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接此書,總擔心與目前滿天飛的管理書籍雷同:噱頭很大,卻沒有與現場能夠密切結合的實際做法。在領導的再三督促下,終于拿起了這本書。書的扉頁上是這樣兩句話:
“在美國,這本書的影響力僅次于《聖經》。”
“美國公司員工、政府機關公務員、軍隊官兵裝備書。”
《聖經》的影響力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夠理解的,而能夠與此相提并論的我尚未耳聞。出于這種好奇,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開始了這本書的閱讀,然而剛一開始,便深深的吸引了我。細細地閱讀了一遍之後,才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有噱頭,而且有真材實料。激動之餘,将個人的一些體會與各位同仁共享并共勉。
導 讀
讀書就像是一種交流,和大師之間的溝通,同時也是尋找某些認同感,随着閱讀的不斷深入,人的思維方式也會随着書中的邏輯而去,最終形成一定的共鳴。在現如今競争激烈的時代,對于渴望成功的人來說,在遇到艱難挑戰束手無策而迷茫時,此書會在我們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解決問題方法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好書給人的受益總是無窮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後面稱《習慣》)書中講的道理通俗易懂,字裡行間都帶着闖勁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揚個人的命運受自己控制。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它們相輔相成, 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确立目标,進行個人修煉,并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赢、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最終走向“公衆領域的成功”,而不斷更新更是涵蓋了前六個習慣,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其中讓我啟發最大的是“”這一種習慣。
“積極主動”的态度,“”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赢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己”的溝通,“統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會使每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彼岸。
先聊聊對幾個理念的理解:
1、何為高效能?效能是産出與産能的平衡,高效能就是掌握一定的做事原則和方法,比别人更快更好的完成既定的任務。
2、成為高效能人士的必備條件:一是具有高尚的品德,如誠信、謙虛、忠誠、勤勉、勇氣、公正、樸素和一些稱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二是正确的人生價值觀。三是新的、更深層次的思想水平,即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定式。
品德是成功之本,原則如燈塔,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由内而外”的從自身做起,從内心做起,從而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最終成為高效能人士。
3、習慣的定義與意義:
習慣的定義:作者認為習慣是知識、技能和意願的交彙。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清楚應該怎麼做,更有這個意願去做,三者的交彙構成個人行事做人的習慣。
習慣的重要意義: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曾說過:“人的行為總是重複的。因此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習慣。”
俗語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于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我們的本性,左右我們的成敗。在這一連串影響命運的因果關系中,習慣是處在中心地位的,起着呈上啟下的作用。能否養成好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你能否擁有好的命運。
書中強調的習慣有7個,它們符合成長規律,需要我們依次經曆“成熟模式”——即依賴、獨立、互賴三個階段。從依賴到獨立期,需要養成“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三個好習慣。這是個人領域的成功,也是獨立的保證;從獨立再到互賴,需要養成“雙赢思維、統效綜合、知彼解己”三個好習慣,最後還要把這些習慣不斷更新,從而形成一個高效能人士完整的七個習慣的系統。
解讀一:積極主動 個人遠景的原則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
