋臉指責的場景。
最後,我們害怕消極情緒帶給我們的不良後果。這是因為,消極情緒對個體的影響比積極情緒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也更持久。設想一下,你在工作中獲得一個用戶的表揚和受到一個用戶的投訴,哪個令你印象更為深刻?如果,用錢可以購買這兩種情緒,你是更願意購買表揚帶來的愉悅,還是更願意購買回避投訴帶來的沮喪和委屈?香港大學劉喜寶博士和她的團隊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人願意為避免痛苦花費的金額高于購買快樂。可見,消極情緒所蘊含的能量,對個體的影響将更廣更大。
所以,我們會讨厭、害怕消極情緒,不是因為消極情緒是個“壞”東西,而是我們無法承受其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這些反應使我們不知所措。那我們如何能有效管理我們的情緒呢?
第一、 培養情緒無意識化管理
當今,主流的正念思想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經學者研究發現,通過正念訓練的人可以有
效開發出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活躍度,從而激發積極情緒,有助于我們将壓力視為可以應對的挑戰,而不是需要回避的威脅。正念的市場熱衷度獲得了空前的期待,并時時受到更多人的關注。那麼,為什麼要培養情緒無意識化呢?這是因為,我們無法長久、持續的保持一種積極、亢奮的狀态,我們的大腦通常是通過學習、訓練将熟知的信息無意識化,在面對和處理問題時,“下意識”的解決問題,而不耗費因此産生思考和分析的大腦運作。大部分心智活動都是以不遜于表層思維的速度在無意識層面完成的。那麼,客服人怎麼做到情緒的無意識化呢?
我想從以下幾點入手:
a) 通過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培訓,增加對用戶、對客服人各自不同角度的學習和了解,從認知的角度完全理解用戶心理需求;
b) 為用戶服務過程中,能充分共情接納用戶,即使遇到一個挑剔而難纏的用戶,也能通過換位思考、情感抱持而接納,并以用戶視角為其提供服務,發揚主動性;
c) 為用戶提供方案時,水到渠成而非刻意:基于前2點,客服人在提供整個服務流程中,通過細化服務環節、順應服務步驟、順理成章得出服務方案,并非冥思苦想,或者反複更改。這些步驟運用自如之後,客服人會進入無意識化工作模式,前路将順暢輕松很多。
第二、 學會“泰迪”效應
泰迪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 托德.卡什丹和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提出的一種管理情緒必須有的觀念。什麼是泰迪效應?泰迪是美國總統威廉.麥金萊競選時的搭檔,他的卓越能力成功幫助威廉當上了總統,并在其搭檔的政治生涯中配合默契。我們生活中也往往想找到這麼一個志同道合的夥伴,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又一個不願面對的困難,當然正因為不容易擁有,所以才會盼望。相比找朋友的不确定性,當下,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培養自己的弱項或不重視的技能,盡量做到人格豐滿而不寡偏。客服人要充分培養自己屬于“泰迪”效應的能力,即對用戶的抱持及自我情緒的靈活掌控能力。能力的提升,可以從容的處理日常工作業務,即便面對突發、重大事件時,也能條理清晰、按部就班的拆解、執行。所以,學習帶來知識,知識生出智慧,而愈是智慧、能力卓絕的個體,情緒也必不為環境所困,是平和、内斂的,就如功夫熊貓中的龜仙人,總是平和、雍容的狀态,卻能慧眼獨具,一眼認出人群中默默無聞的阿寶。相比龜仙人,阿寶的師傅浣熊,就缺少了這種智慧,于是經常陷入焦躁、抓狂之中。
此圖位作者手工畫作
第三、 平衡、接納,心境圓滿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
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說,人的内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情緒時,要始終用“中”的狀态來節制情緒,是“和”。“中”的狀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甯、祥和的狀态,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基礎)。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态,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失控,讓情緒在一個合理的度裡變化),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我們既要警惕積極中存在的消極影響,又要善于從消極中發現積極的層面,兩者結合、左右平衡,靈活的處理情緒,即使有消極情緒出現也能切換自如,或受其影響在一定程度之内,這樣才能達到穩定的狀态。
最後,通過情緒的分析,讓我想到美國作家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的理論:現代文明世界的脆弱性,常常讓我們覺得隻有讀好書,隻有上名牌大學,隻有在體制内工作,才能獲得穩定、幸福的生活。這種“隻有…,才…”的條件思維,限制了我們能力的發展,因為條件是單一的,不斷地條件疊加,使得我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窄化的生活模式,隻能培養出脆弱的人格。我們客服人的培訓,就是要打破這種單一性、窄化的工作模式,管理也不能困于在單一的軌道中,都需要以多樣化、深入化反思當前工作的盲區,通過不斷學習、積累,提升自我大腦的底層腦設,開啟“即使…,也能…”的心智模式,适應突如其來的挫折和困難,才會在面對各種問題時遊刃有餘。衷心希望各位客服的夥伴們,通過交流、學習、分享、成長,職業道路越來越寬廣。
▼
陳潔
巨人網絡客戶服務中心
來源 | 《客戶觀察》期刊2022年7月刊P118-P123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