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最早見于曆史記載的是在北魏時郦道元所著《水經注》:“泺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北兩面則湖”。當時的大明湖,幾乎占了舊城的四分之一,西邊一直可以到現今的五龍潭,南邊一直到濯纓湖,北邊一直到現今的華山、鵲山,故又有鵲山湖之别稱。六朝時,因湖内多生蓮藕,而名“蓮子湖”。後來相繼被稱為曆水陂、西湖。北宋熙甯五年(公元1072),著名文學家曾鞏任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并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橋,大明湖随之漸成景觀。金代西湖改稱大明湖,明朝以後,因為修建城牆,把湖水給隔開了,大明湖的湖水面積因此而變小,可是名氣卻更大了。
大明湖的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是一個由泉水彙集而成的天然湖泊。大明湖水來源于城内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十幾處清泉。細流成泉,泉自成溪,穿城繞郭,自南岸汩汩流入,水源涓涓不絕,湖底又是不透水的火成岩,溢水從北水門經小清河流入渤海,一汪湖水自然“淫雨不漲,久旱不涸”,并有“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态奇觀。園内的景點較多,計有:一閣(北極閣)、二園(遐園、秋柳園)、四祠(稼軒祠、鐵公祠、南豐祠、彙泉祠)、十亭(玉涵亭、鴛鴦亭、小滄浪亭、八角亭、九曲亭、望湖亭、浩然亭、湖心亭、曆下亭和月下亭)。
導遊圖
西南門坐北朝南,新建大門之門樓為二層單檐,高12米,建築形成為卷棚歇山頂,前有花崗石抱柱,四周以花式木花窗圍合。二層檐下懸一橫匾,上書“大明湖”三個貼金大字,為郭沫若書。
花架廊将舫式水榭引入水面。花架廊懸有“涵清”匾額,楹聯為:“月轉花間影,風書水上文。”,給人端莊大氣、優雅宜人的感覺。
花架另一端接藕香榭,橋的形狀略顯曲折,因而得名“廊榭曲橋”。
匾額“藕香榭”和楹聯“晨風蓮花香遠,朝日古木影長”(出自《王羲之書聖教序集聯》)均由舒安(舒同之子)書寫。
大明湖以荷花出名,正在舉辦“荷花節”。湖面的一半鋪着翠綠的浮萍,小小的黃花閃着蠟光,那湛藍的湖面便似夏日的夜空,炫耀着星星點點的恬靜燦爛。聰明的濟南人把柳樹定作濟南的市樹,把荷花作為濟南的市花,大明湖的“楊柳春風,芙渠秋月”打動了多少古往今來人,引來了多少南來北往客,那份眷念,那份牽挂,伴人度過風花雪月,走到海角天涯。
素花多蒙别豔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瑤池一瓣風流種,玉質冰姿最可人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蜂戀花。蜂聞清香撲池台,荷綻花蕊迎它來。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
荷風送香氣,鳥鳴啼清響。
母子情深。
湖面浩翰,柳樹如煙。
北行約百米,是一黑色大理石詩詞碑,狀如影壁,上镌毛澤東詞作《采桑子 重陽》。
濃蔭之中,五泓淨池自西向東迤逦排列。最東一池,直達湖岸。清澈的泉水從西池溢出,向東依次流入其餘四池,并由東池注入湖中。池岸以自然石疊綴而成;池與池連接處,則修置平橋,卧水拱橋、汀步橋跨水以及自然滾水壩,以便遊人觀賞、戲水;池中有小島,小島植花卉,花香沁人。
柳岸橋。橋呈拱形,小巧玲珑。橋名柳岸,名副其實,又暗含“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詩意。
仔細看石碑的“明”字左邊是“目”字邊,多了一橫!
