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雲
【原文】黃帝畫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注釋】黃帝畫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難以管理,黃帝就畫野分州,有百裡之國萬餘。據道教典範《洞天記》雲:“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嶽”。
都邑:古代行政區劃的名稱,各代劃分标準不同,後以都邑指代城市。
夏禹治水:相傳在堯時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擾,堯命鲧治水,九年無功。後來舜代天子之責,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不顧勞累,身先士卒,傳說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他采用疏導的策略,鑿山導河,開挖溝梁,引導洪水流向大海,不僅消除了洪水之災,還為農業生産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譯文】自從黃帝劃分了中國的疆域,什麼叫王都,什麼叫城邑,才有了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高的叫山,大的叫川,才奠定下來。
【原文】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
【注釋】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
【譯文】天地間的山川河脈從來不曾更改,然而古往今來各個地方的名号卻各有不同。
【原文】北京原屬幽燕,金台乃其異号;南京原為建業,金陵又是别名。
【注釋】金台:又稱燕台、黃金台。相傳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賢納士,築建土台,上置黃金千兩,禮聘天下名士。北京在曆史上前後共擁有六十多個正名和别稱,其曆史名稱有二十七個薊、燕、廣陽、廣有、伐戎、幽州、涿郡、範陽、幽都、薊北、南京、燕京、永安、析津、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大都、汗八裡、北平、北京、順天府、行在、京師、京兆。此外,還有三十多個别稱,如薊門、薊宛、燕都、燕城、春明、日下、京華、京邑、都城、北都、帝城、帝京、天京、天都、金台等。“幽燕”可以說是作為北京曆史地名的一個統稱。
南京:南京名稱始于明代。曆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甯、集慶、應天、天京等。
【譯文】北京古時稱幽州或稱燕國,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業别名又叫金陵。
【原文】浙江系武林之區,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之郡,又号吳臯。
【注釋】武林:舊時杭州的别稱,以武林山得名。杭州西邊有武林山(靈隐山),因此古代又稱武林。
越國:古國名。亦作代稱浙江或浙東地區,也專指紹興一帶。
豫章:古代郡名,漢初設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帶,後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廬。”
吳臯:這裡指吳國的邊界。臯,岸,水邊的高地。江西在春秋戰國時曾是吳越兩國的交界地區,所以用吳臯來指代江西。是江西豐城舊稱。亦作江西舊稱。
【譯文】浙江從前稱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國;豫章、吳臯都是舊時江西的稱呼。
【原文】福建省屬閩中,湖廣地名三楚。
【注釋】閩中:古代的郡名,轄區相當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閩:古種族名,生活于今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帶。後因稱福建為閩。《周禮》“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閩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閩人,因分為七族,故稱。
湖廣:元朝時曾置湖廣行省,轄區相當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作為地名,主要指湖北、湖南二地。
三楚:湖南、湖北舊屬楚地,戰國楚地疆域廣闊,秦漢時分為西楚、東楚、南楚,合稱三楚。《史記》以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
【譯文】福建一省古時統稱七閩,湖廣地方舊名叫做三楚。
【原文】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
【注釋】粵:地名。廣東、廣西古為百粵之地,故合稱兩粵。後作廣東省的别稱。
【譯文】東魯、西魯就是山東、山西的舊名;東粵、西粵即為廣東、廣西。
【原文】河南在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陝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
【注釋】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國,黃河中下遊河南的古稱,意為國之中,華夏之中,古稱中州。
