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五腧穴圖表歌訣 ——附圖

五腧穴

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輸、經、合五個特定穴,總稱“五腧”。這是以水流的大小來形容各經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所出為井,所溜不荥,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意指經氣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頭面軀幹,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經氣初出,如水的源頭,所以稱“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側。經氣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稱“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經氣漸盛,如較大水流灌注,所以稱“輸”,多位于腕(踝)關節附近。經氣充盛,象水流之長行,所以稱“經”,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經氣統盛深入處,宛如水流彙合,所以稱“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陰經五腧穴表

陽經五腧穴表

為方便記憶,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編成歌訣記憶如下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

厲兌内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裡随。

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少澤前谷後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

湧泉然谷與太溪,複溜陰谷腎所宜,

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知。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點:

井穴開竅醒神,可用于神識昏迷、心下煩悶;熒穴清洩邪火,可用于熱病;輸穴可用于發作性病症、關節痛;經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腸胃等六腑病症。這就是《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荥;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以及《難經·六十八難》所作的補充解釋:“井主心下滿,荥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歸納為:“荥輸治外經,合治内府。”意指各經的荥穴和輸穴主治外行經脈所過處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難經》還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

井穴又是十二經脈的“根”穴,因其位于四肢末端便于臨床診察施治。針刺、按壓或脈沖電刺激井穴常可出現經絡現象;疾病時左右兩側井穴溫差顯著,可用測溫儀測定人體兩側井穴的溫差來檢查經絡平衡狀态,為髒腑經絡辨證提供參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後一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六腑中的大腸、小腸、三焦,在足三陽經上又有一合穴,稱下合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荥,輸治外經,合治内府”。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陽經上的六腑合穴,總稱“六腑之合”,即“胃合于(足)三裡,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上巨虛),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下巨虛),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這是因為“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陽明胃經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六腑下合穴是“陽脈之别入于内,屬于府者”,臨床上治療“腑症”有顯著作用。其他荥、輸等穴則以治療各經的外部病症(外經病)為主。

五俞穴 — 井荥輸經合

什麼是五俞穴?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條經絡各有五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稱為井、荥、俞、經、合,故稱其為五俞穴。(荥,音行,Xing 第二聲,《說文解字》:絕少水也。)

古文中,腧、俞、輸三個字通用,即通假字。在古中醫經典中,有時稱為五俞穴,也有時稱為五腧穴,或五輸穴。

五俞穴在臨床上大多是此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靈樞·本輸》及《素問·氣血論》)。

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輸、經、合五個特定穴,總稱“五腧”。這是以水流的大小來形容各經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所出為井,所溜為荥,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靈樞·九針十二原》)。

意思是說,氣血從四肢末端向上到達頭面軀幹,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

經氣初出,如水流之源頭,所以稱“井”;

經氣稍盛,如水流之微流,所以稱“荥”;

經氣漸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稱“輸”;

經氣充盛,如水流之長行,所以稱“經”;

經氣豐盛,如水流之彙合,所以稱“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楊玄操《難經》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義也。

'荥:指小水流。《說文解字》:'荥,絕小水也。'楊上善《明堂》注:'水溢為荥,謂十二經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為荥。'。

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說文解字》:'輸,委輸也。'楊上善《太素》注:'輸,送緻聚也。《難經·八十一難》曰:五藏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之氣送緻聚于此處,故名為輸也。

'經:指水流行經較直、較長。《爾雅·釋水》:'直波曰經。'楊上善《太素》注:'經,常也。水大流注,不絕為常。血氣流注此,徐行不絕,為之常也。

'合:指水流彙合入深。楊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氣,故名為合。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點:

井穴:開竅醒神,可用于神智昏迷、心下煩悶;

荥穴:清洩邪火,可用于熱病;

輸穴:可用于發作性病症、關節痛;

經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于如腸胃等六腑病症。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荥;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

《難經·六十八難》所作的補充解釋:“井主心下滿,荥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歸納為:“荥輸治外經,合治内府。”意思是說,荥穴和輸穴主治經脈經過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難經》還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荥、輸治外經,合治内府”。

按照《靈樞·本輸》,五髒各有五個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輸穴以外,還專門有一個“原穴”。因此,又被稱為:井、荥、輸、原、經、合。這樣算起來,五髒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有三十六個腧穴。總之,五輸穴在經絡理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養生保健上也應當常按揉。以下是陰經和陽經各自的五腧穴為列表,供參考。表中注明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标注,當我們了解了五行的含義後,就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正确地選擇穴位。

太極脈針蟄伏千年,期待與您攜手功成!

太極脈針不同于傳世的辨病辯證再辯病位的複雜辯證法,隻需人迎寸口的大小對比即可完成辯證,對中醫初學者來說克服了最難于入門的辯證觀。

太極脈針源于内經,運用人迎寸口脈互比對六經進行精準辯證。結合五輸穴穴性及補瀉手法指導治療,從而達到經氣和合的目的。太極脈針易學、易用取穴精簡,但效果宏大且立竿見影,治療範圍也十分廣泛,适用于疼痛、三高、糖尿病、内科、婦科等常見病及疑難病,臨床驗證多年值得信賴。而且初學者學習之後可以階段性提高針法水平,融入太極醫學體系中的任何一個技術後可引起自身水平的質變。

太極醫學體系“太極脈針”臨床精英班

更多資訊請咨詢:13101115188 吳老師


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免費精彩文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