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補脾,有十四種方法

中醫書友會

I導讀:提到補脾之法,你都想到了哪些?這其中又有哪些區别呢?本文介紹了十四種方法,大家還有哪些補充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多多留下您寶貴的經驗。(編輯/徐藝萌)

補脾十四法漫談

作者/範仁忠

補脾法為《脾胃論》中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它不僅适用範圍廣泛,且運用得當,收效确甚顯著。茲将臨床所得提出研究。

一、助運

脾主消化食物和輸布精微。如脾氣虛弱,不能健運,可出現消化呆滞,納減腹脹,腸鳴洩瀉,脈濡弱,苔白膩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狀。久則眩暈倦怠,面色萎黃。治療時應先健脾助運,使納運正常。

顯效方:五味異功散、健脾丸、參苓白術散等。

二、建中

脾胃主中氣,有蒸動全身各髒之功能,久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古有上損、下損過中皆在不治之列。凡虛損、虛勞病久矛盾交叉多,治療棘手時,苟能抓住建立中氣一法,使中氣一振以蒸動全身各髒功能,其複雜病情,即能向順利方面好轉。

顯效方: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丁蔻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歸芍理中湯等。

三、益氣

氣虛多見少食懶言,面色萎黃,心悸氣短,動則汗出。補脾即可以益氣,此為治氣虛經驗。

顯效方: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四、補血

營血形成于脾功健運,否則飲食不能生化營血,緻面色㿠白,頭昏心悸。脾胃功能衰微時,血虧即不能直接補血,必先補脾以生血,則收效較易。

顯效方:大劑量四君子湯加首烏或黃精,小劑量歸脾湯。

五、止血

脾統血,凡慢性漏血、皮下滲血等皆由脾不統血,令血無力循經運行,補脾即能統血以止此種出血。

顯效方:歸脾湯。

六、生精

脾陰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脾陰虧損,則精血津液無由化生,出現唇燥口幹,饑不欲食,動則疲乏,腰腿無力,虛勞喘嗽滑精,耳鳴、目暗等脾腎虧損等症。補脾陰即可以生精。

顯效方:二冬膏、玉竹膏、珠玉二寶粥、資生湯、無比山藥丸、石斛夜光丸等。

七、攝液

津液輸布與排洩亦由脾統攝調節,如《内經》指出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虛則津液統攝失調,出現多尿多汗,使津液不能敷布百骸,引起糖尿、尿崩,植物性神經紊亂多汗等症。補脾則可升津攝液,調整體液平衡。

顯效方:滋脾飲、無比山藥丸等。

八、舉陷

脾主升。脾功健旺,可支持各髒功能正常,各髒功能衰退而緻弛堕或脫垂,如胃下垂、久瀉脫肛、腎下垂、眼皮下垂、子宮下垂等,中醫辨證上均認為屬于中氣下陷。用補脾法升舉中氣,堕脫可随脾旺升舉有力而複位。

顯效方:補中益氣湯、黃芪建中湯等。

九、消腫

脾土健運,自能促進體内水液的運化和排洩,穩定體内水液的平衡。如外濕傷脾,或病久傷脾,則脾失健運,則水濕停滞,發為腫滿。用藥如注意健脾利濕,則腫滿易消。

顯效方:五苓散、五皮飲,由濕熱引起者用五等散加茵陳、黃芩。

十、除痰

各髒器慢性炎症分泌物,量少而稠者為痰,量多而稀者為飲。痰與飲均多量者則求治于脾,因脾為生痰之源。脾功衰退則無力吸入運化排洩水液。故健脾可除痰。

顯效方:六君子湯、苓桂術甘湯等。

十一、固胎

胎元固否責在腎,胎元發育責在脾胃,且胃為腎之關,脾腎不固多緻習慣流産,脾腎兼補。

顯效方:所以載丸、泰山磐石飲。

十二、催産

滞産因宮縮無力,及宮縮間歇時間長而收縮時間短,及宮縮時宮體不硬,此為中氣不足所緻,大補脾胃中氣,則胎兒自易娩出。

顯效方:大劑人參理中湯。

十三、退熱

脾虛久熱不退,必見脾虛症狀,如面唇㿠白,舌色無華,少氣懶言。補脾則中氣旺、榮衛和,熱自退。

顯效方:甘平用參苓白術散去桔梗,甘溫用黃芪建中湯。

十四、生肌

脾主肌肉,脾虛不能吸收營養則不長肌肉,内外潰瘍久不愈合,亦由脾胃中氣虛虧所緻。補脾旺其中氣,則肌膚易豐滿,潰瘍易愈合。

顯效方:黃芪建中湯、歸芍六君子湯。

中醫治病需四診合參,非中醫專業人士在無專業醫生指導下請勿照方抓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