采取主動不等于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的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其涵義不僅是采取主動,還必須為自己負責。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而非外在,理智可以戰勝感情;人有能力也有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積極主動是人類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個人在有意無意間消極被動。消極被動的人易被環境所左右,在秋高氣爽的時節裡,興高采烈;在陰霾晦暗的,就無精打采。積極主動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氣的不會發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則、價值觀才是關鍵。這正應了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主觀入世儒家思想。
如果認定工作品質第一,即使天氣再壞,依然不改敬業。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曾說:“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以印度民族主義者和精神領袖聖雄甘地的話來說就是:“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因此,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慘的遭遇,而是“默許”那些遭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我們經常說:我就是這樣,辦不到,我根本沒,我不得不如此……我們總是在找借口,抱怨或譴責,那麼試想:如果你不向前走,誰又會推你走呢?客觀條件受制于人,并不足懼,重要的是: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并且可以對現實環境進行主動積極回應;人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機會,做一個真正“操之在我”的人。
當每個人遇到困難時,本能的反應是逃避。可是因為有責任,我們學會了承擔、面對。為了目标、為了理想,我們必須學會自我控制,自願的為自己的目标、理想而争取,這應該就是積極主動習慣的前提條件:積極主動地接受事情,不畏懼挑戰。所以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應該是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的逃避,當然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選擇是具有決定性的,隻有接受了之後,才會繼而想出解決的辦法。同時不要忘了遵循原則,沿着上一棒傳遞的方向:學會自我領導、清晰個人使命。
所以,高效能的人士為自己的行為及一生所做的選擇負責;他們緻力于實現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地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通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身的關切範圍和影響範圍,同時積極的心态能讓你擁有選擇的自由。
解讀二:以終為始 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為始就是“以結果為目标”,解決思維的根源:人的最終願景或者說某件事情的最終結果。确立目标後全力以赴,忠誠于自己的人生,确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标保持一緻,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在正确的時間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細,最終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
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很難做到以終為始,而且潛意識裡都認為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經常會産生這樣的想法:難道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難道我不知道哪些事情對自己重要的嗎?等等……很難做到或很難弄清楚這些問題,也屬正常現象,因為人天生有種特性:欲!欲多了就會貪婪,就會朝三暮四,看着那山還比這山高,貪婪讓人迷茫,長期的迷茫導緻迷失,很多人就是在混沌的迷失中将别人的價值觀作用于自己身上,所以很多人都過于注重别人的,他們為父母而活,為而活,為名利而活,這種活法是被動的,甚至是可悲的。
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審視過自己的人生信條,加強與自己的溝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系以及目标。隻有确立了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諸實現,才有可能獲得内心最大的滿足。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裡構想,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付諸實現。書中提到了創造的順序:一是規劃預期的結果,二是實現預期的結果;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拟出願景和目标,并據此塑造未來,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是願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它的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共有的使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公司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将項目前期策劃擺在項目開工前的首要工作。首先結合項目特點,制定項目管理總目标,然後根據招投标文件、施工圖紙、業主相關文件要求、前期施工調查報告等,細化項目的經濟責任管理目标、安全、質量、工期管理目标、人才培養目标等,目标明确後,下發或簽訂項目管理責任書。項目經理帶領團隊圍繞管理目标,組織實施開展相關工作計劃,過程中始終圍繞目标開展工作,采用PDCA管理原則,為實現目标全力以赴且不斷努力,達到項目管理的最終目标,為企業創造效益。從目前來看,凡是項目前期做了項目管理策劃的比沒有做項目前期策劃的項目,項目在過程管理中要規範的多,經營效果也好的多;項目前期策劃做的好、做的細的項目,經營結果自然就更好;可見,項目前期策劃對項目管理的指導和幫助作用至關重要。