長安:西安的古稱,意為“長治久安”,從西周到唐代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及政權建都于長安。
【譯文】河南位于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稱為中州;長安為陝西首府,古代是秦國的轄地。
【原文】四川為西蜀,雲南為古滇。
【注釋】西蜀:四川省的簡稱。古國名。四川曾有古蜀國,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因此簡稱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稱西蜀。
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雲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滇:雲南曾有古滇國,所以簡稱滇。
【譯文】四川是西蜀領地,雲南為古滇國屬地。
【原文】貴州省近蠻方,自古名為黔地。
【注釋】蠻:中國古代對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
黔地:秦時曾在貴州一帶置黔中郡,因此貴州又稱黔地。
另一聯略異:貴州僻處蠻方,荒服舊為黔地。荒服:古“五服”之一。稱離京師二千到二千五百裡的邊遠地方。亦泛指邊遠地區。《書經》:“五百裡荒服”。何為五服:古代王畿外圍,以五百裡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譯文】貴州地處南蠻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時黔中之地。
【原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此為天下之五嶽;饒州鄱陽,嶽州青草,潤州丹陽,鄂州洞庭,蘇州太湖,此為天下之五湖。
【注釋】泰山:五嶽之首,古名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
華山:五嶽之一,位于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裡,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内,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
衡山:又名南嶽,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海拔1300.2米。由于氣候條件較其它四嶽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
恒山:人稱北嶽,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嵩山: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
五湖: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古代的說法有多種,這裡是指的鄱陽湖、青草湖,洞庭湖,丹陽湖和太湖。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
青草湖:亦名巴丘湖,在今湖南省嶽陽市西南,和洞庭湖相連。因南岸有青草山而得名;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位于湖南嶽陽(古稱巴陵),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古代曾号稱“八百裡洞庭”。
丹陽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作為“天下之五湖”而聞名,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事實。據《丹陽古今》記載,唐武德8年,唐王朝統一全國,廢曲阿縣屬潤州。《幼學瓊林》講到丹陽湖在“潤州之丹陽”,緣于此。宋王朝建立後,政和三年升潤州為鎮江府,丹陽屬鎮江府管轄。而書中講到當年的丹陽湖,“在江南鎮江府,又曰練塘”,由于丹陽湖的後段名稱被練湖之名所替代,丹陽湖的名稱也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據《練湖志》記載,公元222年三國時的吳國,周瑜和其祖母常年居住曲阿城。周瑜的部分水軍,曾在丹陽湖中訓練,并建立水營,由此調水軍至長沙,襲擊董卓水軍,旗開得勝。正因為周瑜在湖内訓練過水軍,晉朝也曾在湖内練兵,後故名為練塘湖,又名開家湖。宋文帝曾稱丹陽湖為勝景湖,宋武帝時稱曲阿湖,明朝以後正式定名為練湖,一直沿革至今。
太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今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全部水域在江蘇省境内,湖水南部與浙江省相連。它是中國華東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二大淡水湖。
【譯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這是中國著名的五大高山。饒州的鄱陽湖、嶽州(湘陰)的青草湖、潤州的丹陽湖、鄂州(巴陵)的洞庭湖、蘇州的太湖,這是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原文】金城湯池,謂城池之鞏固;砺山帶河,實封建之誓盟。