這樣一處渾樸天然,兼饒泉林之勝的優美景緻,其實全由人設。泉水引自五龍潭,由地下管道至此湧出池底,名為龍泉池。
龍泉池。
黃金樹。産北美,20世紀初引入我國。大明湖西岸的這株黃金樹,胸徑35厘米左右,是目前濟南最大的一株。因所結果實秋季形似金條而得名,是著名的觀賞庭蔭樹。遊客紛紛與它合影留念,希望“黃金”樹給自己帶來好運氣。
柳岸橋之北即煙波橋。中型拱橋,橋東即寬闊的湖面,煙波浩淼,煙波緻爽。橋下是聯通大明湖和護城河的河道,護城河遊船經此航道進出大明湖。
煙波橋西十幾米,為湖西橋。它是大明湖最西邊的橋,與西護城河相連。實際上它與煙波橋是姊妹橋,專為護城河、大明湖通航而建。
鴛鴦亭依水而建,雙亭和一,亭中可覽湖光掠影,觀鹳飛魚躍。亭旁石坊酷似一對情侶卿卿我我,正在訴說着衷腸。
柳岸春深長廊。
遊樂場。
海底世界。
天香園。
園林主體為一二層小樓,綠色硫璃瓦覆頂,白色馬賽克貼壁,樓下為花卉展室,樓上為接待室。
園内曲徑通幽。
建築小巧玲珑,周圍竹樹環合,環境十分清幽。
太湖石。高2米多,寬約1.5米。
石背後有清代中期大書法家翟雲升書寫的兩句詩:“精神欺竹樹,氣色壓亭台。隐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為白居易的《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見示兼呈夢得》中的詩句。
前面圓形“聽荷”門及兩個長方形洞門。穿過洞門,進入鐵公祠景區。鐵公祠為民族形式的庭院,呈長方形,占地6386平方米。四周環以曲廊,南臨湖岸。院内有鐵公祠、佛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築,是大明湖公園的園中之園。鐵公祠是為紀念鐵铉而建的祠堂。
“聽荷”門内側是著名的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形象地概括了古城濟南柳綠荷香、湖山掩映的獨特風貌,成為千古名句和濟南的驕傲。
曲廊。
晚清小說家劉鹗在《老殘遊記》中描繪在此看到的景色:"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此即舊時濟南八景之一--"佛山倒影"。
有幸拍到佛山倒影。
一汪池水環抱着一亭水榭,這就是小滄浪亭。亭是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長方形式,歇山飛檐,南面即是湖光山色,其餘三面則是荷花池水。亭南連東西向長廊,西段廊上辟古典式小門面湖,門額懸"小滄浪"匾額。“滄浪亭”的名字取自于《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 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因大明湖的滄浪亭是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的,規模較之更小,遂取名小滄浪亭。
小滄浪亭東鄰,矗立着一座紅柱重檐八角亭,名“得月亭”,與湖山一覽樓同建于1929年。近水樓台先得月,此亭近湖、近池,不唯得月,亦更得花,春天玉蘭、海棠花開時節,景色絢麗。得月亭的楹聯:“翠柳映佛山荷香溢泉城似瞻趙伯駒弟兄畫圖,名賢留勝迹絕唱啟後人若讀劉鐵雲祖孫詩文”。這是著名畫家歐陽秉森題的。
東側對聯:“波靜佛山觀倒影,蓮開亭麗湖中央 八秩又八叟野鶴仲武 句并書”(篆體)。
小滄浪橋是一座平闆石橋,縱貫塘上,将池塘分為東西兩片,兩邊橋欄刻着浮雕圖案。
兩頭第三個橋柱各雕有一小 石獅 子。據說它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概是大明湖現存最古老的橋。
荷花池南側有“湖山一覽樓”,樓高二層,各五間,登樓可觀賞碧波蕩漾的大明湖全景,遠眺城南染煙含黛的群山。現今,湖山一覽樓一樓是小賣部,二樓是茶室,登樓宴飲,湖山一覽,更添幾分雅興。一層匾額:荷香村。 二層匾額:湖山一覽。
