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與德意志公主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甯波項彧
歐洲政治版圖中,現有的44個國家中有12個保留了君主制(包括國王、大公等)。
但如果将時間前推100餘年,20世紀初的歐洲更是王權遍地,90%以上的國家實行君主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摧毀了包括俄羅斯、德國等國的君主王座,他們的後裔成為流亡貴族。
▲聖以撒大教堂的婚禮
2021年10月1日,曾統治俄羅斯近3個世紀的羅曼諾夫家族再度吸引了媒體的目光。家族繼承人喬治迎娶意大利女子麗貝卡。
但如果讓時間回流,在1917年被趕下皇位前,掌握實權的羅曼諾夫王朝統治者對意大利女人或許不會感興趣。
▲俄國沙皇們
從1762年來自德意志的彼得三世成為俄國沙皇,至1917年沙皇制取消,羅曼諾夫家族(及支系)共有8位君主(7男1女)統治過沙俄。7位男沙皇中有6位均迎娶德意志的公主為皇後,另外一位也是擁有德意志血統的丹麥公主。
而這期間唯一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人,就是一位德意志的公主。
強大的俄國君主為何都傾心于德意志小國的公主?這些來自德意志的貴族女性又給俄國政治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一、“蠻邦”君主
公元3世紀,強盛一時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最終在476年亡于日耳曼等蠻族的入侵,而東羅馬帝國在動蕩的曆史中暫時延續了下來。
▲羅馬帝國分裂,引來了許多“繼承者”
公元961年,東法蘭克(日耳曼人建立)國王奧托一世占領羅馬。次年,在教皇主持下他加冕為帝,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奧托一世及其繼承者宣稱自己的冠冕來自羅馬帝國,作為西羅馬帝國的法理繼承者是名副其實的皇帝(Emperor),而不是英法那樣低一等級的國王(King)。
▲德意志是神聖羅馬帝國(紫色)主體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自12世紀起就有大量德意志人向東遷徙,與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聯系。德意志文化滲透到斯拉夫文化中,地理位置方便了德意志文化的傳播,這種距離上的優勢是英法等國不具備的。
1240年,蒙古大軍侵入東歐,東斯拉夫人被蒙古人征服并分化成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大支系。
俄羅斯人的精神基因中滲透進了蒙古人對擴張領土的執念,随着蒙古人實力的衰減,以莫斯科公國為代表的俄羅斯邦國開始積攢力量意圖崛起。
1453年,奧斯曼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延續千年的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被看作東正教核心、有“第二羅馬”之稱的君士坦丁堡落入穆斯林手中,這給了基督教世界極大的震撼。
▲君士坦丁堡淪陷
1472年,東羅馬末代皇帝的侄女(一說侄孫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在其教父——教皇保羅二世的安排下,嫁給了統治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雖然東羅馬帝國已滅亡,但其在基督(東正)教世界的曆史地位依然被歐洲國家承認。
1480年,伊凡三世擊敗蒙古人取得了國家的獨立。但西歐國家仍将莫斯科大公國看做是蒙古人的繼承者是“野蠻的化身”。索菲亞與伊凡三世的結合,弱化了俄羅斯人在西歐人眼中的“野蠻形象”。
▲索菲亞
東羅馬滅亡後,神聖羅馬帝國成為距離莫斯科最近的歐洲“帝國”。在封建秩序下,神聖羅馬帝國試圖在歐洲構建自己的“天朝體系”,帝國皇帝把莫斯科看做“蠻邦”希望他們能夠歸化。
1479年,神羅皇帝弗裡德裡希三世派人出使莫斯科公國。希望莫斯科接受皇帝的冊封。
伊凡三世認為弗裡德裡希三世不應該把手伸到莫斯科。但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影響巨大,在拒絕接受冊封的同時,伊凡三世還是盡可能強化與神羅的外交聯系。
另一方面,索菲亞為莫斯科公國帶來了東羅馬帝國的血統,莫斯科大公借此構建自己的正統地位,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成為“第三羅馬”的思想被不斷宣揚。
▲伊凡三世(黃袍者)
1547年,索菲亞的孫子——素有“雷帝”之稱的伊凡四世将莫斯科大公國改名為俄羅斯,自己的封号也由大公升級為沙皇。沙皇一詞來源于羅馬皇帝的稱号“凱撒”,伊凡四世借此表明自己的強大的實力和正統的地位。
