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體型嬌小可愛,二十公分的身高,花穗有占了三分之一,紫色的小花,從下到上次第開放,美麗極了,有幾次刨了幾株回家種,最後都失敗了,沒種活。
夏枯草,草如其名,到夏至前後,它就枯黃了,古人雲:“三月四月開花,五月夏至時候枯”。炎炎夏日,徒步在郊野山丘,往往能看到郁郁蔥蔥綠色中,有那麼一片枯黃,如果不是被打了除草劑,那麼很有可能就是今天我們要讨論的夏枯草。
作為藥用,我們用的是夏枯草的果穗。
夏枯草,這個詞很多人并不陌生,随着近幾年大家對健康的重視,以及體檢的普及,很多中老年人發現體檢單上有個詞:結節。而有個中成藥:夏枯草膏,專治結節。一般醫院裡治療結節常開兩種藥,一個是疏肝理氣的逍遙丸(畢竟結節跟情緒波動有很大關系),另一個就是夏枯草膏。
現代醫學講的結節相當于古代瘿瘤、症瘕積聚一類,比如甲狀腺結節相當于瘿瘤。
《神農本草經》:味苦、辛,寒。主治寒熱,瘰疬,鼠瘘,頭瘡,破徵,散瘿結氣,腳腫濕痹。
《神農本草經》是從實證、功效的角度去描述藥物,是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後世有些醫家通過不同角度去解釋,回答的是“為什麼”,
這個藥為什麼有這樣的功效?
如《本草衍義補遺》:凡物皆生于春,長于夏,惟此草至夏而枯。蓋其性禀純陰,得少陽之氣勃然興發,一交盛陽,陰氣将盡,即成熟枯槁。故凡盛陽留結之病,用此為治,亦即枯滅,此天地感應之妙理也。凡藥之以時候榮枯為得,俱可類推。
另外清朝一本專門解釋中藥功效的著作《本經疏證》記載:
人身之陽,在上則化陰,在下則化于陰;人身之陰,在下則生陽,在上則生于陽。夏枯之種在地陰也,而遇一陽則生苗焉,由是以漸挺莖發葉結穗開花成實,皆為陽效其用矣。而遇一陰則枯瘁,猶不可謂陰在下能生陽,陽在上能化陰乎?結癥腳腫濕痹,皆陰陷于下不生陽也;瘰疠瘿氣鼠瘘頭瘡,皆陽極于上不化陰也,得此又烏能不愈乎?況有陰以成陽,則陽之用不窮,用陽以化陰,則陰之源遂裕,陽用窮則無以生血,陰源裕則有以化氣,故古人稱其治目珠疼,至夜辄甚,及點苦寒藥劇者,苦寒止能折陽,此并能化血也。
兩本書都是從夏枯草特殊的生長時間去解釋它的功效,有一定道理。
至于夏枯草用來治療腱鞘炎、脂肪瘤,是個人的經驗,算不上創意,主要還是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夏枯草主治症狀引申出來的。而我主要是外用,這個也是有出處,有曆史經驗:
《攝生衆妙方》夏枯草湯
治瘰疬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兩,水二鐘,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服。虛甚當煎濃膏服,并塗患處,多服益善。
為了增強效果,我加了麝香、冰片。制作流程挺簡單的,就是熬出夏枯草濃汁之後,加入麝香、冰片、白酒即可,裝瓶待用,但是具體操作起來費時費力。
這一發現是源于四年前,我自己手腕上出了個腱鞘囊腫,長這樣
我就搜集資料,倒騰藥物,做了一瓶藥水,噴了幾天,效果不明顯。我想這樣噴,藥物揮發太快,劑量不夠,于是就把藥水噴在棉球上,用醫用膠布把這個棉球貼在腱鞘囊腫上,晚上貼,早上撕掉,超乎預料的一天天變小,四五天就消失了。隻是當時沒把握住藥量,手上留了一塊淡淡的痕迹。後來經過改良,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然後取了個名字“結節消”。
現在這個季節,去山裡玩,就能遇見夏枯草了,大家可以采來種種試試,如果采得多的話,還可以自己熬一瓶夏枯草膏。
上篇文章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
陳青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