樓前有一太湖石,名:“鼎石”。明太祖朱元璋為鐵公賜字“鼎石”。後人立此石寓意“鼎石”品格,萬古流芳。
湖山一覽樓東側是佛公祠和鐵公祠,中間由遊廊相連。佛公祠居東,鐵公祠居西,中間有石碑相隔。兩祠都是三間,坐北朝南,前檐出廈,歇山起脊,紅柱青瓦,顯得古樸而肅穆。
佛公祠是為紀念山東巡撫佛倫而修建的。佛倫,姓舒穆祿氏,滿族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任山東巡撫,後官至内閣大學士。此處現名為“明湖齋”,為旅遊紀念品商店。
鐵公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鐵铉而建。鐵公,即鐵铉,字鼎石,河南鄧州人(1366~1402,河南鄧州人),明朝兵部尚書、山東布政使。建文二年(1400年),明燕王朱棣與其侄争帝,從北京發兵南下,兵至濟南,鐵铉固守,燕王屢攻不下,隻得繞道進取南京。奪取帝位後,複取濟南,鐵铉被執,不為屈服,受磔刑而死。後人為表彰他的“忠烈”,故建祠祀之。
清代文人翁方綱題寫匾額:“鐵公祠”,嚴正琅所撰楹聯:“湖尚稱明問燕子龍孫不堪回首,公真是鐵惟景忠方烈差許同心”。
内有鐵铉銅像,高2.3米,重1.8噸,仿古青銅色,鐵铉着明代文官服飾,人物傳神,栩栩如生,造像以傳統手法與現代雕塑相結合,較好地刻劃了人物性格特點和内心世界。朱學達書匾額:“浩氣長存”。鐵铉所撰楹聯:“澤廣恩波遠,麟遊瑞應多。”
堂内牆上嵌有古今書法家手書石刻八方,真、行、草、篆、魏碑各體具備,功力深厚,各有千秋。
鄒振亞書:“乾隆特賜忠定谥辭 策勵守城,氣吞伏版,才能優裕,志節堅剛。”。
鐵铉第22代孫鐵明正先生題曰,“凡我鐵氏後人,一定要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為全民族安定團結,為國家繁榮富強,鞠躬盡瘁,努力奮鬥。”
重修鐵公祠記。
《鐵公祠記》碑,原碑為清乾隆五十七年提督山東學政的翁方綱書丹并篆額,已損。現碑文是1995年12月由濟南大明湖公園管理處按原拓本景刻,王仲武補篆額的。
魏啟後先生題曰,“鐵肩擔道義,碧血照湖光”。
鐵铉題匾額:“一真”。此為複制品,原件在西安清真大寺鳳凰樓上。
孔尚任詩碑:“文皇東破濟南城,鼓角連天草木兵懸闆,無靈千古恨鐵公,祠下一吞聲”。
碑文:“鐵公鑄像落成 萬古千秋 邑民王鳳喬 敬書”
青松叢中的太湖石。
鐵公祠東大門,旁邊有中日兩國地方官共同栽種的友誼樹。
鐵公祠東大門為鎖殼式門樓,朱紅大門。
出東大門是鐵公雙橋,雙排的四孔石闆橋。橋畔垂柳茂密,柳絲弄碧,可體味“柳拂橋欄雙虹卧”的意境。
明湖樓在鐵公祠東,建成于1983年,是一座二層仿古建築。歇山式房頂覆以黑色筒瓦,飛檐出廈。二層檐下,懸挂“明湖樓”金字黑底匾額,為藝術大師劉海粟88歲時題寫。明湖樓建在約1米高的石砌平台上,平台周以石欄。整個建築古樸端莊,大氣威嚴。樓之四周,植松柏榆槐以掩映樓閣,疊嵯岈自然石以求山林野趣,砌花壇以為點綴,環境十分優雅。
大明湖北門。城牆巍然屹立,城門洞左右各有一隻威武的石獅,端坐守衛。城門洞的中央,有“大明湖”三個金色大字,讓人頓生一種古樸、莊嚴之感。
明湖寶鼎位于大明湖北門内的北渚台上。台為二層石砌方台,底層雕為須彌座,一二層均圍以雕花石欄。寶鼎為雙足圓形鐵鼎,高2.3米,直徑1.5米,重3.5噸,通體金黃,造型古雅。上面飾以鳳紋,鑄有晁補之《北渚亭賦并序》一文,共1068字。《北渚亭賦》追憶了曾鞏守齊州的功績,詠贊了大明湖的秀麗風光。清代文壇盟主王漁洋極為贊賞,以為“吾郡遺文惟晃無咎《北渚亭賦》最為瑰麗”。
寶鼎之南,是曾公畫壁。畫壁長25.8米,高6.2米,壁頂斜覆綠色琉璃筒瓦,下有石雕須彌座,壁上嵌白色花崗石浮雕,面積71平方米,内容為頌揚曾鞏知齊州時興修水利、整頓治安、改革教育、獎勵農耕等政績,以及曾鞏離任時齊州人民絕橋閉門挽留他的感人場面。
畫壁兩側有徐北文教授撰書的對聯:“北渚雲飛,泺水曆山迎帝子;明湖波淨,蓮歌漁唱念曾公”。