【注釋】金城湯池:城牆像是用金屬築就的,護城河裡的水像是開水。比喻堅固無比、防守嚴密的城市或工事。
砺山帶河: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漢高祖分封功臣時曾盟誓說:“黃河如帶,泰山如砺,國以永甯,爰及苗裔。”後因以“砺帶河山”比喻封爵與國共存,傳之無窮。砺:磨刀石;帶:衣帶。
【譯文】金城湯池形容城牆和護城河堅固、牢不可破,如金鑄成的城,如湯沸熱的池。黃河像衣帶萬古流長,泰山像砺石與天共存,是帝王分封功臣時的誓盟之辭,祝他永久存在,并誓立永久和好的盟書。
【原文】帝都曰京師,故鄉曰梓裡。
【注釋】京師:春秋公羊傳曰“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
梓裡:古人在房前屋後種植桑樹或梓樹,後來就用桑梓或梓裡代指家鄉。
【譯文】皇帝居住的都城稱為京師,人們稱自己的故鄉為梓裡。
【原文】蓬萊弱水,唯飛仙可渡;方壺員峤,乃仙子所居。
【注釋】蓬萊、方壺、員峤:傳說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
弱水:古代神話傳說中稱險惡難渡的河海。《海内十洲記》:“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裡,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蘇轼《金山妙高台》詩:“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裡”出自山海經記載的“昆侖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古時許多淺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隻能用皮筏渡過,古人認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載舟,因此把這樣的河流稱之為弱水。
方壺、員峤:東海仙山。傳說東海有五山:岱嶼、員峤、方壺、瀛洲、蓬萊。凡人可望而不可即。
另有一聯略異:蓬萊、弱水,非飛仙不可渡;十洲、三島,惟眞修乃可居。十洲:道教稱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處名山勝境。亦泛指仙境。《海内十洲記》:“漢武帝既聞王母說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迹所稀絶處。”
三島: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譯文】蓬萊和弱水路途遙遠艱險,隻有神仙才能飛渡到那裡,方壺和員峤,乃是仙人居住的山名。
【原文】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注釋】滄海桑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後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河清海晏:黃河水清,滄海波平。舊時用來形容國内安定,天下太平。
【譯文】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遷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原文】水神曰馮夷,又曰陽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祿。
【注釋】馮夷:黃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傳說是軒轅之子,生前為水官,死後為水神。又天帝署其為河伯,故稱陽侯。
陽侯:古代傳說中的波濤之神。殷纣王末年,周武王會諸侯八百渡陵陽伐纣,陵陽國的陽侯率軍迎戰,兵敗後溺水身亡,後人為懷念陽侯,奉其為“水神”。《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則舟覆矣”。鮑彪注“說陽侯多矣。今按《四八目》,伏羲六佐,一曰'陽侯’,為江海。蓋因此為波神欤”?
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後人尊為火神。
回祿:傳說中的火神。《左傳》“郊人助祝史除于國北,禳火于玄冥,回祿”。杜預注“回祿,火神”。後用做火災的代稱。
【譯文】掌管河水的神稱為馮夷又叫做陽侯。管理火的神稱為祝融又叫回祿。
【原文】海神曰海若,海眼曰尾闾。
【注釋】海若:傳說中的海神。《楚辭》“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
海眼:泉眼,泉水的流出口。古人認為井泉的水,潛流地中,通江海,故稱。《十洲記》記載,海中叫尾闾的地方,有一塊石頭方圓四萬裡,海水全部從下面流走。杜甫《太平寺泉眼》詩“石澗見海眼,天畔萦水府”。
尾闾:古代傳說中洩海水之處。《莊子》“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闾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成玄英疏“尾闾者,洩海水之所也”。
【譯文】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洩水的洞孔,又稱為尾闾。
【原文】望人包容,曰海涵;謝人思澤,曰河潤。
【注釋】包容:寬容;容納。
海涵:像海水容納江河那樣無所不包。多用為請人原諒之辭。謂大度寬容。
恩澤:帝王或朝廷給予臣民的恩惠。言其如雨露之澤及萬物,故雲。
河潤:謂恩澤及人,像河水滋潤土地那樣幫助别人。
