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學習就是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作者:方也

來源:方也的空間(ID:fangyespace

魯稚的陽台 編輯



雙減政策和中高考改革後,刷題和補習沒有用了,接下來該如何學習?

有人說,今後學習的重點就是,把課本知識搞懂,基礎知識學紮實,培養孩子細心的習慣。

學習隻是為了把課堂上的知識學會,這是對教育改革的重大誤解,課本知識根本不夠應付高考,小學和中學學業壓力減輕,并不意味着今後的學習很輕松很容易了。

更多的人意識到今後學習重點是抓思維,那麼,如何訓練和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

還是依靠傳統的補習和刷題嗎?例如給孩子報一個邏輯思維訓練班,或者買一些思維開發的書。讓孩子做題練思維,這種方法仍然沒有跳出死記硬背的應試模式。

01


教育改革目的是将學生從低效率的内卷中解放出來,讓教育回歸本質,建立更加科學的人才選拔機制。

中高考命題主要有三大變化,一是知識性題目的比例和難度降低, 二是重點考查知識應用能力,三是開始考查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這裡體現出人才選拔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第二層是能夠用已有的知識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第三層是具有創新能力的頂尖人才。

普通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做到第二層,就是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索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也就是學習能力。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徹底轉變學習目标和方法,讓學習回歸本質,不要在意學得是否比人早,是否比别人難,是否比别人多,而是要看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多強。

學習能力才是學習的真正目标,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Richard E. Maye解釋過什麼才是真正的學習:真正的學習是一個建立解決問題能力的認知過程,學生既要記住知識和技能,又能将其應用于解決問題,最終目标是通過不斷磨練和刺激創造性、邏輯性和批評性思維。

補習和刷題不是真正的學習,補習之所有對考試和競賽有效,是機構對考試和競賽套路的研究已經出神入化,他們對各種題庫研究得透透的,非常擅長各種解題套路,學生們靠硬記和刷題,生呑活剝地記住“典型題型”。

補習和刷題省略了學習的核心步驟,即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代之以機械模仿和簡單重複勞動,沒有“邏輯思考”的空間,就不能培養出學習能力

正如Richard E. Mayer認為,記憶和重複是一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既不是一個不完整的學習過程,也不是真正的教育。

學習能力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學術智力,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商其實就是學習能力的測量。

科學家已經證明,一個人的智商并不是出生後就固定不變的,而是随着年齡和受教育程度而不斷提高的,一直到二十多歲才差不多穩定。而且個人的智力的50%-70%來自遺傳,剩下的30%-50%受學校和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

關于學校教育對智商的貢獻,康奈爾大學教授Stephen Ceci等人做過研究,上學六年可以讓孩子的智商平均提高7.5分。

整個中小學教育就是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讓孩子越來越聰明的過程。三年級是學習生涯中的第一個思維爬坡,僅僅記住老師所教的内容已經不夠了,需要通過對知識的簡單運用來學習新知識。進入初中二年級後,學科增多,難度都增加,需要更深層次的邏輯推理來理解更加複雜的概念。進入高中以後,學習和思維難度又上一個台階。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跟我說,他們的孩子小時候聰明伶俐,學東西特别快,學習成績優秀,但是,進入高中後成績越來越差,人也顯得越來越沒有靈氣了。

他們可能要去思考一下,是不是過度補習和刷題,妨礙了學術智力的發育呢。

02



那麼,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能做些什麼呢?

按照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的研究,童年是培養智商的最為關鍵的時期,為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和快樂的童年很重要。

童年是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兒童更具備好奇心,更善于學習。如果讓孩子生活在一個豐富、支持、多樣化的世界中,可以讓他們更長時間地保持開放的心态和靈活的大腦,讓智商獲得充分發展的空間。

專家們對父母的建議分為兩點:一是不要過早學習,二是最自然的方法最有效。

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Sean Mackey 認為,中産家庭希望孩子盡早學習和加入競争,其實反而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潛力,從而錯過了智商發育的最好時期。

專家們認為,為孩子提供自由學習和探索的空間比早教班或者閃卡認字更有用,自由玩耍可以促進大腦皮層更好的學習、記憶和生長,它還增強了空間、數學、解決問題和語言能力;搭節目等古老的遊戲效果要超過市面上聲稱讓孩子更聰明的各種程序軟件和玩具。

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Richard E. Nisbett 指出,父母給孩子讀書、陪他們一起猜謎做遊戲,帶他們去博物館,用具有挑戰性的詞彙跟孩子們進行生動的對話,這些都是培育智商的好方法。根據2013 年的一項研究分析,此類活動可以讓智商增加 6 分。

對于中學生的家長來說,還能做些什麼呢?