明湖寶鼎之東,是濟南盆景奇石園。因在珠海看過石博園,就免了。
盆景奇石園東側,有一紅柱青瓦、六角尖頂的典雅橋亭,翼然于池水中央。
小亭以白石為基,白石護欄,彩繪鬥拱,懸有“月下亭”三字匾額,為清代著名文學家、山東提督學政使阮元書。亭柱上有楹聯:“數點雨聲風約住,一簾花影月移來”,為清末大學者梁啟超撰。
月下亭是“成仁祠”舊址。成仁祠為軍閥韓複榘統治山東時所建(民國二十六年),成仁祠整個北大廳之下,建一個堅固的鋼筋水泥地下室。為備不時之需,韓複榘曾将此地下室與城外地道貫通。這個地下室韓複榘并未派上用場,卻被他的後來者王耀武在濟南戰役中使用。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後期,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王耀武把這裡當作了臨時指揮部。濟南失守後,據說王耀武就是從這裡潛逃出城,在壽光縣張建橋被俘。如今,戰争的硝煙早已散去,這裡暗香疏影,柳暗花明,萬籁無聲,遊人罕至。地下室裡展示當年指揮部的原貌及濟南戰役部分圖片資料。
原成仁祠北廳,現為茶座小食部,地下室在此廳下,右邊有條小徑。
門的西側,有一個長條匾額,上寫“濟南戰役國民黨守軍臨時指揮部舊址”,字迹出自94歲的老人,曾為王耀武秘書的王昭建之手。進拱門,一處小院,有座二層小洋樓。(小洋樓沒開放)
院落的西側開着一個高約1.8米,寬約1米的長方門,裡面便是“濟南戰役”時王耀武的臨時指揮部。進門後,先是一段狹長的甬道,走過10多米,南壁出現一個半人高的小門,進去後,便是當年王耀武坐鎮濟南戰役的地下室。
過一狹長甬道,進地下室,地下室面積大約有100多平方米,房間的結構簡單,一段東西向的隔牆将地下室分成兩部分,南牆有兩個窗口,直對大明湖,當年王耀武就是通過這兩個窗口觀察外面動靜的。
地下室的西側,放置着一張老式長條桌和兩把太師椅。一張挂在牆壁上的《濟南戰役态勢圖》。地下室的南牆厚度約為五六米,堅固程度可見一斑。
牆壁上有一些圖片展覽。
戰前形勢。
1948年9月24日,王耀武帶着4名衛兵,他走出了這間地下室……他朝北極廟東北角逃奔。他通過早已準備好的地道出城,後又丢掉制服,化裝成老百姓混過了我軍城外的哨線。後逃到壽光縣境内被捉。
緊鄰月下亭的,是一峻拔的廟宇,那是北極廟。北極閣又名真武廟、北極廟。位于濟南市大明湖北岸。是一高峻的道教廟宇,建于高台之上,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明永樂年間(1403~1424)重修。北極閣的台階上有兩條長石鋪成的斜面,被小朋友作為滑梯玩耍,現在加了護欄,條石被磨的異常光滑,上面已經被屁股磨出了凹槽。
登上青石台階,迎面是三間門廳,朱紅大門上箍以金黃門釘,富麗而森嚴。大門兩側有楹聯:“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鬥懸”,極言北極廟峻拔的氣勢。1996年左右新制,集王羲之字。
越過門廳,兩側是鐘樓鼓樓,均為四方亭式建築,鐘樓内懸有古鐘一口。門廳内院中是正殿,正殿中央神龛内,供奉真武大帝金身坐像,手持寶劍,威嚴端莊。彩塑金童玉女,侍立兩側。正殿供案上,陳列着一長方形的龜蛇合一鑄銅像,據傳說為真武大帝手下龜蛇二将,鑄造于明代嘉靖年間。不知從何時起,民間傳說不孕的婦女用手摸了龜蛇合一的鑄像,就可生男育女,于是一些迷信的人常來一試。年深日久,鑄像向外的一側已被摸得閃閃發亮了。
神龛前右側,塑火、水神将像。後面是白虎、馬天君、瘟天君、仙曹、雨師、電母塑像。
左側是龜、蛇神将像。後面是青龍、趙天君、關天君、仙真、風伯、雷公塑像。兩側山牆上,繪《真武大帝武當山傳奇》壁畫,其故事曲折,引人入勝。這批造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現殿内造像均為80年代恢複。
正殿後有啟聖殿,啟聖殿建于明成化初年。殿内塑有真武父母的坐像。左右兩側侍有玉女,各持石榴仙桃。
