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夜馬良存吏部宴集初台玩月
溪台澹秋痕,雁底坐超忽(1)。萬裡霄無雲,木末吐華月(2)。氛掃堞浮浮,輝滿峰兀兀(3)。寫影水精域,望氣金銀阙(4)。叢篠浸寒漪,披飏鏡中發(5)。列筵出窈窕,應濕淩波襪(6)。歌吹翻流光,淫魚聽恍惚(7)。濯醉零露新,(8)。餘情睠釣矶,何處戰死骨(9)。化宇遺濁世,鐘聲漏林樾(10)。
【箋注】
八月十七(10月7日)夜,陳三立赴馬良存(其人不詳)倉園初台宴集以賞月,寫了此詩。
此詩極力描寫了月下的美麗風光,表達了對美好世界的向往。
(1)“溪台”二句:溪邊的樓台,透着淡淡的秋痕,飛雁之下,坐着精神也
“溪台”,指青溪水邊的初台。
“超忽”,精神高逸貌。唐皮日休《太湖詩·桃花塢》:“窮深到茲塢,逸興轉超忽。”
(2)“萬裡”二句:天空萬裡無雲,樹梢吐出了皎潔的月亮。
“木末”,樹梢。《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華月”,皎潔的月亮。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劉桢〈感遇〉》:“華月照方池,列坐金殿側。”
(3)“氛掃”二句:霧氣一掃而光,月光流動在城池,光輝灑滿高聳的山峰。
“氛掃”,掃除雲霧。氛,雲霧。唐岑參《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煙氛掃晴空,草樹映朝光。”
“堞”,城堞,城上的女牆。泛指城池。
“浮浮”,流動貌。《楚辭·九章·抽思》:“悲秋風之動容兮,何回極之浮浮。”王逸注:“浮浮,行貌。”
“兀兀”,高聳貌。唐楊乘《南徐春日懷古》詩:“興亡山兀兀,今古水渾渾。”
(4)“寫影”二句:如像畫出的水晶世界,又像望氣者眼中的金銀宮殿。
“寫影”,作畫。元張昱《寄東山寺長老宅區中索畫梅》詩:“濡毫應覺香先到,寫影無如月最真。”
“水精”,水晶。唐杜甫《麗人行》:“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水精域”,水晶世界,多形容湖泊的清澄。唐杜甫《大雲寺贊公房四首》:“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時。”
“望氣”,古代方士的一種占候術。觀察雲氣以預測吉兇。《墨子·迎敵祠》:“凡望氣,有大将氣,有小将氣,有往氣,有來氣,有敗氣,能得明此者,可知成敗吉兇。”
“金銀阙”,金銀宮殿,神仙住處。元元好問《滿江紅·嵩山中作》:“弱水蓬萊三萬裡,夢魂不到金銀阙。”
(5)“叢篠”二句:茂密的小竹林如浸在清涼的水波中,頭發飛揚,如在鏡中。
“叢篠”,同“叢筱”,茂密的小竹林。唐梁洽《吹竹學鳳鳴賦》:“散漫于之間,疑郊薮已集;飄流于芳林之際,謂庭梧來翔。”
“寒漪”,清涼的水波。明何景明《淇門》詩:“秖馀淇上竹,綠色映寒漪。”
“披飏”,散開飛揚。披,分開,散開。《左傳·成公十八年》:“而披其地。”
詩的前十句,極力描寫八月除台的月光。
(6)“列筵”二句:排列的筵席,出現美女,月光如水,濡濕了美女的襪子。
“窈窕”,指美女。漢蔡邕《青衣賦》:“金生沙礫,珠出蚌泥;歎茲窈窕,産于卑微。”
“淩波襪”,美女的襪子。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淩波微步,羅襪生塵。”
(7)“歌吹”二句:歌唱吹奏,飛動在如水的月光中,遜于聽了也神情恍惚。
“流光”,特指如水般流瀉的月光。三國魏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淫魚”,魚名。即鲟魚,古稱鲟魚。《淮南子·說山訓》:“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高誘注:“淫魚長頭,身相半,長丈馀,鼻正白,身正黑,口在颔下,似鬲獄魚,而魚無鱗,出江中。”
“恍惚”,迷茫;心神不甯。《東觀漢記·郅恽傳》:“令為狂疾,恍惚不自知所言。”
(8)“濯醉”二句:飄落的新露洗濯了人的醉意,傳送歌詠的遠風停了。
“濯醉”,洗濯使醉意清醒。宋劉敞《和聖俞逢賣梅花五首》其四:“放歌起舞濃陰裡,長使清香濯醉魂。”
“零露”,降落的露水。《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鄭玄箋:“零,落也。”
從第十一句“列筵出窈窕”到第十六句“傳詠遠風歇”,描寫衆人宴集的情形。
(9)“餘情”二句:我的情感眷戀着釣魚的岩石,何必處在有戰死骨地方。
“釣矶”,釣魚時坐的岩石。北周明帝《贻韋居士詩》:“坐石窺仙洞,乘槎下釣矶。”
“何處”,何必處于之意。
(10)“化宇”二句:渾濁的人世遺留着這教化清明的世界,鐘聲從樹林的空地上傳出來。
“化宇”,教化清明的世界。唐許敬宗《奉和執契靜三邊應诏》:“辍肴觀化宇,栖籞萃條支。”
“林樾”,林間隙地。宋朱熹《西寮》詩:“畬田種胡麻,結草寄林樾。”
詩的最後四句,表達自己對初台聚會展現的和平境界的的向往。
上一篇
如何用閱讀提高寫作技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