工程項目管理中,項目前期策劃也是以終為始的踐行,目的是讓管理者學會系統思考,把項目管理簡單的某件事情,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的系統思考,從而形成系統的管理思路,最終實現項目經營管理的成功。
解讀三: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則
要事第一,也是實質的創造,是夢想的組織與實踐,即目标、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什麼是要事:是目标事情,是符合宣言中“以原則為重心”的事情,這樣的事才應該被稱為要事。有效管理就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明确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沖動所左右。
書中把身邊的事情分為“緊迫且重要、緊迫但不重要、不緊迫但重要、不緊迫也不重要”。其實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重視的都是第一種,即緊迫且重要的事。然而非也!“要事”其實是“以終為始”的延續,都是戰略性的,有着長遠的影響和意義。所以當我們面對衆多繁雜的事情時,我們不能被他們所羁絆,首先要依據宣言中“以原則為重心”為出發點,認真分析事情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然後再做出合理的安排,由重要的事情順序一件件的解決,即使有些事情未完成,也能保證工作的質量,保證結果的最大化。這也就是高效能人士會用少量時間處理的緊急、危機事件,他們将工作焦點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來保持效益與效率的平衡。
我們五公司近兩年來的發展有了很大改變和進步,得到上級領導的認可,赢得了同級子分公司的贊許,身為公司一名員工深感自豪!靜心觀察與思考,公司目前的管理模式也是“要事第一”的一種踐行。從2014年公司新領導班子上任開始,為滿足企業發展,解決項目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項目策劃、項目經濟責任書、收尾項目、資産清查等項目管理工作,依據法規,結合公司管理需求,制訂了相關管理辦法,其中明确了目标,規定了紅線,注重解決“以企業長遠發展為中心原則”的要事。管理人員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目标明确,工作主次有序,從而使項目管理水平提高,項目管理受控,推進了企業有序發展。
在今年10月份,我有幸參加了公司管理制度梳理與更新的會議,再一次領悟到“要事第一”理念的重要性。根據公司現狀,在手生産任務上百億,從公司管理角度來說,需要處理和解決“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太多,如現場施工進度問題、安全質量問題等等,制度梳理、更新與其相比,一點也不着急。而公司領導在此時将制度梳理更新當做重要工作來抓,這應該就是“要事第一”踐行的典範。
公司規章制度是企業綱領性文件,是企業内部法律,是企業合法有序運營、管理規範有序、長遠發展的管理工具和保障。五公司原有的管理制度文件多而雜,相互重複,甚至有些關鍵問題還相互矛盾,加之随着社會進步,環境變化,有些制度已經不符合管理需求,所以公司在此時梳理更新管理制度之事尤為重要,相對而言不是很緊急,可劃分到“不緊迫但重要”的事情,所以領導的高度重視正體現了“要事第一”的原則。相信随着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我公司的發展會更快、更好!
在公司領導層面還在全力以赴、注重解決一件重要而不緊迫的事情——人才的引進和青年技術幹部教育培養。人才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幹部的教育培養應引起我們各基層項目領導的高度重視,基層項目是企業的管理基礎,效益的源頭,更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人才培養重要而不緊迫,它是一個長效堅持的工作,隻有青年技術幹部成長起來,我們的項目管理才會有序,管理水平才會提升,企業的長遠發展才能有強有力的保障!
對于個人成長而言,讀書學習是“不緊迫但重要”的事情。很多時候以忙為借口,讀書計劃一再擱置或耽擱,然而這些“不緊迫但重要”的事兒卻是以後發展的基石。缺少了這些基石,職場就沒有積累,業務素質得不到提升,就像是不停歇的陀螺,圍着一個原點轉。
解讀四:雙赢思維 人際領導的原則
雙赢思維是一種基于互敬,尋求互惠互利的思考框架與意願,目的是獲得更豐盛的機會、财富及資源,而不是基于資源不足的敵對式。雙赢既非損人利己,亦非損己利人。我們的工作及家庭成員要從相互依存的角度來思考,從而尋求解決(我們,而非我) 。雙赢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并協助個人找到互惠互利的解決辦法,是一種資源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等資源。雙赢思維是對目标,對自己,對社會了解的更深的表現。雙赢還要需要勇氣和體諒,在勇氣與體諒之間實現平衡,以需求共同利益。所以不要怕與人共名聲,共财勢,從而肯嘗試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寬廣的選擇空間。
