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物種紅色名錄,長江特有物種白鲟已經滅絕,盡管這個結果并沒有出乎大家的意料,但對于關心長江的民衆來說總是希望奇迹會發生,然而還是沒有!
對于長江白鲟,可能很多朋友會表示非常陌生,這種魚究竟是什麼來曆,與它一樣面臨滅絕的魚類又有哪些呢,我們又該如何保護?
2019年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刊發了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專家的研究論文:
長江白鲟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就已經滅絕。不過此事并沒有得到IUCN的公開确認,2020年1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此回應稱,目前官方還沒有發布和更新關于長江鲟滅絕的消息,“後續還需要進一步讨論”。
盡管大家都知道中國水産科學院的研究結論并非泛泛而談,他們也是希望白鲟能繼續在長江生存,多年未找到蹤迹才會有如此猜測,但大家還是對此抱有一絲希望,突然有一天會宣布白鲟再次在長江出現。
可惜奇迹并沒有發生,等了1年多,終于還是等來了IUCN最終确認滅絕的消息,對于努力保護張江生态的工作者們無疑是一個壞消息,而對于廣大關心長江的朋友來說也同樣心情不好受,長江白鲟,究竟是怎樣一種魚類,為何會在長江上滅絕呢?
長江白鲟也被稱為中華匙吻鲟,其長相非常有特色,其吻部長狀如鴨嘴,也被稱為鴨嘴鲟或者中國劍魚,在中國古代白鲟被稱之為鲔,最早可以追溯至《詩經》中的記載:
《詩經》中的《周頌·潛》中有“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鳣有鲔,鲦鲿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表示在春秋時期,白鲟就用于祭祀。
而比較詳細的描述則是在三國吳· 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
鲔魚,色青黑,頭小而尖,似鐵兜鍪,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過七八尺。大者為王鲔,小者為叔鲔。
三國時的一尺約合0.242m,7-8尺差不多就是2米左右,這表示白鲟體型還是比較大的,不過據現代記錄,白鲟最長可以長到3米左右,體重可達250千克~300千克,是全球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也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
另一個非正式的記載則是上世紀50年代由魚類學家秉志記錄到的,在南京附近江段捕撈到一尾體長達7.5米,體重908千克的超大白鲟個體,所以這“中國淡水魚之王”還真不是吹的。
四川民間漁民中流傳有“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的說法,其中的萬斤象指的就是白鲟,黃排則是胭脂魚,盡管聽上去比較誇張,但也說明了這種魚還是相當大的。
長江白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屬匙吻鲟科的亞種,這倆種類是白鲟科( Polyodontidae)下唯二活着的兩個物種。白鲟的識别度比較高,除了怪異的吻部以外,其身上的特征非常明顯:
白鲟的下腹部為白色,背部和頭部呈灰色,喙部和鳍等四肢呈粉紅色。它的身體兩側有一個明顯的白色脊,從身體中部延伸到尾鳍,背鳍和臀鳍位于身體後方相當遠的位置。
白鲟屬于軟骨魚,可以生活在海洋中,但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河口以及湖中度過,長江白鲟在長到25千克時達到性成熟,需要回到長江中上遊産卵,孵化後再回到長江河口生活,主要以以鲥魚、鯉科等中小魚類為食,有時候也會捕食蝦和螃蟹。
除了長江以外黃河也曾有白鲟的栖息地,不過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消失,而長江流域則要晚得多,比如據記錄,長江白鲟在1970年代的年捕獲量還達到了25噸,但此後該物種數量快速下降,到1983年時已經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保護動物。
誤捕的長江白鲟
從1981年至2003年的22年間,長江白鲟的誤捕量僅有210尾,這個數量遠不如70年代每年捕撈量的三分之一。據1999年的數據估計,整個長江中的白鲟可能已經不足400尾!然而真正的情況可能還要更壞!
長江白鲟在2000年後隻有兩次記錄:
一次是2002年在南京捕獲的一條 3.3 米、117千克雌性白鲟,另一次是2003年1月24日在四川宜賓被漁民劉龍華外捕獲,後來被貼上無線電信标釋放,但當時跟蹤無線電信标的船隻觸礁丢失了信号,2天後船隻修複後卻再也沒有尋獲。
四川誤捕的白鲟
荊州的中國水産科學院在2006年至2008年在長江流域進行的一次搜索中,也未能捕獲任何白鲟,不過其攜帶的水聲探測設備發現了多個疑似信号,但并未獲得确認,而在2017~2018年的長江流域調查中沒有發現任何記錄。
南京誤捕的白鲟
當時就有專家表示長江白鲟可能已經滅絕,文獻表示其滅絕時間可能在2005~2010年間,而其功能性滅絕(物種在自然狀态下失去了繁衍能力,進而導緻整個物種全部個體的最終消失)的時間則更是早在1993年。
過度捕撈與長江水利建設:難辭其咎
長江白鲟的滅絕與兩個原因有關,一個過度捕撈,因為白鲟的的個體巨大,體表無鱗,肉嫩還無肌間骨等特點,直接就成了老饕們最為關注的江鮮,因此白鲟數量減少與過度捕撈不無關系。
另一個則是葛洲壩以及三峽的建設,1970年開工到1980年完工的葛洲壩建成後,阻止了長江白鲟向上遊洄遊産卵,一般白鲟會洄遊到四川省江安縣江段和宜賓江段産卵,産卵地破壞後白鲟無法洄遊産卵,導緻數量急劇下降,而此後長江三峽的規模則比葛洲壩規模還大,當然即使隻有葛洲壩也是無法翻越的巨大障礙。
對于這類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的建設,未來可以考慮一下有利于生态保護的建設,比如設計魚梯,讓魚類洄遊時能通過魚梯回溯到上遊産卵,這個成本也不是特别高,但對于生态環境的回複卻非常有幫助。
長江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水道之一,它的存在不僅是大量魚類的栖息地,同樣也是中國内河運輸的大動脈,每天都有大量的船舶經過,螺旋槳,生活垃圾以及洩漏的燃油等,導緻長江的生态是非常脆弱的,已經有多種魚類遭遇滅絕危機。
比如水中的中華鲟、大熊貓-白鳍豚、長江江豚以及長江三鮮的長江刀魚等都面臨滅絕危機,因此保護長江生态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不過我國對于長江的保護早已開始,為了保護長江漁業資源,從2003年開始,長江流域實行每年3至4個月的禁漁期。
然而這并不足以支持漁業資源的快速恢複,2021年1月,農業農村部在官網發布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除了禁漁,我們還在積極地恢複種群,三峽集團中華鲟研究所自1984年首次實施中華鲟人工增殖放流以來,已連續實施65次中華鲟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鲟近530萬尾,放流子二代中華鲟258000餘尾。
希望長江上珍稀魚類不要再重蹈長江白鲟覆轍,希望再也不要聽到某種魚類絕滅的新聞!(完)
下一篇
做生意欠賬的風水之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