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孫祿堂著八卦拳學全文

序 一
餘讀孫祿堂先生形意拳學,見其論理精微,因往訪之,先生欣然延見。縱談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之法,言形意逆運先天自然之氣,中庸所謂緻中和,孟子所謂直養而無害,皆此氣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極、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謀。餘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蓋内家之技擊也,必求其中,太極空中也、八卦變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則自立不敗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形意攻人之堅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縱橫矯變、太極渾然無間,随其來體不離不拒,而應之以中,吾緻柔之極,持臂如嬰兒,忽然用之,彼雖贲育無所施其勇,雖萬鈞之力皆化為無力,雖然習武者非欲以藝勝人也,志士仁人養其浩然之氣,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嗚呼,由是言之,則古昔聖王堯、舜、禹、湯、文、武相傳精一執中之道,不求勝天下,而天下莫能勝之者其猶此理也,與莊子曰:道也進乎技矣,吾聞先生之言,益信聖人中庸之道不可易。先生為人豪直,與人無舊新,必吐其蓄積不自吝惜,曰:吾言雖詳且盡,猶慮能解者百人中無二二人,吾懼此術之絕其傳也。今先生複撰八卦拳學,揚州吳心彀先生以書來屬作為序,因以所聞之先生者略述於右,未能究宣其意萬一也。

靳水陳曾則書於明聖湖之洗心閣

序二
蒲陽孫先生祿堂,曩著形意拳學一書,餘受而讀之,深服先生用力之勤,而於力氣一道純任自然傷口手中庸之報,則殆内家之上乘也。今夏複以八卦拳學見示,兢兢以實行體育保護身體為宗旨,其造福社會已屬難得可貴,而細繹八卦拳學之意義則在化後天之力,運先天之氣體,柔用剛變化無窮,與羲經消息盈虛之理,變化順逆之方,息息相通,技也而進于道矣。形上形下一以貫之,知先生固非徒以技擊擅長也,顧吾慨無吾國拳學之失傳也久矣,自太史公傳遊俠而不詳其緻力之途,雖李唐崛興,此風丕盛,然亦不過曆史之紀載已耳,明清之交,如張三豐,如單思南,如王征南輩精悍絕倫,淩铄南北,然能筆之著述,傳之其人者聞焉無聞。此拳學所以式微也。今先生以振靡起衰為已任,著書傳世,不秘其術,其殷殷誘掖之心誠自古以來所罕見也。爰于付梓之初,敬書數語以遺之,先生其許為知言否也?

民國五年七月學生吳心彀序

自 序

易之為用,廣大精微,上自内聖外王之學,下迨名物象數之繁,舉莫能外。而于修身治已之術尤為詳盡。乾文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然健也,自強也,非虛無杳冥而無可朕兆。餘自幼年即研究拳術,如是者有年。嗣來京,獲見程先生廷華,始知有“八卦拳”,因從而受業焉。拳式始于無極,終于八卦,中分兩儀、四象,先天、後天、縮力、順行,正變錯互,無不俱備。然後知易之為用之廣大精微也。但程先生隻憑口授,未著專書。餘恐久而換其傳也,爰不辭固陋,每式繪之以圖,并于各式後附以淺說,非敢自矜一得,亦聊以廣先生之傳已耳。“八卦拳”不知創于何時何人,聞有董海川先生者,精技擊,好遨遊。嘗涉迹江皖間,遇一異人,傳以此技。後董先生傳之程先生廷華、李先生存義、尹先生福、馬先生維祺、梁先生振普、張先生占魁、史先生六、王先生立德。自是而後,尹先生複傳之馬桂等。李先生傳之尚雲祥、李文豹、趙雲龍、郝恩光、郭永靈、黃柏年、李海亭、耀亭等。張先生傳之王俊臣、韓金镛等。餘與張玉魁、韓英奇、馮俊義、阚齡峰、周祥、李漢章、李文彪、秦成等,則皆親灸程先生之門者。縷[爾見]述之,以示不忘所自也。

