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錢币文化可分為四大體系,即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币文化、以古希臘羅馬為代表的地中海錢币文化、以印度為代表的南亞次大陸錢币文化、阿拉伯為代表的伊斯蘭錢币文化。前三種文化均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前,獨有伊斯蘭錢币文化形成于公元7世紀後。
因此,研究中國古代錢币,中國古代以鑄造各種金屬錢币沿襲近四千年的曆史的古錢币文化,無疑問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如果我們再了解到日本、朝鮮、安南及中國周邊國家基本行用中國古代錢币,而且它們都屬于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币文化,研究中國錢币的世界性意義就更為突出。
? 關于世界貨币的起源,國際學術界的觀點基本一緻——世界最早貨币是中國的海貝。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貝飾,據今約有7000年。河南二裡頭夏文化遺址出土的貝币,見證了中國出現最早的原始實物貨貝,此為一大創舉。日本華裔作家朱大可研究認為:“但是這“絲綢文明”并不是之前我們認為的是從漢代開始的,其實商代已經有貿易了,三星堆就發現了很多海貝貨币,這個貝币來自印度洋。考古學在雲南到東南亞,再到印度的這條路線上發現了很多貝币,形成了貝币鍊。也是就是,貝币曾經也是世界貨币。
關于貝币的研究,網上可以查到相當多的文章。我們也可以看到網絡圖片的大量的各種樣式的非金屬貝币和銅貝、金貝、銀貝。但是,我可以看到的是,我們中國對貝币的研究是有很大缺口的。至少貝币的價格就不高,是由于海貝出土很多,可以理解;金屬貝币是有造假,但是真品價格低,就不好理解了。還有,本人有若幹種大型貝币、包金貝和各種口線的貝币,網絡上查不到。中國古代錢币賣不出價格的珍稀錢币,就是缺少研究,沒有名氣。貝币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價值,當然很多朋友的貝币就會壓在手上,沒有露面。
不要小瞧了貝币。海貝從承擔了貨币職能開始,就成為計數貨币,青銅貝币出現後又以倍數計數,之後出現的鎏金貝币、金貝等高值貨币,方便了商品流通。空心貝轉變為實心倍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它變成了的計重貨币。空心貝的貝口演變為口線,又簡化為一條紋線。而實心貝由表面的紋線,演化文字,之後又開始标注重量。簡簡單單中的巨大變化,由夏朝到春秋時期,經曆了将近千年的曆史時期。有學者甚至研究認為,清朝末年我國的雲南、貴州的偏僻地區還在使用貝币。事實上,我們當代的很多學者對貝币的研究做出了相當多的努力,也湧現出很多有價值的成果。但是,這些成果淹沒在網絡的大海裡。零碎分布,缺少集中研究和探讨,就是突出的問題。最起碼的,貨币的基本屬性,價值尺度,我們對各種貝币大中小貝價值幾何,包金、鎏金、金貝、銀貝的比價關系是基本不清楚的。所以,我們隻能就手上的錢币進行比較,探索一點問題。隻能查查曆史資料和網上的一些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的探讨。要有所發現、有所突破談何容易??
? 我們現在僅僅從原始貝币開始,看到很多物品制作的骨貝、陶貝、銅貝。我們在看到,小貝、中貝、大型貝。看到包金、鎏金、挂金貝。貝币深開口,淺開口、無開口的變化。空心貝向實心貝的轉化。口線形态向文字的轉化。
?我今天就自己手頭上的貝币做一個簡單的推演,抛三塊磚:
第一塊磚:空心貝外形的變化。工藝簡化。
第二塊磚:空心貝大小代表的币值?推演。
貝币從其計量單位看,以數計值,貝數越多價值越高,少則低,具體實行“朋貝”制:即1朋為大海貝5或小海貝10。那麼,青銅貝呢。大家應當明确的是,在遠古時期,青銅塊曾經承擔過貨币的職能,青銅塊也是稀有金屬。我認為,貝币大小必然代表不同的貨币單位。我覺得,我們隻能以 朋 為單位。從下圖的最小貝币開始。依次為十朋、二十朋、三十朋、八十朋、一百朋。不管是否準确,理論上應該這樣。或者用通寶的币制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也可以。
我對上邊的貝币進行了稱重。政府發行貨币,不會完全以重量決定币值,而是以大小代表币值。
?
我還會修稿。實心貝内容待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