【譯文】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含,說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謝他的恩澤,就說像受到河水一樣的滋潤。
【原文】無系累者,江湖散人;負豪氣者,湖海之士。
【注釋】系累:拘囚;囚禁;束縛。
江湖散人:唐代文學家陸龜蒙舉進士不中,居松江甫裡,經營茶園,常乘小船,載着書、茶竈、筆、床、釣具,往來太湖煙波之上,自稱江湖散人,曾作詩《江湖散人歌》。
湖海之士:漢代陳登,狂傲有豪氣,
湖海之士:漢末人陳登,字符龍,狂傲有豪氣。一次,友人許汜去看望他,他并不以客禮相待,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讓許汜睡下床。被許汜稱為“湖海之士”。後來許汜跟劉備談起這件事時,說陳登“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劉備則批評許汜胸無大志,隻問些求田問舍之類的小事,難怪被陳登冷落,并說:“要是我,就要高卧百尺高樓之上,讓你睡到地下,豈止是上下床之分呢!” 士,此為對男子的美稱。
【譯文】沒有責任牽絆的人叫做江湖散人;自負豪氣的人叫做湖海之士。
【原文】問舍求田,原無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
【注釋】問舍求田:問安居之宅,求腴美之田。多形容隻求個人小利,沒有遠大志向。原為劉備責備許汜之語。許汜為國士,處紛亂之世,而無效主之志,隻知道買田置屋,為個人利益打算,沒有遠大志向。後以求田問舍形容專營私利而胸無大志之士。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開,形容力量或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辛學《〈寇忠愍詩集〉後序》:“萊公兩朝大臣,勳業之盛,掀天揭地”。
【譯文】
一個人隻會尋問屋舍講求田畝,那就表示胸無大志;能夠掀天揭地做大事業的人,才能稱為有才能的奇人。
【原文】憑空起事,謂之平地風波;獨立不移,謂之中流砥柱。
【注釋】平地風波:比喻突然發生的糾紛或事故。
中流砥柱:用以形容人獨立不移,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黃河三門峽中的一座石山,立在黃河激流之中。以此比喻堅定不移,挽救危局的人。
【譯文】争端憑空而起,而産生了意外糾紛,好像平地生了風波。有自己的主張能擔當大任,遇事毫不動搖者,可稱為中流砥柱。
【原文】黑子彈丸,漫言渺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區。
【注釋】彈丸黑子:彈丸,彈弓用的泥丸。黑子,黑痣。亦作“彈丸黑志”。喻極小。
【譯文】黑子和彈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體上重要的部位。
【原文】獨立難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廈;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關。
【注釋】丸泥:漢王元說隗嚣以兵守函谷關東拒劉秀:“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見《後漢書》。後用為守險拒敵的典實。
函關:即函谷關,位于今河南省靈寶市北十五公裡處,是中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
【譯文】勢單力孤難以完成大事業,就好像隻用一根大木,怎麼撐得住即将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漢誇耀自己的膽識本領,說一丸泥團可以封得住函谷關。
【原文】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篑。
【注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載:東漢劉秀即位後,派馮異率軍攻打赤眉軍,開始階段,因鄧禹、鄧弘不接受馮異的意見,連吃敗仗,後來馮異改變策略,終于在崤底大破赤眉軍。事後,光武帝劉秀寫信慰勞馮異,中有“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黾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話。東隅:亦作“東嵎”。指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日出東隅,故以“東隅”指早晨,引申指始,初。桑榆:太陽落山後餘光照在樹上,因此用桑樹和榆樹表示日落的地方。喻事之後階段。
為山九仞,功虧一篑:堆九仞高的山,隻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隻差最後一點沒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九仞是個虛數,言其高。篑,盛土的筐。
【譯文】做事先失敗,後來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隻差最後一點點的功夫,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稱為“為山九仞,功虧一篑”。
【原文】以蠡測海,喻人之見小;精衛銜石,比人之徒勞。
【注釋】以蠡測海:用貝殼做的瓢來量海水。比喻見識淺薄,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貝殼做的瓢。《漢書》:“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間聲哉”。