作為俄國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的感情史也不平凡。根據東正教教規,信徒一生中最多隻能有三段婚姻。但根據史料記載,伊凡四世有8位妻子(其中2位待考)。
▲伊凡四世
除了這一堆妻子,伊凡四世還曾寫信給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希望迎娶女王的親戚瑪麗·黑斯廷斯。後來,伊凡四世幹脆寫信向英格蘭女王“吐露心意”,但女王以冷漠做回應,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1598年,統治沙俄的留裡克王朝絕嗣。國家随即在權力鬥争和波蘭入侵下陷入混亂。直到1613年,羅曼諾夫家族重新收攏權力。
這個家族(及其分支)将帶領俄國跻身世界強國之林,沙皇的後宮也将成為德意志女人的天下。
▲波蘭入侵俄國
二、被俄國選中的德意志公主
在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前期,沙皇們依然是從本國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妻子,事情在18世紀初發生了改變。
1696年,經過多年政治鬥争的彼得一世掌握了俄國的最高權力。彼時的西歐在經過文藝複興洗禮後,經濟文化愈發繁榮。
▲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藝複興
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等地雖然政治上陷入分裂,但千百年的文化積累使當地具有較高發展水平。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英法等國也把握住大航海時代的機遇,通過對新大陸的殖民和對新航路貿易的掌控後來者居上。
相比之下,地處東歐腹地的俄國還是一個地理閉塞、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波雅爾貴族在地方上擁有巨大權力,沙皇對土地的控制受到貴族掣肘。農奴制也讓農業生産毫無生氣,龐大的國土與落後的官員制度無法協調,行政效率極其低下。
彼得一世決定效法西歐,推行改革。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使團出使西歐各國。沙皇本人隐藏身份,跟随使團遊曆了荷蘭、德意志和英格蘭。
▲彼得一世
彼得設立元老院、推行行省制、完善官員體系。原有舊貴族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土地的管理權被集中起來,職業官僚取代了世襲貴族在官員隊伍中的一部分位置,中央集權得到加強,俄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面貌也為之一新。憑借對俄國的貢獻,彼得一世被加尊“大帝”稱号。
在俄國貴族婚姻制度上,彼得也把西歐通行的貴族通婚制度照搬過來。即貴族隻能與貴族通婚,這樣才能保證血脈的純正。
彼得一世認為貴族通婚應該成為俄國貴族倫理道德的一部分,這樣可以讓俄國的貴族在精神上與西歐國家更加貼近,有利于為俄國去除“野蠻”的标簽。
▲俄國在西歐國家眼中仍十分落後
除了文化元素,貴族通婚還能給沙皇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有了貴族通婚制,俄國貴族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随意挑選伴侶,普通俄國女性生下的孩子也不具備繼承權。這就提升了俄國貴族家庭絕嗣的風險,而貴族一旦絕嗣,他的封地就會落到沙皇手中。
再次,站在西歐式“倫理制高點”的沙皇能夠以“不合規制”為由,利用貴族通婚制的“最終解釋權”加強對俄國貴族的控制。
彼得大帝本人不想被貴族通婚制束縛,早在1689年,17歲的彼得就迎娶了比自己大3歲的洛普希娜。
洛普希娜并不是貴族,她的父親曾是彼得一世父親的宮廷事務官,這段婚姻在1698年以兩人離婚而告終。洛普希娜不會想到,她将是俄國曆史上最後一位本族本土的皇後。
▲洛普希娜
與洛普希娜離婚後,彼得于1700年發起了大北方戰争,旨在從瑞典手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不久後俄國便在這裡營建新都聖彼得堡,為俄國打開了一扇西方化的窗口。
戰争中,一個名為瑪爾塔(日後的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立陶宛農家女孩被俄軍俘獲,她成為彼得大帝的禦用廚娘之一。瑪爾塔很快得到了彼得的歡心,并在不久後成為皇後。
▲葉卡捷琳娜一世
雖然自己不遵守規定,但彼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與西方國家的公主通婚。在彼時的西歐,貴族通婚已成常态,這也是封建貴族們積累财富、強化實力的重要手段。貴族通婚制要求貴族等級匹配,能配得上俄國皇室的必須是外國的公主。
