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史籍記載及民間傳說

濮陽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遊北岸。東及東南部與山東省東明、菏澤、鄄城接壤;東北部與範縣及山東省莘縣毗鄰;北部與濮陽市華龍區、清豐縣相連;西和西南部與内黃縣、滑縣、長垣縣交界。地理位置坐标為:東經114°52′ -115°25′,北緯35°20′-35°50′。境域東西寬49.2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32萬畝,轄20個(鄉鎮),1026個行政村,1197個自然村,居民戶,108.27萬人。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8%,回、漢、滿、朝鮮等12個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的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745.8人。

濮陽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指數百分率為58%,太陽輻射總量為118.3千米/cm,年平均氣溫13.4℃,穩定通過0℃的平均天數為294天,年均降水量624毫米。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度一般在50-60米之間。上古時期,這裡水系密布、溝渠縱橫,水清草肥魚美,在擇水而居的洪荒年代,是華夏先人居住、生活、生産的理想場所,這裡桑竹繁茂,禽獸繁多。三皇五帝、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多次在濮陽建都,孔子多次适衛,孟子在濮居住多年,為張姓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承,提供了特殊地理壞境和人文環境。

相傳,上古時期華夏先民即在濮陽一帶繁衍生息……

濮陽位于黃河之濱,中原腹地,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在這塊大地上,發生過無數動人的故事,流傳着很多古老的傳說。其中,揮公傳說,就是濮陽一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

張姓起源于濮陽,在民間是代代口傳,也散見于張氏家譜。如現藏于台北國學文獻館的《山陰白魚潭張氏家譜》,為宋代名臣張詠創修,其《張氏重修族譜叙》中說:“張之受姓,昉于軒轅之子,天下之張,厥初無不本于一人耳,濮陽吾祖之所自出”。“吾家本名族,濮陽蕃本根”。

明确記載了濮陽是張姓的起源地。

對張姓始祖記載最早的是戰國時期《世本》:“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就是說,張姓始祖名叫張揮,是黃帝之孫,因發明制造弓箭,而得姓。

張姓起源地究竟在哪裡?濮陽傳說,有一系列的史料依據。

其一,濮陽古稱“帝丘”,是“帝丘所都”。五帝時期,帝丘是黃帝部族的政治中心,帝颛顼、帝喾就建都于此。帝丘就在濮陽縣高城一帶,因此濮陽有“颛顼遺都”之稱。颛顼、帝喾死後均葬于濮陽西,現有二帝陵墓。張揮與帝颛顼同為黃帝之孫,是同時代人。張揮作為帝系直脈的“弓正官”,輔佐颛顼帝于都城,受封得姓于帝丘,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濮陽有多處與張揮同時代的古遺址。黃帝部族的圖騰是“龍”,濮陽考古發掘出6500年前的“中華第一龍”,濮陽被稱為“中華龍鄉”。今南樂縣境内颛顼之父昌意城遺址;倉颉造字台、倉颉廟等。據史書記載,張揮父親玄嚣青陽氏的封邑,就在古清河之濱的頓丘。濮陽市清豐縣在唐代以前稱頓丘。

其三,濮陽縣城東南隅,有揮公墓古遣址。該遺址地勢隆起,高于四周地面五米之多,俗稱“老虎台”。1998年春,濮陽市、縣政府重修揮公墓,現在已擴建為“揮公陵園”。

其四,濮陽古代盛産桑樹和綠竹,為張揮發明制造弓箭提供了原材料。原始弓箭為“桑弧蓬矢”,就是桑樹作弓,蓬梗做箭,但用竹者較多。濮陽古代有“桑間濮上”的地名,現在濮陽市命名的有“濮上公園”、“濮上路”、“濮水河”等。《詩經》中的“期我于桑中”、“綠竹猗猗”就是描寫古代帝丘一帶植桑種竹的情景。

1、這是張揮“始制弓矢”圖。“弓矢”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第一大發明,意義十分重大。所以,弓箭文化不僅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于踐行科學發展觀和科技興國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2、張姓得姓于上古傳說時期,張姓是我國第三大姓,因此,張姓文化研究在考古學、曆史學等方面都處于關鍵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價值,。

3、張姓肇基迄今,五千年來繁衍昌盛,遍及五洲四海,人口逾億。近幾年濮陽已先後三次舉行世界級的張姓尋根問祖大會,張姓起源地已成為凝聚天下張姓後裔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對于“張姓始祖揮公傳說”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社會政治價值。

近幾年在濮陽市、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張姓研究會,作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但仍存在着不少問題。

一是,随着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對傳統文化造成巨大沖擊,濮陽張姓文化在漸漸地被淡出人們的視野。

二是傳承張姓文化的人逐漸減少,後繼乏人。

三是張姓文化遺迹不斷被破壞,有些遺迹已難以辨認,将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

為弘揚揮公首創精神,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濮陽縣政府成立濮陽張姓研究會,組織人員對揮公傳說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創辦了《張姓文化》等刊物。