精衛銜石:精衛,古代傳說中的神鳥。《山海經》載:相傳遠古時候,炎帝的女兒在東海遊玩時淹死在海裡,她的靈魂化作一隻精衛鳥,到西山去銜木石,決心填平東海。後以“精衛填海”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譯文】拿瓠瓢來測量海水,譬喻人的見識太淺;精衛的銜石塡海,是指做事從勞無功。
【原文】跋涉謂行路艱難,康莊謂道途平坦。
【注釋】跋涉:登山涉水。謂旅途艱苦。登山為跋,過河為涉。毛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康莊:四通八達的大道。《爾雅》雲:“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
【譯文】跋涉是說行路非常艱難,康莊大道是說道路極為平坦寬廣。
【原文】硗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
【注釋】硗地:貧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硗音悄,堅硬的石頭。
美田:肥沃的田地。《漢書》:“至海五百馀裡,水道浚利,又乾三郡水地,得美田且二十馀萬頃”。
不毛:不生植物。指荒瘠。
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肉。比喻田地肥沃。腴音愚。
另一聯略異:瘠土曰不毛之地,沃壤曰膏腴之田。瘠土:不肥沃的土地。沃壤:肥美的土地。
【譯文】土壤貧瘠,地面長不出五榖草木的,稱為不毛之地。肥沃豐饒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
【原文】得物無所用,曰如獲石田;為學已有成,曰誕登道岸。
【注釋】石田:多石而不可耕之地。亦喻無用之物。也指貧瘠的田地。道岸:佛教語。菩提岸;徹悟的境界。岸:指學業、真理的彼岸。
【譯文】得到某物卻一無所用,就如同獲得長不出農作物的石頭地,做學問而有了成就,則可用誕登道岸來形容。
【原文】淄渑之滋味可辨,泾渭之清濁當分。
【注釋】淄渑:淄渑,音滋繩。淄水和渑水的并稱。都流經山東。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則難以辨别。傳說齊國易牙善烹調,能夠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滋味。
泾渭:指泾河和渭河,都流經陝西。傳說古時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濁,兩河在交彙處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譯文】淄水和渑水都位于山東境内,淄水甘甜,渑水苦味,淄水和渑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來;泾水和渭水有清有濁,當二水合流後,依然清濁分明。
【原文】泌水樂饑,隐居不仕;東山高卧,清節可風。
【注釋】泌水:湧出的泉水。《詩經》:“衡門之下,可以栖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後以衡門泌水指隐居之地。
東山高卧:東晉謝安,字安石,少時隐逸東山,朝廷屢加征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稱其高卧東山。謝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挾妓以從。簡文帝知道這事後,說道:“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後來他果然東山再起,引領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
另一聯略異:泌水樂饑,隐居不仕;東山高卧,謝職求安。
【譯文】拿涓流的泉水來充饑,也覺得很快樂,是贊美人安貧樂道,隐居在家不肯出來做官;情願在清靜的東山高枕無憂,是說辭去官職以求輕松悠閑,由此可見他清高的節操可以風世。
【原文】聖人出而黃河清,太守廉而越石見。
【注釋】黃河清:傳說黃河五百年變清一次,也有說一千年才會變清一次,是因為有聖人出現。《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越石見:傳說福州城東有越王石,平常隐沒在雲霧裡,隻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時晉安太守虞願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無隐蔽。
【譯文】聖人降臨世間,黃河的水也會陳現清徹,太守清廉愛民,越王石才會顯現于世。
【原文】美俗曰仁裡,惡俗曰互鄉。
【注釋】仁裡:仁者居住的地方。後泛稱風俗淳美的鄉裡。《論語》:“裡仁為美”。
互鄉:就是交相為惡的地方,據說在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古時《淮陽志》稱互鄉。
【譯文】風俗淳樸的鄉裡稱為仁裡,風俗惡劣的地方叫做互鄉。
【原文】裡名勝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車。