但英法等國的公主對遠嫁俄國這種“蠻邦”并無興趣,而俄國則把突破點放在了鄰近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身上。因為在英法等國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的同時,神聖羅馬帝國卻陷入了權力分散的困境。
早在中世紀時,神羅皇帝為遠征意大利,亟需德意志諸侯們為他提供資金和兵員支持。而皇帝一般會給予諸侯們一些特權作為回報。
▲内部分裂的神聖羅馬帝國(紅圈)
所謂特權,即皇帝不在國内時諸侯們可以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宮殿。名為供奉皇帝,而諸侯們借此在封地内成為了“土皇帝”。到18世紀時,随着皇帝對地方控制力日益削弱。
除了普魯士、奧地利兩大強邦(王國級)外,依據封建等級排序,神羅陷入分裂,領土上存在大量選帝侯國、大公國、侯國、伯國以及上百個騎士領地。可謂是邦國林立、公主遍地。
對于俄國皇室來說,德意志就是自己突破“貴族通婚制”限制的一把鑰匙。一方面,德意志遍地的邦國産生了數量龐大的公主群體。
按照通婚原則,德意志境内的選帝侯國、王國、大公國貴族女性都可成為沙皇的結婚人選,這讓沙皇的婚姻等同于“自由戀愛”。
另一方面,德意志邦國大都國小民寡,德意志中央集權也不像英法那般強大,公主嫁到俄國後,背後不會有強大的“娘家勢力”,有利于沙皇的“乾綱獨斷”。
▲俄國的皇宮——冬宮
最後,随着俄國的擴張,波羅的海等德意志人的聚居區成為帝國領土。德意志的文化對俄國的影響日益增強,這種文化吸引力也提升了沙皇對德意志公主的認可。
1709年,彼得大帝的長子阿列克謝在德意志的德累斯頓完成學業的同時,結識了夏洛特·克裡斯汀。夏洛特是神聖羅馬帝國一個邦國的公主,而她的姐姐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後伊麗莎白。
阿列克謝與夏洛特在1711年完婚,夏洛特成為俄國曆史上首位德意志出身的皇儲妃。隻可惜夏洛特在1715年去世,阿列克謝皇儲也因與父親反目,3年後死在了彼得保羅要塞。
▲父子反目
三、日耳曼化的俄國宮廷
彼得大帝去世後,俄國的皇位在羅曼諾夫家族内幾經流轉,由于羅曼諾夫家族直系絕嗣。
1762年,彼得大帝的外孫——彼得三世繼承了俄國皇位。彼得三世的父親是一位德意志公爵,彼得三世本人自小生活在德意志,幾乎不會說俄語。
▲彼得三世
彼得僅僅在位185天,便因不顧及俄國貴族利益而被推翻。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成為俄國新的統治者,即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也是德意志人,出身于薩克森的安哈爾特家族。因其父擁有“親王”封爵,葉卡捷琳娜出生就自帶貴族身份。
但由于領地狹小,收入無法供養家人,葉卡捷琳娜的父親隻得去另一個德意志邦國普魯士的軍隊中服役。雖然葉卡捷琳娜是德意志人,但她在位期間,俄國實力不斷增強,成為歐洲的主要政治力量,葉卡捷琳娜二世被俄國人奉為“大帝”。
▲葉卡捷琳娜二世
俄國人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德意志身份并不在意,隻要她講俄語、信東正教、将俄國利益放在首位,那麼她就是俄國人。
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後,其後的4位沙皇都迎娶了來自德意志的公主。俄國皇室的德意志血統比例不斷升高。而随着德意志各邦國政治力量的變化,沙皇的迎娶對象也在不斷調整。
1801年至1855年,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兩位孫子亞曆山大一世與尼古拉一世先後成為俄國沙皇。二人的妻子都來自不斷崛起的普魯士,這也反映了19世紀上半葉俄國争取普魯士的外交方針。
▲尼古拉一世與皇後(普魯士的夏洛特)
德意志的女人們也積極融入俄國生活,為俄國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例如亞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的皇後,來自德意志黑森的瑪麗亞就是俄國紅十字會的創始人。
當然,并不是說沙皇對俄羅斯的女性失去了興趣,畢竟除了皇後外,宮廷裡的女官大都是俄羅斯人。亞曆山大二世就愛上了妻子身邊的女官多爾戈魯科娃,二人育有2子2女。
1880年瑪麗亞皇後去世後,亞曆山大二世随即與多爾戈魯科娃結婚。但1年後亞曆山大二世被刺殺,多爾戈魯科娃“情婦轉正”的身份讓俄國皇室難堪。在皇室要求下,多爾戈魯科娃帶孩子搬到巴黎,直到1922年在那裡去世。
▲亞曆山大二世與多爾戈魯科娃
1871年,普魯士通過3次“王朝戰争”統一了德意志。曾經虛弱的德意志崛起成歐陸強權。
整個19世紀上半葉,主導俄國後宮的是2位來自普魯士的公主,政治聯姻讓俄德之間有了天然的親近感。俄國沙皇還聯系德奧兩國君主組建“三皇同盟”,借此維持君主專政體制。