徹底轉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不再迷信補習班和刷題。

按部就班地按照學校的進度學習,除非孩子天賦異禀,否則不要超前學習,“早學培優”意味着超越正常的學習進度,超越孩子的思維成長規律,就會陷入死記硬背的坑裡。

課後的作業和練習很重要,是理解、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但是,必須保持在一個适當的量,否則思維就會偏向重複和記憶的慣性。

學術競賽是有利于深度思維訓練的,但是有前提,必須是孩子有興趣同時學習能力超越普通孩子,如果僅僅為了拿比賽成績,又會掉入死記硬背的泥坑。因為能力不夠或者沒有興趣的孩子,就無法深入理解、思考和分析所學的内容,為了拿個好分數,就會依賴應試套路和技巧。

要把閱讀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閱讀是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的開始,也是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訓練的基礎。

很多人都在研究芬蘭孩子學習時間那麼少,為什麼學習成績那麼好,一個公認的理由是芬蘭人對閱讀的熱愛,孩子一出生,父母會收到政府支付的禮品包,其中包括一本圖畫書。

我們現在提出了大語文的概念,那就意味着閱讀不僅僅是看文學作品,而是要涉及到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曆史、哲學等。

北美的學校大概四、五年級開始就要把閱讀從ficiton 過渡到non-fiction,fiction主要是小說,non-fiction是政治經濟科學類讀物,目的就是讓孩子開始關注和思考真實的世界,進一步訓練思維能力。

閱讀必須是自由的。讓孩子自由選擇閱讀的書籍,不要設置任務,不要測試孩子關于語法、詞語或者理解程度,更不要以獎懲制度來促進孩子的閱讀,否則會讓孩子失去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思維訓練的第一步,隻有喜歡,才會長時間地沉浸其中,才會竭盡全力地去理解和感悟。有很多家長喜歡買閱讀理解的書給孩子做,現在也有很多網站可以練習閱讀理解,對孩子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有幫助,但是,遠遠不如孩子自己完整地去讀一批本書或者一篇文章,那才是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的過程。

讨論和閱讀也同樣重要,讨論的目的就是讓孩子運用自己的知識來分析和判斷,最後形成自己的結論,這是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

很多專家建議,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正是父母和孩子讨論的好時機,可以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或者孩子讀過的書,進行平等和自由的讨論。

每個孩子的特點和喜好不同,父母可以自由創造各種形式來達到這個目的。我可以分享一個我的做法供大家參考。

我女兒小學的時候,有一種叫Aamerican Gril 的洋娃娃在北美特别流行,産品新款層出不窮,我女兒特别喜歡,但是我不可能都給她買。于是,我要求她如果看重中哪個娃娃,就寫一篇文章來說服我。

為了寫好文章來說服我,她訂閱了American Girl雜志,認真仔細地了解每個娃娃的特點,上網查了大量關于American Girl這家公司的資料,還有報紙雜志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評論,她每次會花好幾天時間來寫,常常寫上好幾頁。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思維訓練過程,首先,她必須閱讀大量的材料,從中她要挑選一些有利于她的信息,同時再加上她自己的一些想法,這就是一個理解分析和加工的過程,為了說服我,她還要精心構思如何寫我才會接受,這是一個總結和歸納的過程。

03



應當說,“雙減”政策使得家庭要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之前是把孩子交給補習班,現在是需要父母花更多的心思了。

真正的教育就是培養學習能力,在這個競争激烈的社會,真正拼的其實是學習能力。

我認識一對加拿大夫妻,男的沒上大學,學了廚師的技術,幾年後覺得當廚師沒意思,邊工作邊讀大學金融系,現在是投行的一個高管。女的大學英文畢業,因為酷愛音樂,畢業後去酒吧當DJ好多年,後來自學編程,自己創業搞了一個科技公司。

這簡直颠覆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在我們看來,考不上大學就淪為社會底層了,那還能進入精英階層呢,還有英文和科技專業相差得也太遠了吧。但是,我在加拿大認識的老外中,這種情況還不少。他們人生不是一條直線,可以有不同的嘗試。

不是這些人都是天賦異禀,而是因為他們有比較好的學習能力,人生可以随時重新學習一個新的專業,進入新的領域,嘗試不同的人生。

其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如此,有多少人最後都是做的專業對口的工作呢,很多是重新學習的過程。即使專業對口,學校學的那點知識遠遠不夠。學習能力強的人,工作上手快的人,在職場占有很大優勢。

我們現在的主要焦慮來自“普職分流”和“考不上好大學”的恐懼,我們将大學文憑看作是人生的庇護所,其實,真正幫我們立足于社會的是學習能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