【注釋】勝母、朝歌:古地名。《史記》“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利污義,砥厲名号者不以欲傷行,故縣名勝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車”。譯成白話文就是:我聽說莊重嚴整上朝的人,不會貪圖利祿而玷污道義;追求名譽的人,不會放縱私欲敗壞自己的品行,因此,縣名叫作“勝母”而曾子就不進去;城邑的名字叫“朝歌”而墨子就回車離去。朝歌:音“招哥”,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淇縣。商朝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改稱朝歌。周滅商後,封康叔在朝歌建立衛國,都于此403年。漢代置朝歌縣,元代置淇州,明代改為淇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淇縣縣政府所在地為淇縣朝歌鎮。2010年,朝歌鎮撤銷,改為淇縣朝歌街道。因《封神榜》電影誤讀為“潮哥”,使其謬誤流傳。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漢族,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著述《大學》、《孝經》等,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墨翟回車:墨翟,翟音敵,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視吃苦為高尚品行。墨翟帶着學生到各國遊說,經過衛國時,聽說前方來到朝歌,他大驚失色說這是殷纣王的舊都,是産生“新聲靡樂”、“鄭衛之聲”的地方,是不祥之地,于是掉轉車頭而去。
【譯文】孝順父母的曾子,不願進入裡名叫勝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張非樂的墨子,車子走到名叫朝歌的顯邑時,就掉頭而返,是嫌它失時。
【原文】擊壤而歌,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
【注釋】擊壤而歌:相傳堯帝時,有一位老人在田中擊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據宋王應麟《因學紀聞》記載,擊壤是古代的一種遊戲。壤用木塊制成,用手中的壤去擊打三四十步以外的側立在地上的壤,中者為勝。擊壤而歌反映了堯帝時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勞動、生活,說明堯帝無為而治,天下有道。《藝文類聚》: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于道。後因以“擊壤”為頌太平盛世的典故。
讓畔而耕:傳說文王治理的地區,風俗仁義,耕田的人互相推讓田界。畔:田界。後遂用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
【譯文】堯帝時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時的百姓樸實講仁義,都能互相謙讓耕地。
【原文】費長房有縮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
【注釋】費長房:汝南人。曾為市掾。傳說從壺公入山學仙,未成辭歸。能醫重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一日之間,人見其在千裡之外者數處,因稱其有縮地術。
縮地之方:《神仙傳》中說,費房長向壺公學習道術,壺公問他想學什麼,費房長說,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壺公就給了他一根縮地鞭,想到哪裡,就可用縮地鞭縮到眼前。
秦始皇:嬴政,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由于其認為自己功蓋三皇,勳超五帝,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 王朝君主。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譽為“千古一帝”。
鞭石之法:《三齊略》中說,秦始皇欲渡東海觀日出,有神人鞭石作橋,石頭行動不迅速,神人用鞭子抽得石頭流血。
後遂以“鞭石”為神助的典故。
【譯文】費長房通曉收縮土地,化遠為近的方法;秦始皇時有揮鞭驅趕石頭造橋的奇術。
【原文】堯有九年之水患,湯有七年之旱災。
【注釋】湯:即成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遂有天下。
《漢書》載“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
【譯文】堯帝時洪水為患九年,商湯時有七年的大旱滅。
【原文】商鞅不仁而阡陌開,夏桀無道而伊洛竭。
【注釋】商鞅: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于商十五邑,号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通過變法改革将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後因公子虔等告發其欲反,鞅出逃未果,回封地聚封地守軍攻鄭,秦出兵攻鞅,殺之于黾池。秦車裂其屍,滅其家。
阡陌開:為開阡陌倒裝,田界。阡陌,田地之間的道理和地界。《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陌”。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秦國因此強大起來。此處是說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就是把标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産關系,以孔子要固守奴隸制觀點相悖,被視為不仁。