由于俄德兩國在地理上接壤,東歐形成了俄德兩強并立的局面。且德國統一後境内仍保有一些小邦國。出于政治合作的考量和君主制國家的傳統,俄國皇室和德意志貴族間的通婚仍在繼續。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與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亞曆山大二世去世後,其子亞曆山大三世即位。新沙皇的妻子是來自丹麥的達格瑪公主,一舉打破了德意志公主們對俄國後宮長達1個多世紀的“壟斷”。
這種情況也并不讓人意外。首先,俄國皇室并沒有明文規定必須娶德意志公主;其次,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曾經一盤散沙的德意志消失了;最後,達格瑪公主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德意志貴族,所以亞曆山大三世勉強也算“德意志女婿”。
▲亞曆山大與達格瑪
四、往事如夢
1884年,亞曆山大三世的弟弟與一位來自德意志黑森的公主舉行婚禮。婚禮上,新娘12歲的妹妹阿莉克絲與16歲的俄國皇儲尼古拉(即後來的尼古拉二世)一見鐘情。
2人在1894年舉行大婚,阿莉克絲把名字改為俄式的亞曆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同時皈依了東正教。
由于現實利益沖突,俄德兩國最終走向對立。1914年一戰爆發,俄德兩國在東歐大打出手,擁有德國血統的亞曆山德拉皇後飽受俄國民衆質疑。
俄國宮廷和軍隊中還有大量波羅的海德意志人,這些德裔的俄軍将領在前線表現不佳,亞曆山德拉皇後也同他們一起被打上了“德國奸細”的标簽。
▲一戰局勢
嚴謹來說,經過長期與德意志女性的通婚,刨除掉俄語與東正教信仰,從血統上來說俄國的沙皇自己就是“德國人”。
曆史沒有給羅曼諾夫家族更多的機會,對德作戰中俄軍節節敗退,傷亡和被俘人數超過300萬。而俄國國内物資短缺、物價攀升,人們對腐敗無能的沙皇政府失望透頂。
1917年3月8日(儒略曆2月23日),俄國首都彼得格勒發生暴動。沙皇被迫退位,王朝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俄國内戰爆發後,沙皇一家又被蘇俄紅軍轉移到烏拉爾山以東的葉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沙皇一家7口在伊帕切夫别墅被集體槍決。
▲尼古拉二世一家
一戰結束後,歐洲大陸改天換地,俄國、德國、奧匈帝國皇室均被推翻,皇族們成為流亡貴族。德國在戰後保留了資本主義制度,部分皇室成員回到了德國。
威廉二世的兒子(威廉皇儲)曾和希特勒有過交集。威廉二世的長孫作為德軍的一員,1940年在入侵法國的戰鬥中陣亡。
德國、奧地利等國的君主雖在一戰後被推翻,但家人的生命得以保全,甚至在戰後仍有部分家族成員生活在祖國。
但俄國皇室卻沒有這種待遇,出于消滅敵對勢力的需要,蘇俄(蘇聯)政府對前皇室成員十分敵視,除了遭處決的沙皇一家,另有大批貴族被殺,流亡海外的也不被允許回國。
由于亞曆山大三世子嗣斷絕,1924年,羅曼諾夫家族的族長之位流轉到基裡爾(亞曆山大三世的侄子)手中。俄德流亡皇族還在繼續通婚,基裡爾的女兒基拉就嫁給了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次孫(日後德國皇室族長)。
▲希特勒與威廉皇儲交談
二戰後,意大利、羅馬尼亞等衆多歐洲君主被推翻,他們大都被逐出母國,流亡貴族的隊伍日益龐大。流亡在外的俄國皇室依然不受蘇聯政府歡迎,德國的分裂也讓其皇室成員被逐出東德。
蘇東劇變後,大部分被推翻的皇室成員被允許回國。俄國皇室雖被允許返回俄羅斯,但經濟相對落後的祖國顯然無法吸引這些“老貴族”,絕大部分俄國皇室後裔仍居住在其他歐美國家。
曾幾何時俄國的沙皇們對英國、荷蘭這些國家的虛位君主制嗤之以鼻,而如今英、荷等國的虛君仍安坐在王座上,甚至連德、意、奧等國的君主後裔也保全了家族血脈,而羅曼諾夫家族卻在俄國的革命中人丁凋落,隻能依靠愈來愈遠的支系來延續羅曼諾夫家族的名望。
▲羅曼諾夫家族族長的傳承
如今羅曼諾夫家族的族長(有争議)是基裡爾的孫女瑪麗亞女大公。在嫁到德國皇室的姑姑的安排下,瑪麗亞與一位德國王子結婚,二人的兒子喬治出生後,這段婚姻便宣告結束。
2021年,在經過10年的愛情長跑後,40歲的喬治迎娶39歲的意大利外交官之女麗貝卡。包括意大利、法國(波旁派)、葡萄牙、保加利亞等在内的一衆歐洲王室(大部分被廢黜)參加了這場婚禮。
俄羅斯國内一時間刮起了恢複沙皇“儀式性地位”的風談,但大婚帶來的皇室熱很快就消散了。
羅曼諾夫家族(支系)離開俄國權力中心已100餘年,德國公主也不再是沙皇後裔們的首選新娘,但德意志公主留給俄國曆史的日耳曼印記将永遠流傳下去。
▲俄國的6位德意志皇後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曆史資深愛好者
文章審核|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責任編輯|甯波項彧
甯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在讀
—(全文完)—
本文系「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