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陽萎醫案】
男,60歲,工人,7月16日初診。自訴陽萎已半年之久,曾用補腎壯陽等法治療不效,近1年來胃納不佳,間有腰痠乏力,氣短多汗,大便時溏,小便尚可,觀其形體偏瘦,舌淡紅、苔薄白,脈虛浮。
中醫辨為陽萎,拟中氣不足論治。
宜補中益氣,輔以滋壯腎元。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黃芪、淫羊藿各30g,黨參20g,白術、山萸肉各15g,柴胡、當歸各10g,陳皮、升麻、炙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劑,3劑。
19日複診:訴藥後胃納好轉,餘症也減,陽事已興,仍多汗,效不更方,原方加山萸肉至25g,再進3劑。
再診:訴陽萎已愈,出汗也明顯減少。再予上方4劑,以固療效。
【杏林迷悟】體會:本例納差便溏,氣短多汗,脈象虛浮,病機以脾胃氣虛為主,腎虛為次,故用補腎壯陽法不效。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内傷脾胃,百病由生。”患者正因脾胃虛弱,納少氣虛,精微失敷,腎精乏源,腎陽也虛而緻陽萎。治用補中益氣湯補中氣,健脾胃;脾胃健則谷氣旺盛,谷氣旺盛則精氣充盈,精氣充盈則陽事堅舉;再輔滋壯腎元之山萸肉、淫羊藿,更是事半功倍,半年之疾,1周而愈。正如《臨證指南醫案》雲:“蓋胃為谷之海,納食不旺,精氣必虛,況男子外腎,其名為勢,若谷氣不充,欲求其勢之雄壯堅舉,不亦難乎?治唯有還補陽明而已。”
來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