伊洛竭:指伊水、洛水。傳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夏桀無道,上天讓伊水和洛水幹枯來警告他。
【譯文】商鞅沒有仁德,廢除自古以來的井田制度,開阡陌獎軍功。夏桀暴虐無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時枯竭,以示懲戒。
【原文】路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聖人。
【注釋】道不拾遺:在路上見到别人遺失的東西,也不會把它拾走。常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韓非子》:“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海不揚波:海上不起驚濤駭浪,比喻天下太平。相傳周成王時,周公代為攝政,所有地區都争相朝貢。越裳國來獻野雞,進獻的使臣對周公說:“我受命傳達越裳國黃發老人的話:'上天不刮暴風,不下暴雨,大海平靜不起波濤,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三年了。看來中原肯定有聖人治理,為什麼不去朝見周公呢?’今貢獻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誠。”周公非常高興,于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
【譯文】路上不撿拾他人的失物,是因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緣故。海裡揚不起大波浪來,由此可知中國境内有了聖明的人。
【原文】神州曰赤縣,邊地曰穹廬。
【注釋】神州:指中原地區;中國的别稱。
赤縣:“赤縣神州”的省稱。戰國齊人鄒衍創立“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穹廬: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漢書》“匈奴父子同穹廬卧”。顔師古注:“穹廬,旃帳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廬”也泛指北方少數民族。
【譯文】神州又叫做赤縣,是中國的别稱。邊塞之地遊牧民族的帷帳,就成為地方的代稱。
【原文】白鹭洲,二水中分吳壯麗;金牛路,五丁鑿破蜀空虛。
【注釋】《丹陽記》曰:白鹭洲,在丹陽縣西三裡,隔江中心,南邊新林浦,西對白鹭洲,洲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之。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鹭洲分為二支。
金牛:古川陝間棧道名。蜀道之南棧,舊名金牛峽,故自陝西省勉縣而西,南至四川省劍閣縣之劍門關口,稱金牛道。自秦以後,由漢中入蜀者,必取道于此。
《本蜀論》雲: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自古蜀道難,不僅是難走,而且因為其路也很小,外人很難進去。秦王為伐蜀,先送蜀王五頭石牛。蜀王派人運回去,秦軍尾随着就滅蜀,所以叫蜀空虛。
【譯文】李白詩雲“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白鹭洲把南京西南的長江分割成了兩條水,這就使吳地更加雄偉壯麗。秦惠王欲吞蜀,詭言五石牛能便金,想要獻給蜀國卻苦于無路,蜀使五丁力士開路,破除了蜀國的屏障,故有詠史詩雲“山嶺千重擁蜀門,成都别是一乾坤。五丁不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原文】瀑布嶺頭懸,蒼碧空中垂白練;君山湖内翠,水晶盤裡擁青螺。
【注釋】君山:山名。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水經注》“湖(洞庭湖)中有君山…… 湘君之所遊處,故曰君山矣”。
青螺:喻青山。張四維《雙烈記》“妙高台上望諸峰,點點青螺天際小”
【譯文】“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李白詩對廬山瀑布的禮贊,說瀑布好像是銀河從芲碧的空中垂下來的白練;“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這是劉禹錫對洞庭湖的贊美,說洞庭湖水的碧綠清澈,好像水晶盤剔透晶瑩,湖中的君山,好像堆擁在盤中的青色螺蛳。
【原文】浩蕩吳江,險稱天塹;嵯峨秦嶺,高謂坤維。
【注釋】天塹:亦作“天壍”。天然的壕溝。言其險要可以隔斷交通。多指長江。《隋書》“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今日北軍,豈能飛渡耶?”
嵯峨:山高峻貌。《楚辭》“山氣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嶄岩兮水曾波”。王逸注:“嵯峨嶻嶭,峻蔽日也”。
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湖北、河南西部,長約1500公裡。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秦嶺是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
坤維:維,系物的大繩,《淮南子》有“天柱折,地維絕”的說法,所謂的坤維也就是地維。
【譯文】浩蕩的吳江非常險要,被稱為天然的塹淵;嵯峨的秦嶺十分高峻,被稱為維系大地的巨繩。
