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積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
糖原累積病是少見的一組常染色體相關的隐性遺傳病,患者不能正常代謝糖原,使糖原合成或分解發生障礙,因此糖原(一種澱粉)大量沉積于組織中而緻病。發病率約 1/20,000 ~ 1/25,000。
糖原累積病有很多類型,共可分 13 (10、12、?)種類型、其中Ⅰ、Ⅲ、Ⅵ、Ⅸ型以肝髒病變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組織受損為主。最嚴重的糖原貯積病是糖原貯積病Ⅱ型,通常在1歲内發病。
臨床表現:
糖原累積病主要表現為肝大、低血糖,包括Ⅰa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及更罕見的Ⅰb型(G-6-P微粒體轉移酶缺乏)、Ⅲ型、Ⅵ型和伴X染色體與常染色體隐性遺傳的磷酸酶b激酶缺乏。
肌-能量障礙性糖原貯積病主要表現為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運動障礙,包括Ⅴ型、Ⅶ型,磷酸甘油變位酶缺乏和LDHM亞單位缺乏另有Ⅱ型、Ⅳ型等。
6-磷酸葡萄糖和葡糖-6-磷酸酶系統在維持血糖穩定方面起主導作用。 GSD 患者由于肝内缺乏 6-磷酸葡萄糖酶,造成 6-磷酸葡萄糖分解障礙,引起空腹血糖低,進而刺激胰高血糖素升高,其結果不僅未能提高血糖濃度,而大量糖原分解導緻乳酸性酸中毒;
亢進的葡糖異生和糖酵解還生成了大量乙酰輔酶 A,造成患者高血脂;低血糖還使胰島素水平降低,促進外周脂肪組織分解,使遊離脂肪酸水平增高。 這些代謝改變最終造成了三酰甘油和膽固醇等脂質合成旺盛, 臨床表現為高脂血症和肝脂肪變性。
脂肪酸在肝内氧化不全,血中酮體增多,可出現酮症酸中毒。 由于慢性酸中毒引起負鈣平衡,可發生骨質疏松。
由于 6-磷酸葡萄糖的累積,大部分 1-磷酸葡萄糖重新再合成糖原;而低血糖不斷導緻組織蛋白分解,向肝髒輸送葡萄糖異生原料。 這些異常代謝都加速了肝糖原的合成在肝髒中累積。
6-磷酸葡萄糖的累積促進了戊糖旁路代謝尿酸合成增加,引起高尿酸血症及痛風。
肝糖原累積症繼發肝腺瘤為單發或多發,常在患病後 20 ~ 30 年内出現。 如在疾病早期,特别是在起病的前 2 年内即給予積極的内科治療,繼發肝腺瘤的可能性會降低。 糖代謝水平如長期控制良好,可減少腺瘤并發數量、縮小體積,但極少能逆轉病情。 另據報道,10%肝糖原累積症患者繼發的肝腺瘤會轉變為肝細胞肝癌。 随患者年齡增大,惡變率升高,特别是未得到合理内科治療者。 肝髒移植是解決糖原在肝髒累積的根本方法,在未得到移植之前,可行肝腺瘤切除及肝髒部分切除。
其他類型:
Ⅱ型糖原貯積病:
全身組織均有糖原沉積,尤其是心肌糖原浸潤肥大明顯。嬰兒型最早于出生後1個月發病,很少生存到1歲,面容似克汀病,舌大、嗆咳、呼吸困難,2歲前死于心肺功能衰竭。青少年型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成人型表現為骨骼肌無力。
Ⅲ型糖原貯積病:
堆積多分支糖原,又稱界限糊精病。主要表現:①低血糖較Ⅰ型輕微;②肝大可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③生長延遲。
Ⅳ型糖原貯積病
堆積少分支糖原,又稱支鍊澱粉病。肝大、肝硬化、生長障礙、肌張力低,如初生嬰兒有肝硬化者應除外本病。患者多于1周歲内死于心髒和肝衰竭。
Ⅴ型糖原貯積病
因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患者肌肉中雖有高含量糖原但運動後血中少或無乳酸。多青少年發病,中度運動不能完成,小量肌肉活動不受限制,肌肉易疲勞,肌痙攣,有肌球蛋白尿。
Ⅵ型糖原貯積病
主要表現為肝大,低血糖較輕或無。
Ⅶ型糖原貯積病
運動後肌肉疼痛痙攣,有肌球蛋白尿,輕度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
磷酸酶b激酶缺乏症(Ⅷ或Ⅸ型)
肝大,偶有空腹低血糖,生長遲緩,青春期自行緩解。
X型糖原貯積病
肝髒、肌肉糖原沉積,肝髒腫大,空腹低血糖肌肉痙攣,一定程度智力低下。
O型為糖原合成酶缺乏
患者通常出現空腹低血糖、高血酮、肌肉痙攣和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礙,易與低血糖性酮症相混淆。
感謝浙一北倉分醫院放射科陳富星主持讀片!
上一篇
五行十二長生表運程解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