目前,我們企業在管理過程中也高度重視雙赢思維。那麼在我們企業如何做到雙赢?特别是與分包(此分包指的是勞務分包、班組分包、專業分包等合法分包模式)之間的雙赢。現在經常出現分包在施工期間因為利益問題找總包單位扯皮、打官司,分包單位在施工中途退場,甚至以質量或其它問題要挾總包單位,最後不是總包單位經濟受損,就是弄得兩敗俱傷。從我們公司近幾年發生的案例來看,“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如何解決或做好總包與分包之間的雙赢這個問題,在某些程度影響到企業的長遠發展。通過本章節的學習,我的思考如下:
一是擺正位置。我們企業基礎施工作業隊伍力量薄弱。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施工隊伍都是從市場中選擇,企業主要做的是承包管理和關鍵工序施做工作。也就是說,工程承包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與他人進行必要的合作,而合作賴以實施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雙赢。所以擺正位置,處理好總包與分包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相互尊重,是實現雙赢的關鍵。
二是從源頭抓起,選擇資質齊全、信譽良好分包單位,杜絕資質租借或挂靠,建立長效合作關系。
三是合同談判條件公正、公平,合同責任邊界劃分明确。不公正、不公平的合同條款等于浪費紙張。單價測算分析切合實際,合理分配利益,雙方風險與利潤共存,經濟關系明晰。與合作者合理分配利益,把他人的優勢和資源變成自己發展的基礎,要想在合作中謀求更大發展就必須意識到這一點。
四是注重服務,杜絕以包代管,加強過程的指導,加強施工過程中安全質量監督和管控,按規矩施工,按合同辦事。
五是及時解決管理過程中的新突發問題和矛盾,及時溝通,站在雙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避免問題累積和矛盾激化。
結合以上幾點,我認為:合理地管理和協作,才能實現工程的預期目标,達到總包與分包的共赢。工程項目各有特點,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該如何做好總包與分包之間的雙赢這個問題,還需進一步的探索與思考。
解讀五:知彼解己 移情溝通的原則
中國有句古話“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想要真正理解彼此,那麼就需要用心的去溝通,溝通需舍棄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聽别人,才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在溝通時要培養和學會換位思考,這裡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移情。所謂移情,就是試着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一件事兒,這樣能更理解對方的初衷和立場,溝通起來才能事半功倍。這就要求你是真心實意的,不需要什麼談話技巧、秘籍,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對方說的話。
良好的溝通是建立在誠信雙赢思維的基礎上,以此人才會耐心的去傾聽,才會有合作産生,如果沒有雙赢思維的,就談不上了解對方和解放自己。知彼解己——尋求去了解對方,再争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禦外界幹擾和博采衆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就上了一個台階。
在家庭、團隊等群體生活工作中,知彼解己的思維需要無處不在。加強溝通,換位思考,會使家庭生活其樂融融,幸福滿滿;會使團隊凝聚力提升,戰鬥力加強。 作為基層項目經理部這個團隊來講,項目團隊的成員乃至公司各項目,人員之間不熟悉,特别是項目部的團隊持續時間不長,随着工程進度而變,流動性極大,有效溝通了解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溝通可以實現成員間的交流,消除各種人際沖突,使成員在加快彼此之間的熟悉并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事實問題看法上達到一緻,從而達到信息暢通無阻,激勵士氣,增強團隊之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提高團隊工作效率,降低經營成本。
有效溝通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實現團隊的有效溝通呢?我的考慮如下:找一個大家關心的主題,在溝通過程中注意細節,換位思考,以談事實和道理進行溝通。做出溝通的結論,并随即将這些結論應用到工作中去。惟有這樣,團隊之間的溝通才可能真正做到有效。當然,由于團隊的領導人個人風格均不同,成員不同,場景更不同,這就使得團隊之間的溝通存在多種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溝通是意義的傳遞與理解。完美的溝通是經過傳播後,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與發送者發出的信息完全一緻。知彼解己,如何更好踐行應用,還需進一步摸索探讨。
解讀六:統合綜效 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合綜效”其精髓在于求存同異,取長補短。要具有全局意識,要學會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也就是1+1>2。他闡述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說大家齊心協力,比自己各自奮鬥能夠取得更多的成果,号召大家要有合作精神,要有團隊精神。
“統合綜效”是對付阻礙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則消極、不合邏輯、情緒化和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的後果就等于向彈簧施加作用力,結果還是要反彈。如果将雙赢思維、換位溝通與統合綜效原則整合,不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為助力。“統合綜效”就是創造性合作的原則。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态尊重差異時,才能衆志成城。