【原文】雪浪湧鞋山,清洗步武;彩雲籠筆岫,絢出文章。
【注釋】鞋山:即江西九江大孤山的别稱,鄱陽湖出口處。山形似鞋,故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九江府·德化縣》:“大孤山在府東南四十裡彭蠡湖中,與南康府分界,西南洪濤,一峯獨聳……山形似鞋,一名鞋山”。傳說王母娘娘有一次暢飲過度,醉酒之後出天宮,一隻鴛鴦鞋掉落凡間,恰好墜入鄙陽湖,以後就長出一座象巨鞋一樣的石山。故宋人曾詩雲“飛瓊乘醉出天聞,墜下弓鞋千古存,若使當年添一隻,雪花浪裡浴雙鴛”。
步武:腳步。陸遊《道室雜詠》“豈但煙霄随步武,故應冰雪換形容”。
筆岫:張守讓《筆岫》詩“筆岫晴空插曉雲,長空飄落氣氤氲;夜來正有江淹夢,散作晴空五色雲”。
岫:山洞;有洞穴的山。《爾雅》“山有穴為岫”。韓拙《論山》“洪谷子雲:尖者曰峯,平者曰陵,圓者曰巒,相連者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岩”。又指峰巒。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譯文】廬山腳下的雪浪飛湧而起,可以清洗腳步。籠罩在筆岫山上的彩雲絢麗好看,仿佛巨筆寫出的華麗文章。
【原文】金谷園中,花卉具備;平泉莊上,木石皆奇。
【注釋】金谷園:指晉石崇于金谷澗中所築的園館。石崇曾寫《金谷詩序》記其事。
平泉莊:李德裕遊息的别莊。《劇談錄》:平泉莊去洛陽三十裡,卉木台榭,若造仙府。白居易《醉遊平泉》詩“洛客最閑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
【譯文】西晉富豪石崇的金谷園中,各種名貴花卉都很齊全;唐朝李德裕的平泉莊裡,花石都很奇特。
【原文】灘之兇,無如虎臂;路之險,莫若羊腸。
【注釋】虎臂灘:灘名。《水經注》:江水東經羊腸、虎臂灘。楊亮為益州刺史,至此舟覆。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名之為使君灘。《太平寰宇記》:使君灘,在萬州東二裡大江中。昔楊亮赴任益州,行船至此覆沒,故名。灘:江河中水淺多沙石而流急之處。
羊腸坂:古坂道名。萦曲如羊腸,故稱。有兩處:一在今山西省壺關縣東南;一在今山西省晉城市南。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诘屈,車輪為之摧。”亦作“羊腸阪”。羊腸:喻指狹窄曲折的小路。
【譯文】沙灘最為兇險的,沒有賽過虎臂灘的;道路最為險惡的,沒有勝過羊腸坂的。
【原文】煙樹晴岚,潇湘可紀;武鄉文裡,漢郡堪誇。
【注釋】煙樹晴岚:沈括《夢溪筆談》: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煙寺晚鐘、山市晴岚、江天暮雪、遠浦歸帆、洞庭秋月、漁村夕照。岚就是山林中的霧氣。太陽出來,雲山霧罩,就是煙樹晴岚。代喻潇湘。煙樹:雲煙缭繞的樹木、叢林。晴岚:晴日山中的霧氣。
潇湘:湘江與潇水的并稱。多借指今湖南地區。
【譯文】山市晴岚,漁村落照,江天暮雪,煙寺晚鐘,平沙落雁,遠浦歸帆,潇湘夜雨,洞庭秋月這潇湘八景是最可紀述的風光;武鄉和文裡,是漢中人範伯年對南朝南宋帝誇耀的故裡。
【原文】七裡灘是嚴光樂地,九折陂乃王陽畏途。
【注釋】七裡灘:浙江省桐廬縣南有七裡濑。兩山夾峙,東陽江奔瀉其間,水流湍急,連亘七裡,故名。北岸富春山 ( 嚴陵山 )傳說為東漢嚴光耕作垂釣處。
九折阪:《漢書》載:琅邪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
【譯文】七裡灘在浙江,是漢朝嚴光歸隐垂釣的地方,有官不願意做,所以稱嚴光樂地;九折阪在四川,漢朝益州刺史王陽上任時,路過此處,見其危險,怕出意外,竟托病辭官。
【原文】将軍征戰之場,雁門紫塞;仙子遨遊之境,玄圃阆風。
【注釋】雁門:雁門關。在山西省代縣北部。長城重要關口之一。唐于雁門山頂置關,明初移築今址。向為山西南北交通要沖。李白《古風》“昔别雁門關,今戍龍庭前”。王琦注“《山西通志》'雁門山在代州北三十五裡,雙阙陡絶,雁欲過者必由此徑,故名。一名雁門塞,依山立關,謂之雁門關’”。
紫塞:北方邊塞,亦指古長城。《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
玄圃:傳說中昆侖山頂的神仙居處,中有奇花異石。玄,通“懸”。《文選·東京賦》:“左瞰陽谷,右睨玄圃”。《水經注》:“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闆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風;三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阆風:即阆風巅,山名。阆音浪。《楚辭》:“朝吾将濟于白水兮,登阆風而绁馬”。王逸注“阆風,山名,在昆侖之上”。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昆侖之巅。《海内十洲記·昆侖》:“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幹辰之輝,名曰阆風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昆侖宮。”昆侖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内。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昆侖山上有瑤池、阆苑、增城、縣圃等仙境。
【譯文】雁門關,古長城是将軍征戰的場所;昆侖山上的玄圃堂和阆風巅是仙人遊玩的地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