中國民國五年十一月直隸完縣孫祿堂自序
八卦拳學序----佚文手稿

(首頁遺失)......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皆秉天地之全氣全理而成,其形體百骸,推之全球無異也。人既無異,即萬理出于一源,萬派出于一脈也。何拳術之道,偏分許多門徑?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實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氣,而始生出許多支節耳。
餘思萬法既由一脈相傳,形骸百官又無差異,彼所能者,己亦當能,己所學者,彼亦當學,存彼己之見者,大抵因初學時氣質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獨之功也。先哲雲:聖人之道無他,在啟良知良能,順其自然,作到極處,而成一個全知全能之完全人耳.拳術亦然,凡初學習練時,但順其自然氣力練去,不必格外用力,練到極處,亦自成一個有體有用之英雄耳。
彼自分門徑,獨守一支者,是自劃限制,不能擴充己之知識也。夫學業之途無盡,彼之技藝,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體有虧也。己之技藝,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體有虧也。故志于豪傑,欲練拳術,必須先将内家拳學,無論何派,先格物緻知,身體力行以緻極處,嗣後再與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數家技藝,将理得之于心,與己之理化合而為一,其餘無論中外技藝,即使形各相别,習練相殊,其理可一見而知也。孟子雲: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術之道亦無他,氣力和順而已矣。
餘所述形意拳學,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學,未能筆之于書,每懷謙然未安。因思幼從餘師李魁元先生時,先生常雲天地之理,變化無窮。晤對閑談,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術一門。其技之精,理之細,亦甚奧妙測。餘當時存諸心中,總未得門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園先生處遇程廷華先生。白君與餘指引相見,雲先生精通八卦拳術。初見先生練時,其意與形意拳大相懸殊。時餘練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勁,不能周知,心雖愛慕,又恐與自己所練之拳氣力不和。後先生見餘屢懷疑惑,極力開導拳中之理,餘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時,覺與形意拳術氣力相背,至年餘功夫,兩拳之勁微覺相合。每日早習形意,晚習八卦,如是十餘年,兩拳之勁,始不分彼此,練習亦不分早晚,兩體亦覺如一。此時始悟十年前,初與先生練時,并非兩拳之勁相背,乃我身中之氣力有虧也。自此以後,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門類,互相研究,又十餘年,自覺身中兩拳之勁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時,起落進退剛柔伸縮,無不自如,當此之時,藝貫二家,學業精進,心中愉悅,自以為全體無所不知矣。乃至辛醜年,又遇同道張秀林,楊春甫二君,精于太極拳學。餘心又有甚愛之。及與二君互相研究,詢問此拳之勁,心中大相駭異,覺作所練兩拳之勁,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與此技之勁相符合,因此又與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當然之理,如是複練習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詳細之理,後至民國元年,在北京得遇郝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極拳學,初見面時互相愛慕。餘因愛慕此技,即将先生請至家中,請先生傳授講習,三四個月功夫,此技之勁,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後晝夜習練,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勁合為一體。心中方無形意,八卦,太極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極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練習之法,形意以經之,八卦以緯之,太極以和之,即聖人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
餘嘗自揣三元性質;形意譬如鋼球鐵球,内外誠實如一;八卦譬如絨球與鐵絲盤球,周圍玲珑透體;太極如皮球,内外虛靈,有有若無,實若虛這理,此是三元之性質也。形象雖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氣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極一氣之流行也,故三家合為一體。以後好武諸君,務去彼此之見。諺雲:一處不到一處迷。此言良非虛謬。吾人練藝,總要與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然八卦拳學,不知創自何代何人,前吾師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但雲此技古時未傳于世,大都隐于釋道兩門。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隸文安縣人,平生好武,嘗遨遊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異人傳授此技,數月得其精奧。後至北京傳授弟子多人。餘師亦在其數。以後諸弟子又各傳門徒,此技之妙,遂流傳于社會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無譜可證,或間有抄本附會之說,并無教科入門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輕示于人。現精此技者雖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傳與人者少.社會後生弟子愛慕此技,因無書籍可考,又不得口傳授受,遂使人舉步望洋而生止足之歎。餘得程先生傳授後,朝夕練習,又有李先生存義亦精是技,時常指示,數十年略得其中梗慨。思欲立譜以傳後世,然無依據在前,誠恐斷定有謬。但步步循理設想,夫太極八卦形意三門,實出一人遺傳,蓋萬物生于一理,拳學生于一氣,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雲:吾道一以貫之.餘所著形意拳學,外表由明善以複初,亦即萬殊一本之道也。故公餘之暇,探輯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習之技,編纂成書,以聊助愛技擊後世欽好者或作入門之徑,是則餘之志也。餘本武士,才短于文,書中有不合之處,望乞諸君子随時指示為感。
 
