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碾盤 磨盤 扇車子

選自《這裡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志資源開發立項項目


——


  石碾誕生于圓形石磨之前,是承碾磙子的底盤,把糧食軋碎的器具。石碾盤底部為固定的圓形平面石盤。石碾盤齒較平或無齒,底盤中心都有一立軸,是靠碾盤與石磙曲面的接觸來碾壓,将加工的糧食直接鋪倒在石碾盤上,經石磙多次碾壓而脫殼,屬開啟式加工。過去白城的農村,家家戶戶過着自耕自食的小農經濟生活。地裡種的主要是苞米、高粱、谷子、小麥、糜子、荞麥、豆類等農作物,吃的是由自己收獲的原糧加工而成的米面。那時的米面加工不像現在“機器一響,米面流淌”,而是各家各戶到碾坊自己碾、自己磨。


  早期的白城農村,哪個村屯都有碾坊(白城人也稱碾道),碾坊有一盤青石碾(稱為青龍)和一盤白石磨(稱之白虎),分為左右兩側。碾盤上一根木杆安在中間,上面有一個大石磙,石磙四周安有方木架,方木架安出一個長木杆,為馬拉(驢拉)人推所用。一圈深深的碾道,是馬拉人推碾子時逐漸踩成的。碾盤用來碾米,磨盤用來磨面。碾米的碾盤與石磙都刻有石槽,上邊挂個往下流糧的三角糧鬥,這種碾子是用來剝離糧食皮殼的,比如碾谷子、碾高粱、伐苞米子;磨面的磨盤是兩個大小一樣的扁石磨,這種磨盤是壓面粉用的,上邊的石磨有個比碗口小的流糧的磨眼,這樣就可以磨白面、磨荞面、磨苞米面、磨黃米面。碾盤和磨盤都是用花崗岩石制成,顯得非常幹淨。各個碾坊都有一台扇米糠用的扇車子,扇車子都是木制的,上邊有裝糧的漏鬥,中間有木扇,下邊有米道,尾部有糠道,人一搖動,米糠就分離了。碾坊和碾子、磨盤、扇車子是過去人們加工糧食的主要場所和工具,也是舊時代農耕文明的一個縮影。


  推碾子、拉磨是過去白城那段時間農村的一項主要勞動。富裕的農戶有牲口,套上馬或毛驢拉碾磨,一個婦女就可以操作添糧、掃邊、收粉、篩面、扇糠、簸分等工序,如果磨眼太大,就得往磨眼裡插籌(籌是用高粱稈做的,“手插磨眼”這句話就來自這裡),以使糧食往下流的細點。遇到耍滑或偷嘴吃的牲口,還得給它戴上捂眼或箍嘴,才有了那句“小驢拉磨走不出那個圈,實實在在幹半天”的唱詞。沒有牲口的人家就得人抱着碾棍推碾子、摟着磨棍推磨。一個人幹太累,往往孩子們成為大人的好幫手,都要跟着大人上碾坊,還美其名曰“趕圈集”。無論用人力或畜力,都得事先準備好除糧食之外的笸籮、簸箕、籮、籮床子、笤帚、面袋子等裝糧、打掃、盛面、籮面、倒渣的家什。


  一進臘月碾坊就熱鬧起來了,因為人們要把正月一個月吃的東西準備好,碾坊成了女人們最辛苦的地方。誰家裡要碾米磨面了,那家的主婦就去碾坊先打掃一番,把碾盤石磙擦拭得幹幹淨淨,再把糧食均勻地鋪在碾盤上。小孩子趕着毛驢拉動石磙碾壓,糧食就會從顆粒漸漸變成粉末。主婦邊翻動糧食,邊掃邊收粉,見碾盤外側的糧食粉碎了,就會收到籮子裡,籮出面粉。面粉越來越多,碾盤上的糧食越來越少,籮呀篩呀忙的也越來越累,毛驢走得越來越慢了。這時主婦會說,孩子們,快點籮,籮完白面咱們包餃子烙白面餅。這時小孩子們來精神了,為了餃子和白面餅,籮呀、篩呀,一個個都成了面人……嘴裡還不停地哼着童謠:“毛驢毛驢你别鬧,磨完麥子喂你料”“夏熱冬霜到碾坊,幫助媽媽推碾忙,篩的篩,簸的簸,面粉谷糠随風揚,磨好白面烙大餅,吃在嘴裡滿屋香。”


  随着時代的變遷,機械化、電氣化進了白城農村,各村屯都有了電動磨米機,“青龍”“白虎”都回歸了自然,碾坊也都完成了曆史使命,人們很難再見到“毛驢拉磨走不出那個圈”的場面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