正如我們公司的員工一樣,每個人都随時可能被調整到新項目。項目員工就會在各種各樣的項目團隊中工作生活學習,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團結人、尊重人、理解人。這既是一種品德、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責任。與項目領導、與同事、與下屬,大家在一起共事,既是事業的需要,也是難得的緣分。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個人的閱曆、知識、能力、水平、性格各不相同,相處久了,難免有些磕磕碰碰,但隻要是不違反原則,就應從維護項目團隊利益出發,求同存異,坦誠相見,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尊重中增進團結。作為項目團隊中的個人也才能用團隊的智慧和力量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這樣才能既為項目部的管理推進增磚加瓦,也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鋪好道路。
在項目管理中,做到統合綜效,團隊合作,我的想法是:從責、權、利統一到團隊合作。
一是設置職責分明的組織框架。就如我們現在推行精細化管理的責任矩陣一樣,設置要體現目标管理、充分授權的思想。通過目标的跟蹤管理,層層落實責任。我們目前在項目管理中由于責任劃分不清晰,部門間難以配合,互相配合的部門之間,往往互相推卸責任。作為管理者,由于分不清責權利,隻好采用“一刀切,各打五十大闆”。由于責任不清,授權不當,導緻“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種管理模式,導緻“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先進的人積極性受挫折”。所以要發揮團隊合力,必須在職責分明的組織框架下功夫。
從流程的角度(而不是從職能分工的角度)構建項目管理框架。流程的本質對項目管理而言也就是業務流程管理,目前推行的精細化管理,對項目策劃、物資采購、經濟活動分析等等業務都制訂了工作流程。每個流程的輸出都是各業務要求的最終結果和目标,流程中涉及到的相關部門或責任人對目标負責,流程管理倡導的就是目标管理。所以在流程中,特别強調不同分工的責任部門,為了實現流程的目标,要通力合作。精細化管理流程在我們項目上目前推行還不是很好,我認為一是思想上不夠重視,沒有認真推行,二是沒有結合項目實際梳理和細化業務管理流程,三是業務人員學習不夠,對業務流程的規定不熟,沒有領悟到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二是考核和激勵。實際項目管理中,由于某些原因,往往是承擔責任的部門得不到應有的權利,在分配上也得不到傾斜,而一些其它部門旱澇保收,這樣的機制、分配體系,無法激勵員工績效水平的發揮。
考核和分配是管理中的一大難題,做得好鼓舞士氣,反之影響團隊凝聚力。考核和激勵的方法是對組織管理水平的一個很大挑戰,作為管理部門,要有能力和責任把責權利劃分清晰,同時要能夠識别不同部門、不同個人的實際工作表現,把利益的分配、承擔的責任、完成的工作這三者一一對應起來。努力做到責權利公平統一,團隊合作水平才會不斷提升。
三是加強培訓學習,創建學習型組織。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能力、知識管理等成為競争的關鍵因素,比你的競争者學得快的能力也許是唯一能保持的企業競争優勢。學習型組織,就是要把員工的學習、工作與知識需要進行有效的整合,使團隊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強調“學習+激勵”,不但使人勤奮工作,而且尤為注意使人“更聰明地工作”。
總之,責、權、利應該是和諧統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将責權利統一落實到項目團隊的業務部門和員工上,從文化層面造就人人愛學習、主動承擔責任、相互配合的團隊氛圍,那麼整個團隊将會是無往而不勝。
解讀七:不斷更新 再次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不管更新可以理解為就是不斷的學習,不斷地進步,學習和進步呈螺旋式上升。學了一點、進步一點,再學習一點、進步一點。所謂“人生就是不停地學習”。對組織而言,第七習慣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态,并邁向新的成長之徑。對個人而言就是要懂得去學習和自我,不斷全面審視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适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擁有創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
結 束 語
通過對《習慣》的學習,使自己感受很深,受益很多。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自己最大的收獲是深刻地認識到:必須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不斷加強學習,改變自己内心深處的價值觀。七個習慣,七項原則,一生修煉。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習前人和他人的經驗,找到屬于自己的方法為自己所用。閱讀的本質不是我們“看過了”,而是努力的把從書中學來的東西進行嘗試,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努力培養并踐行這七個習慣,循序漸進地獲得不斷的進步,逐漸使自己成長為一位真正高效能管理者。(作者 黃波)注:圖片轉自網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