牆壁上壁畫,皆為演奏、舞蹈、獻果等祝壽場面。
北極閣内的壁畫描寫真武大帝往事
感應井泉為明正德年間修複北極閣真武廟時掏挖出的一眼甘泉。感應井泉在一長方形幹池内北側,池之上圍以雕石欄杆。泉為圓井形,深約2米,井徑1米,井口圍以獨石圈井。池之中部,有漢白玉石雕鯉魚兩尾,一坐金童,一坐玉女,一持蓮葉,一持荷花,憨态可掬。兩鯉口系鐵鍊,扯起一方孔鑄鐵圓錢,方孔中懸挂小鐵鐘一口。人在池上,以圓鐵闆擲小鐵鐘,擊中即有水柱自井中噴出,由聲控使然,以娛遊人。
在碼頭租遊船明湖泛舟。舊時濟南八景之一。“畫傳開,紅塵外,人從天上,載得春來。”船是大明湖的魂。無論風和日麗,還是煙雨迷蒙,駕一葉小舟,或乘坐古韻悠悠的畫舫,蕩行于煙波浩淼的湖面,“鷗鹭點乎清波,箫鼓助其遠韻”,那情那景,令人陶醉其中。
大明湖中心有三個小島,隻能泛舟到達。這一方形小島,名曰“湖心島”。島上有一高11米、邊長10米的方亭,紅柱青瓦,重檐出廈,起脊飛檐,脊飾吻獸,是濟南市最大的方亭。
前往前往湖心的曆下島。曆下島是大明湖中最大的島,島上綠柳環合,亭閣掩映,曆史久遠的曆下亭就巍立于小島之上。
曆下亭東南側,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枝幹均已枯朽,卻又枯木重生,于枝幹外皮處萌生嫩枝,鵝黃柔綠,令人憐惜。據考,古柳已逾160歲高齡,柳樹能長壽如此,實屬罕見。
曆下亭垂花門。大門東側有石碑橫卧,上刻“曆下亭”三字,乃清乾隆皇帝手書。
垂花門匾額:“海右古亭”。何紹基手書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系杜甫曾與北海太守李邕飲宴于曆下亭,所寫《陪李北海宴曆下亭》詩中的名句。“東藩駐皂蓋,北渚淩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蘊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在古代方位以西為右,以東為左,山東在大海之西,故稱海右。在古代多個文獻中,海右都是山東的别稱。
大門兩側是東西長廊。長廊東端是“臨湖閣”,北牆嵌有鹹豐九年陳景亮撰、何紹基書《重修曆下亭記》石碣。
長廊西端是“藕香品茗廳”,面闊三間,飛檐出廈。整個島上,亭台軒廊,高低錯落,花木扶疏,美不勝收。
曆下亭聳立在島的中央,八角重檐,攢尖寶頂,紅柱青瓦,鬥拱承托,飾以吻獸,蔚為大觀。亭身空透,檐懸清乾隆皇帝書寫的“曆下亭”匾額,内設石雕蓮花桌凳。清代文人龔易圖楹聯:“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頓教曆下此亭,千古入詩人歌詠;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舊,試問濟南過客,有誰繼名士風流?”
北側匾額:“曆亭千秋”
亭北為“名士軒”,是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該軒坐北朝南,面闊5間,匾額“名士軒”,為1911年春朱慶元書。楹柱上懸挂着著名文學家郭沫若題寫的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細觀匾額,“名”字多了一點,“士”字多了兩點,共多了三點,這是清末書法家朱慶元先生題寫的,他的意思是希望濟南的名士多點、多點,再多點。
軒内西壁嵌唐代天寶年間北海太守、大書法家李邕和大詩人杜甫的線描石刻畫像及自秦漢至清末祖籍濟南的15位名士的石刻畫像。楹聯:“镏略班藝,虞志荀錄,伊昔有懷,交相欣勖;瀑水怪石,杉月桂風,平生所愛,盡在其中”。
東壁嵌有清代詩人,書法家何紹基題寫的《曆下亭》詩碑。記述了他的好友陳弼夫和陳景亮重修曆下亭的經過和他在山東看到的災荒景況。
軒内石桌雕蓮,石凳雕錢。
自左至右:明代著名詩人邊貢、元代著名史學家張起岩、元代著名學者張養浩。
