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針法的進針點
進針點是指針尖刺入皮膚的位置。在左右兩側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個進針點,腕踝針法的進針點均根據其分區所在部位進行編号,以便按病證分區取點針刺。
1.腕部進針點及其主治(圖1)
腕部進針點共有6個,約在腕橫紋上二橫指(相當于内關、外關穴)處,環繞腕部分布排列。從腕部掌面尺側起到桡側,再從背面桡側起到尺側,依次順序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其中,上1、上2、上3在腕部掌面(屈側面),上4在掌面背面交界的桡骨緣上,上5、上6在腕部背面(伸側面)。
圖1 腕部進針點
上1:在小指側的尺骨緣和尺側屈腕肌腱之間。術者用拇指端摸到尺骨緣後,向掌心側輕推,該點即在骨緣與肌腱内側緣之間的最凹陷處。主治前額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經痛、面腫、前牙痛、流涎、咽痛、咳嗽、惡心嘔吐、眩暈、心悸怔忡、胸痹、盜汗、失眠、意病、皮膚瘙癢症等,為臨床最常用者。
上2:在腕掌側面的中央,掌長肌腱與桡側屈腕肌腱之間,相當于内關穴處。若病人此處皮下脂肪豐滿,肌腱不易看清時,可囑其握拳,即可使肌腱顯露。主治颞前痛、後牙痛、痄腮、颌下腫痛、胸悶胸痛、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乳痛、乳脹等。
上3:桡骨緣向内1cm,在桡骨緣與桡動脈之間。主治高血壓病、側胸痛、腋汗、肩痛等。比較少用。
以上各點,取穴時掌面朝上。
上4:拇指側的桡骨緣上。取穴時,手的掌面向内豎放,術者用兩手食指夾住桡骨兩側,進針點即在骨緣處。此處若有較粗的血管時,進針點位置要适當上移。主治頭頂痛、耳痛、耳聾、耳鳴、下颌關節功能紊亂症、肩周炎(肩前痛)、胸痛等。
上5:腕背面的中央,桡骨和尺骨之間,相當于外關穴。取穴時,掌心向下平放,術者用兩手食指夾住腕部兩側骨緣,取其中間的點。主治颞後痛、落枕、上肢麻木或感覺障礙、上肢癱瘓或運動障礙、肘關節痛、腕指關節痛、上肢或手指顫動、手部凍瘡、肩周炎(肩外側痛)等,為臨床常用者。
上6:小指側的尺骨緣後方約1cm處。此處因有尺骨小頭隆起,進針時該點也要适當上移。主治後頭痛、枕項痛、頸椎病、胸椎病等。
2.踝部進針點及主治(圖2)
踝部進針點共6個,約在足内外踝隆起最高處以上三橫指(相當于懸鐘、三陰交穴)處,環繞一圈,分布排列。從跟腱内側起向前轉至外側跟腱,依次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其中,下1、下2、下3在内側面,下4在胫前,下5、下6在外側面。
圖2 踝部進針點
下1:靠跟腱内緣。主治胃部脹痛、惡心嘔吐、臍周痛、急性腸炎、淋證、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陽痿、遺精、遺尿、陰癢、足跟痛等。
下2:在内側面中央,靠近胫骨後緣。術者用拇指由跟腱向前摸到胫骨後緣即是。主治肝區痛、少腹痛、過敏性腸炎等。
下3:胫骨前嵴向内側面一橫指處。主治膝關節内緣痛等。
下4:胫骨前嵴與腓骨前緣的中點。術者用兩手拇指摸清兩骨的骨緣,取其中間點。主治股四頭肌酸痛、膝關節痛、下肢麻木或感覺障礙、下肢癱瘓或運動障礙、下肢顫動、踝關節痛等。
下5:外側面中央,靠近腓骨後緣,在骨緣和鄰近腓骨長肌腱所形成的淺溝處。主治腎絞痛、腰痛、股外側皮神經炎、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痛、踝關節扭傷等。
下6:靠跟腱外緣。主治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骶髂關節痛、坐骨神經痛、尾骨痛、足前掌痛、肛門病證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