近十多年來,省内外專家學者,專程來濮陽考察,著書立說,撰文題詞。張岱年、張政烺、李學勤、傅振倫、張文彬等曆史、考古學家,潑墨題詞,予以确認。

1993年春,河南冬陽影視公司,根據姓氏學家謝鈞祥先生撰寫的腳本,在濮陽拍攝了《張姓起源》電視劇。

1994年和1995年,省内外著名專家學者齊聚濮陽,舉行“張姓起源學術研讨會”,一緻認為張姓起源在濮陽。

1999年,昆明世博園内立了“源于河南姓氏碑”明确镌刻“張姓起源于濮陽”。

2009年,“張姓源于濮陽的傳說”,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從1998年起,濮陽市、縣兩級政府募集千萬元資金,重修了揮公墓和“揮公陵園”。揮公陵園已成為海内外張姓宗親尋根谒祖的重要場所。

(一)裴李崗文化

198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駐中原油田工作站在縣城北3.5公裡戚城古城址考古發掘,,出土帶足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缽等器物,專家鑒定為裴李崗文化遺存,距今7000餘年,證明早在7000年前,濮陽一帶的華夏先民已走向定居,且由單一的漁獵向農耕進渡。

(二)仰韶文化

1987年,在縣城西水坡考古發掘出土一古墓葬群,其中45号墓出土有三組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人騎龍等圖案,及大量陶罐、陶片、石雕殘體等随葬品和殉葬者遺骸。經碳14測定,距今已6400(士135)年,屬仰韶文化。這一發現證明:(1)早在6400年前,龍圖騰崇拜已臻完成,華夏先民各部落已趨聯合,且有了聯盟象征——龍。這組蚌塑龍,是年代最早的中國龍圖形,被稱為“中華第一龍”,濮陽因之被命名為“中華龍鄉”。(2)從45号墓發現墓主人為男性,且具左青龍右白虎及天象、兵事和殉葬者衆多的威儀,說明早在6400年前濮陽一帶父系社會已經确立,墓主人當為三皇或五帝之一。

(三)史籍記載及民間傳說

繼黃帝之後的部落聯盟首領颛顼,自窮桑(今山東曲阜)遷都于帝丘(今濮陽高陽城)。他為民師而命以民事,指導農耕,濮陽一帶很快興旺發達起來,後因其于此地建都,史稱帝丘,故濮陽又有“颛顼遺都”之稱。考古發掘證明,今濮陽縣五星鄉高城即為古颛顼城遺址。(一)張姓起源考察

我縣分别于1994年10月、1995年2月邀請省内外著名專家學者,召開了兩次張姓起源學術研讨會,發表了一大批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并到北京、開封、太原、河北清河及周邊市、縣,走訪專家學者和方志工作者,實地考察了古黃河、古清河故道,對河北清河說、山西太原說、河南濮陽說,進行充分論證,達成共識,确認揮公為張姓始祖,張姓起源于濮陽。

(二)揮公傳說:

揮公生于濮陽,長于濮陽,揮公少年英武;夜觀弧星,受到啟發,發明弓矢,用于打獵,獵物大增,解除了族衆凍餓之苦,深受族衆擁戴。在濮陽一帶流傳着許多美麗的傳說,這些傳說是張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需進行保護發掘。(詳見《揮公傳說及揮公故裡資料輯錄》)

(四)張姓文化遺迹:揮公墓古遺址

《世本》、《元和姓纂》、《史記》、《開州(今濮陽)志》、《漢書·地理志》、《姓解》、《廣韻》、《國語·晉語》、《史記·五帝本紀》、《禮記·月令》、《史記·衛世家》、《詩經·衛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詩經·小雅·六月》等。

黃帝 玄嚣 蟜極—帝喾—堯帝

嫘祖 晖鼓(張揮)

昌意—颛顼

1、張姓始祖揮公被中國傳統文化奉為“睿智、尚武”的象征,極富發明創造的弓箭文化,不僅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于踐行科學發展觀和科技興國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

2、張姓文化在上古姓氏曆史文化研究中,處于重要地位。張姓始祖揮公處于上古傳說時代,黃帝為其血緣親祖,輔佐帝颛顼成就偉業,在夏商周斷代的史前時期。因此,張姓文化研究成為中華姓氏文明探源工程的起點,在考古學、曆史學等方面都處于關鍵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價值,。

3、自揮公受姓,張姓肇啟迄今,五千年來繁衍昌盛,張氏子孫遍及神州四海,人口逾億。濮陽張姓文化的繁榮,尋根熱潮的盛興,始祖揮公遂成為凝聚天下張姓後裔的重要精神力量。兩年一度世界張氏懇親大會,更是激發天下張氏不忘血統,不忘根本的愛國熱情和敦睦宗誼,合作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盛舉。因此,對于“張姓始祖揮公傳說”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社會政治價值。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