唐代求法高僧譯經大家義淨、漢代傳經大儒伏生、戰國大思想家鄒衍。
金代著名散曲家杜仁傑、南宋傑出詞人辛棄疾、宋代傑出女詞人李清照。
明代著名學者于慎行、明代傑出詩人李攀龍、明代戲曲大家李開先。
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清代傑出詩人王士祯、清代著名學者張爾岐。
唐工部檢校員外杜甫、唐北海太守李邕。
曆下亭西側的“蔚藍軒”,面闊3問,飛檐翹角,繞以回廊。内楹聯:“蔚秀依欄憑水色 藍陰對鏡鑒天光”。
外聯:“鑿壁開窗,最可喜雪霁南山,霞明東海;庋床枕水,有幾個春宵聽雨,秋月彈琴。”
亭南偏西,與長廊相連處,為禦碑亭,内立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大明湖題》詩碑。
碑文:“曆城周廓十二裡,大明湖乃居其半,平吞濟泺衆泉流,遠帶齊魯諸郡縣。泛舟初入鵲華堤 煙水蒼茫迷遠岸,鸢魚上下各逍遙 花木周遭相明絢。演漾綠蒲隐釣矶,缥缈白雲臨古觀。應接無暇有馀樂,水亭清雅陳筆硯,便教乘興一揮毫 苕華記予初所見。”
亭的東南側是王仲武87歲時書,清蒲松齡留仙詠《古曆亭賦》石刻。康熙23年(1693),54歲的蒲松齡應山東按察使喻成龍之請到濟南做客,時逢喻成龍主持重建的曆下亭剛剛竣工。蒲松齡因此而作并吟詠了這篇千字賦。
上船,繼續東行,到達彙泉寺島。彙泉堂就在小島之上。小島綠樹森森,芳草萋萋,十分清幽。過去,濟南城内衆泉多從這座小島附近彙入大明湖,所以島上一眼清泉,便名為彙波泉,而島的寺院,也就叫作彙泉寺了。
現在,小島已改為公園蘭花養植基地,人稱蘭島。蘭島南側開圓門,西有方門,現主建築有“彙泉堂”、“文蘭軒”。
院内東側,新建蘭花展廳,名“文蘭軒”,門前有對聯:“樹聲時入坐,蘭香欲濕衣”。
蘭圃拱門背面有“香祖”二字,有聯:“有蘭若香,得甯靜味”。
院中架有天篷,院東北角有溫室,以保證蘭花适宜的生長溫度。目前養有蘭花1500餘盆,20多個品種。蘭花尚未開花。
上船返回北岸。前往南豐祠。南豐祠又名曾公祠,在大明湖東北岸,北臨彙波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齊州(今濟南)知州曾鞏而建。為官一方時,政績卓著。死後追谥文定,後人稱為南豐先生。曾鞏調離齊州時,濟南老百姓擁上街頭,拉起吊橋,關閉城門,以挽留他們的父母官,緻使曾鞏不得不在夜間悄悄出走。濟南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根據群衆的意願,将曾公祠、晏公廟、張公祠劃為一體,改為專門紀念曾鞏的南豐祠。院門西向,上懸朱學達題的“南豐祠”匾額,門前抱柱上有對聯:“作湖山一日主人看萬脈奔流諸峰羅列,曆唐宋百年過客有少陵詩筆曾鞏文章”
北廳西端為曾鞏紀念堂,祠堂南出廈,半壁花槅扇。抱柱楹聯“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是摹寫原曾公祠的門聯。
祠堂中間為曾鞏木雕像,像高2米,峨冠博帶,寬袍大袖,手持書卷,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較好地體現了曾鞏的文人氣質和儒吏風度。該像是以曾鞏故鄉江西南豐的一棵千年樟木雕成。
祠堂内還陳列着各種版本的曾鞏著作和評價文章,四周牆壁懸挂着贊頌曾鞏的名家字畫。
名家字畫。
名家字畫。
名家字畫。
各種版本的曾鞏著作和評價文章。
祠門内南側大廳,是山東目前保存最完好、濟南市區現存較大的清代戲樓——南豐戲樓。始建于1894年清末,有百餘年曆史,是濟南市區現存較大、曆史最為悠久的木質古戲樓。 樓呈正方形,寬闊高大,建築面積約為300㎡,大廳面積近200㎡, 青瓦粉牆,雕梁畫棟,油漆彩繪,門口對聯是:“書韻如聞小玉唱,茶香留待老殘遊。”内有紅柱承托。
内有紅柱承托。南為戲台,東西為看台、包廂雅間,台分兩層,均有木梯可登,上下均可擺桌看戲品茶,可同時容納二百餘人觀看演出。
