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優寶
昨天是東航空難者的頭七,本着不想打擾逝者的想法,因此沒有在第一時間寫這個事情。
許多天過去了,那些遇難者家屬仍然沉浸在親人離去的悲傷當中,也不由得讓我想起了空難曆史上一個令人動容的真實故事。
圖片源自央視新聞
你不是一個人在面對死亡
1985年的日航123空難,是曆史上單架飛機遇難人數最多的一次事故,遇難者高達520人,僅4人生還。
之所以有這麼多人遇難,是因為那天正趕上日本的盂蘭盆節,航班不僅滿員,還有許多父母帶着不占座的孩子。
當時這架波音747飛機上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他的媽媽将他獨自送上了飛機。
當空難消息傳來,這個男孩的媽媽崩潰了,她陷入了無盡的自責當中。
她親自把孩子送上飛機,這種感覺就像她親手把孩子送上了赴死的黃泉路。
尤其一想到飛機從起飛到墜毀的半個小時内,5歲的兒子,在全是陌生人的環境裡,無依無靠。
那時他該有多麼恐懼與無助啊,
别的孩子還可以躲進媽媽的懷裡,而自己的兒子卻隻能在驚慌失措中獨自面對死亡。
一想到此,悲傷就排山倒海般襲來,讓這位媽媽久久不能釋懷。
直到多年後的一天,她接到了一個電話,是一個遠在四國的老人打來了的。
電話裡老人問媽媽,您的兒子是在飛機的某排某座嗎?
她回答,是的。
老人接着說,我女兒也在那架飛機上,就坐在您兒子旁邊。我女兒是一個非常溫柔善良的人,所以請您放心,在最後的時間裡,您兒子不是孤單一人。
圖片源自央視新聞
很多人都以為,時間是治愈一切傷痕的良藥,但事實上有些傷痕這輩子都無法治愈。
研究表明,重大災害後精神障礙的發生率為10%—20%,一般性心理應激障礙更為普遍。
對于親人傷亡的痛,誰又不是耿耿于懷呢?
他們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如果當初我沒怎樣怎樣”的自責當中。
這種心情,旁人是難以理解的,就像《殺死一隻知更鳥》裡說的:
你永遠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如果做不到,就請不要輕易打擾别人的悲傷。
你在抖音守孝嗎?
一個名叫小月(化名)的女孩,在自己的抖音賬号上發了一條紀念小姨的視頻。
她的小姨正是MU5735上132個遇難者當中的一個。
“究竟是怎樣的終點,才配得上這一路的追逐和奔波。”
這是她的小姨坐上飛機前發的一條朋友圈,或許是快要到清明了吧,讓生者倍加感慨、緬懷那些逝去的親人。
小月将抖音當成了自己的人生畫冊,就像很多人習慣用朋友圈記錄下每天的一言一行。
然而即便她隻發了這一條視頻,也惹來了一些看不慣這副做派的人。
他們高舉着“正義”的旗号,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在小月的視頻下留下了許多諷刺的言論。
有人罵她在蹭熱度,有人罵她是在抖音守孝。
迫于輿論的壓力,小月删除了這條視頻,并發了一封公開緻歉信。
在信中,她寫下:
“小姨這一生,愛别人勝過愛自己。可是因為疫情,我們無法親吻她的骨灰,也無法去廢墟裡悲鳴。”
在這場空難中,還有很多像小月一樣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緬懷死者。
有人趕往現場,呼喚親人:
“我們過來接你啊。記得跟我們回家!”
悲恸的呼喊聲在山間來回飄蕩,聽得讓人想哭。
有人在白雲機場臨時接待區抓着自己的頭發,情緒崩潰:
“我三個孩子都在飛機裡!”
有位老人匆匆趕往事發地,卻是為了給女兒“慶生”:
“那天是我女兒生日。我說,女兒,爸爸來看你來了。同時祝你生日快樂。”
說着說着,老人已是淚流滿面。
很多人說,如果可以一命換一命,那天台上一定站滿了爸爸媽媽。
如今,離開的人已經永遠離開,活着的人卻還沒有從悲痛中走出來。
高調也罷,沉默也好,說到底都是受到傷害的人悼念親人、抵禦沖擊,和内心悲痛和解的一種方式。
對此,
誰也沒有資格去質疑、評判他們!
每個遇難者在踏上最後一段旅途之前,都有獨一無二的人生,他們身邊的人也因此有着不同的樣貌、性格和想法。
不去臧否他們的選擇,既是對生者的溫情,也是對逝者的尊重。
除非自願,不要妄自救贖
那些令人始料未及的災難,總能激發人們對于“尊重生命”的思考,我們渴望去共情,去将關懷和包容傳遞到每一個正因此而痛苦的人心中。
然而生命就像是空氣,一切如常時,我們很難對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概念形成實感。
以至于覺得生命的存續在一切情況下都是自然而然、理所應當。
就像那132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親人,正經受着巨大的煎熬,但作為局外人,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願意共情他人是件好事情,但是人們也需要對自己的共情進行覺察和分析。
因為很多時候,結果隻讓自己感到了舒适,當事者卻未必感覺如此。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
曾在共情的話題中說:
有些父母會問她這樣的問題:“孩子哭的時候我已經共情他了,我說,你看起來很傷心,我還一直陪着她,可是沒用啊,他還是哭,為什麼我的共情不管用呢?”
當你共情孩子的時候,心裡想的是什麼?你是在體會孩子的感受,還是想着我都共情你了,你怎麼還哭啊。
如果是後者,那并不是真正的共情,隻是換了一種方式嘗試去控制。
共情時的心态和目的很重要。
第一保持好奇。我想知道孩子現在有什麼情緒,我去嘗試,體會她的感受。
第二接納情緒。不着急讓他擺脫情緒,不着急解決問題,你會發現越是接納情緒,孩子更容易恢複到平靜狀态。
當共情是真正去理解和感受孩子時,共情就會非常有用。
想要真正做到這些,就要明白:
悲痛不分大小,不論是失去親人之痛,還是日常生活之痛。
不要輕易去勸一個傷心的人:别哭了。
淚水需要流淌,悲痛需要釋放。
在傷口最痛的時刻,它不會在短時間愈合,更經不住一再撕裂。
不要輕易去安慰一個失意的人:會過去的,會好起來的。
我們都清楚,即便有些悲傷能夠過去,但“好起來”這件事,總是格外漫長。
這一刻,最好的做法就是保護好他們的悲傷,讓他們安全地釋放。
因為,他們需要真實地跟痛苦在一起。
雖然這可能對于當下是煎熬的,但對往後的人生,卻是有益的。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