南豐祠院内南側瀕臨湖岸處,有水榭三間,名"雨荷廳",紅柱雕窗,青瓦飛檐,四周環廊,東西北三面環水,内植荷蓮。據說,這兒就是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所說的乾隆皇帝與民女夏雨荷相見相愛之處。
相傳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西巡,住在曆下亭,有一戶姓夏的人家,有一女子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遠近提親的人踏破門檻,但都沒有說成。乾隆皇帝傍晚在亭外散步,被一陣悠揚的琴聲所吸引,頓時興緻大增,便今船工撐船尋聲找去,見到夏女。兩人一見鐘情,月下論琴更是覺得相見恨晚。乾隆在濟南住了幾天,要去南巡,臨行時在琴的背面寫下“知音難覓”四個字。并表示,辦完公務自會來接夏女進京。可是夏女癡心苦等,不見乾隆歸來。有一天晚上她打開門,風吹倒了蠟燭,沒想到,火光燒毀了那把古琴。夏姑娘竟以身救火,最終不幸身亡。多年以後,一個叫夏鳳啟的人聽聞了這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出資在夏女原住處修建"雨荷廳",在院内種上一棵杜梨樹。
匾額:“雨荷廳”。内聯是翁同和:“蘭有群清竹無一曲 山同人朗水與情長”。外聯:“虛竹幽蘭生靜氣,和風暢日契天懷”。
廳内有“聽雨觀荷”之匾。額下有聯:“夏日聽雨,珍珠落玉盤,聲聲入耳戲遊龍,辰時觀荷,翡翠披霞光,朵朵映日引彩風。”
廳前有一畫舫,曰:“天憩舟”。上挂對聯:高人喜桐樹,君子愛蓮花。橫批:琴韻荷香。
一般家庭,在院内植石榴,以求多子多福,或種海棠以求富貴,為什麼他種了棵杜梨樹呢?一是這夏鳳啟對杜梨樹有種偏愛;二是認為它花白如玉似雪,給人以高潔孤傲之感,和夏女的身世有幾分相似。在種這棵樹時,夏鳳啟買了一丈白绫,并在上面寫詩一首“夏女在唐無玉環,遊龍千裡求合歡。隻因命薄無貴日,獨留麗質在人間。”意思是說夏家女要是生在唐朝就不會有楊玉環入宮的事了。但她沒有楊玉環那份福氣。這杜梨乃暗含"獨麗"的意思。這是取杜梨的本意。左側大樹就是杜梨樹。
杜梨樹旁邊的祈願樹,遊客把心中愛的祝願寫下來,挂在樹上。
雨荷廳西側門。
晏公廟建成于明末,供奉水神晏戍子,清末廟毀,現僅存其台,台基為石砌,高4.2米。方形,下端漸闊,面積約224平方米。在晏公台上有一鐘亭。
亭台高10.6米,闊8米。四面八柱,兩重飛檐,點金彩繪,紅柱青瓦,上有寶頂,飾脊獸32件。上下檐角懸有風鈴8支,有風吹動,叮當作響,亭下四周有雕石圍欄,可供小坐休憩。匾額:“明昌鐘亭”。
鐘亭内懸有金代明昌年間古鐘一口,該鐘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6年),高2.3米,口徑1.7米,厚0.13米,重8000公斤。每當夜幕降臨或晨曦時分,圓潤雄渾的鐘聲響徹雲霄,經曲岸水面回蕩互激,與周圍蒼煙暮霭、水樹應和而構成一種意境。由近及遠,繞耳不息,使人聽後心明意淨,恍入夢境。
明昌鐘亭旁,立有徐北文先生撰寫的重修明昌鐘亭碑記,亭前紅漆立柱上懸挂的楹聯亦徐北文先生撰寫,内容為:“金鐘鳴處蛙聲靜,碧月升時客夢清。”聯語中所歌詠的境界恰與明湖佳景“鐘鳴蛙靜”相吻合。
傳說:大約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濟南,遊覽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勝後,于中午來到了大明湖畔的曆下亭休息。真龍天子降臨大明湖,自然也就驚動了大明湖裡的各路神仙,于是百蛙齊鳴,衆蛇會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鳥飛蟲跑,一衆生靈都希望能夠一睹天子龍顔。已經非常疲憊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鳥啊的不知趣的在這裡湊熱鬧,于是龍顔大怒,一拍桌子,頒下一道聖旨,命令:“蛇歸洞,蛙不鳴。”衆生靈見龍顔大怒,于是立刻慌慌張張的溜掉了。從那以後,大明湖裡就再也見不到蛇了,也聽不到蛙鳴了。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濟南,與這位女詞人有關的名勝古迹很多,有趵突泉公園的李清照紀念堂、珍珠泉泉群的溪亭泉、百脈泉公園的清照園等,而最富有鄉情和浪漫色彩的要數大明湖公園的藕神祠。
“藕”字還能聯系上和它諧音的“偶”字圖個吉利。把李清照當成藕神,是清代同治年間,濟南有幾位文人在大明湖北岸的藕神祠聚會,神像久毀。同人以湖山佳麗,主持宜得其人,因以易安居士代之。
李清照并不知道後人對她的雅稱。隻是出于本心且自然地愛着這湖,這湖中的荷與蓮。愛了,就欣賞,就感歎,就融為一體,然後轉成憂愁和感傷。對于她,隻是自自然然。
現今人們瞻仰到的藕神祠,1998年建成。祠在明湖北岸,彙波樓下,西為晏公台,東臨小溪,為一獨立院落。
院牆潔白,頂覆小青瓦,牆壁留有圓形、扇形、方形透窗,院内卵石鋪地,松柏蓊郁,石榴飛紅,竹搖綠影,十分清雅。
祠堂在院内北側,前出廈,花槅扇,青磚青瓦,古樸端莊。匾額“藕神祠”三字,為台灣當代著名書法家王鳳峤先生手書。内楹柱有徐北文教授撰書的隸體對聯:“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歸去來兮,宋代詞宗才女魂”。外楹柱則懸挂原藕神祠舊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為山東當代著名書畫家劉如璞先生手書。
祠堂正中,是一彩塑宋代仕女坐像,身高2.8米,座高1.5米。相貌清麗,身材窈窕,玉指纖纖,卷軸在握,溫文爾雅,楚楚動人。兩側侍女塑像高2.7米,一位手持紅荷,一位手持綠蓮,彩服貼金,珠翠明珰,婷婷玉立,神彩飛揚。三面壁上是彩色壁畫,内容為藕神傳說和明湖風光。
彙波樓。宋熙甯年間,為治理濟南城北一帶的水患,時任齊州知州的曾鞏修築了現今的北水門。它既是北城門,又是洩水口,湖水可由北水門的閘口流出城外,輾轉入小清河。閘門一般不開,又兼濟南舊城的東、和南、北門都不在一條軸線上,故有濟南城“四門不對,北門不開”的說法。大明湖水為衆泉彙流而成,集中于北水門洩出,所以北水門又名彙波門。也正因如此,大明湖成了“霪雨不漲,久旱不涸”的寶湖。元代初年,在北水門上修建了一座二層城樓,名彙波樓。
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曾擴建重修;元泰定元年又重修。至濟南解放前夕,彙波樓年久失修,塌圮無存。1982年濟南市人民政府在舊樓遺址上重建彙波樓,基本仿照舊制。為一座“懸山歇山重檐”七間城樓式建築,位于7米高的北城門之上,樓高13.6米,巍峨壯觀。整個建築由88根紅柱承托,飛檐鬥拱,綠瓦明甍,翹角挑梁上懸挂風鈴。上下兩層均環以回廊,以供遊人倚坐。門、窗、扇雕以傳統花樣圖案,點金彩繪,堂皇典雅。樓南二層檐下,懸“彙波樓”金字匾額,為當代書畫家黎雄才題寫。
樓西二層檐下,另懸“彙波晚照”匾額,為藝術大師劉海粟題寫。可惜沒開放,不能登樓觀景。
彙波樓北水門之南,是彙波橋。它原是雕欄的石拱橋,毀壞後,原址改建為長5米、寬4米的水泥預制闆平橋,南北兩側加有簡陋的鐵欄杆。
彙波東橋為平石闆路橋,橋下三個方形涵洞,中間涵洞大。橋南即曾堤,路面鋪七排青石。
曾堤向東看北渚橋。
從彙波東橋沿曾堤南行約百米,是南豐橋。
南豐橋南端的“曾堤萦水”石刻。曾堤萦水位列明湖新八景之一。景點位于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東岸,連接南豐橋與南豐祠,占地19950平方米,堤上楊柳垂陰,百花飄香,堤兩側波濤陣陣 ,湖水萦岸。曾堤始建于宋代,由曾鞏修築,原名百花堤。
“曾堤萦水”石刻東轉十米,即藕香橋。
北側是竹港清風景區的一杆亭。
前往超然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