    中華民國五年四月孫福全序于京門凡例
1、是編為修身而作,取象于數理,立體于卦形,命名于拳術,謂之遊身八卦連環掌。内藏十八膛羅漢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腳。至于點穴、劍術、各樣兵器,均於拳内含藏。以上諸法,皆以實行體育,強壯筋骨,保護身體為正宗。
2、是編标舉八卦拳生化之道,提綱挈領條目井然,其次序,首自虛無式而起,至太極形式,此二者為八卦拳之基礎。由無極式說起,以至於神化不測之功用學終,是為全編條目。内中起點,進退伸縮,變化諸法,一一詳載。操練時,凡一動一靜,按此定法,不使錯亂。則此拳之全體大用,神化妙用之功,庶幾有得,可為世道用行舍藏之大用矣。
3、是編粗淺之言,以明拳術極深之理,簡約之式,能通拳法至妙之道。
4、拳中數形,不過作萬物之綱領,若習熟習,則縱橫聯絡,全體一緻,不惟取數形數式習之則已也。朱子雲: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拳術始教,即凡全體之式,萬物之形,莫不由於數式數形而時習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萬物之中目有所見,心有所感,皆能效法,彼之性能,而為我用矣。
5、八卦拳術,不外易數方圓二圖之理,昔武候作八陣圖,其中氤氲變化,奧妙莫測,其實不過以巨石為之,八八成行六十四堆而已,拳術中精微奧妙,其變無窮,有神化不測之機,亦不過以數式數形,縱橫聯絡變化而已,溯其源,皆出於河洛理數之原也。
6、是編為體操而作。隻叙八卦拳之實益議理,但取粗俗易明,原非等於詞賦文章,固不得以文理拘也。
7、是編除各式之指點外,其他一切引證,均與道理相合,迥非怪力亂神之談,學者不得以異端目之。
8、是編發明此拳之性旨,純以養正氣為宗旨,固非異端邪術諸書所可比倫,今将八卦拳始末諸法,貫為全編,使學者一閱了然。
9、體操門類繁多,惟八卦拳練習極易,用法最良,系行天地自然之理,運用一派純正之氣,無論男女婦孺,及年近半百,皆可練習,一無曲腿折腰之苦,二無皮肉磨挫之勞,且不必短服窄袖随便常服,均可練習,此誠武技中孺雅之事也。
10、此拳不僅便于個人獨習,若人數衆多,或三五人同一圈習,或數十人同而習之,或數百人亦可分數圈而習之,再多亦均無不可。
11、此八卦拳術,關系全體精神,而能卻病延年,又不僅于習拳而已。
12、是編每一式各附一圖,使八卦拳之原理及性質,切實發明,用以達八卦拳之精神,能力巧妙,因知各拳各式互相聯絡,總合而為一體,終非散式也。
13、附圖有照片、有圖形,使學者可以入手,按像模仿,實力作去,久則義理自見,奇效自彰。固非虛語也。

八卦拳目錄

第一章 八卦拳形體名稱
第二章 入門三害
第三章 入門練習九要
第四章 四德八能四情
第五章 八卦拳左右旋轉與往左右穿掌之分别
第六章 無極學
第七章 太極學
第八章 兩儀學
第九章 四象學
第十章 乾卦獅形學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掌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學
第十三章 離卦鹞形學
第十四章 震卦龍形學
第十五章 艮卦熊形學
第十六章 巽卦鳳形學
第十七章 兌卦猴形學
第十八章 八卦拳先天後天合一式說
第十九章 八卦拳先後天八卦合一圖解
第二十章 八卦拳陽火陰符形式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練神還虛形式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氣候形式法

第一章 八卦拳形體名稱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以八卦取象命名,制成拳術。近取諸身言之,則頭為乾、腹為坤、足為震、股為巽、耳為坎、目為離、手為艮、口為兌。若在拳中,則頭為乾、腹為坤、腎為坎、心為離、尾闾第一至第七大椎為巽、項上大椎為艮、腹左為震、腹右為兌。此身體八卦之名也。自四肢言之,腹為無極、臍為太極、兩腎為兩儀、兩胳膊兩腿為四象、兩胳膊兩腿個兩節為八卦。兩手兩足共二十指也,以手足四拇指皆兩節,共八節,其餘十六指,每指皆三節。共合四十八節,加兩胳膊兩腿八節,與四大拇指八節,共合六十四節,合六十四卦也。此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生六十四卦之數也。此四肢八卦之名稱。以上近取諸身也。若遠取諸物,則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蛇、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拳中則乾為獅、坤為麟、震為龍、巽為鳳、坎為蛇、離為鹞,艮為熊、兌為猴等物,以上皆遠取諸物也。以身為八卦屬内,本也。四肢八卦屬外,用也。内者先天,外者後天。故天地生物,皆有本源,先後天而成也。内經曰,人身皆具先後天之本,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長,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為醫者,必先治本。知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因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有一莖透起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知後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蓋先生脾官而水火木金循環相生以成五髒,五髒成,而後六腑四肢百骸之以生而成全體。先後天二者具于人身,皆不離八卦之形體也。醫者即知形體所生,故斷以卦體,治以卦理,無非即八卦之理,還治八卦之體也。亦猶拳術,即卦象,教以卦拳,無非即八卦之拳,使習八卦之象也。由此觀之,按身體言内有八卦,按四體言,外有八卦,以八卦計數,為八卦之身,以八卦之身,練八卦之數,此八卦拳術,所以為形體之名稱也。
第二章 入門三害
三害者何?一曰努氣,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用努氣者,太剛則折,易生胸滿氣逆,肺炸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經絡不能舒暢,陰火上升,心為拙氣所滞,滞于何處,何處為病,輕者肉中發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結成瘡毒諸害。
挺胸提腹腹逆氣上行,不歸丹田,兩足無根,輕如浮萍,拳體不和,即萬法亦不能處時中地步。
故三害不明,練之可以傷身,明之自能引人入聖,必精心果力,剔除淨盡,始得拳學入門要道,故書雲: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練習諸君,慎之慎之。

第三章 入門練習九要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頂;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縮;九要起躜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勁,尾闾上提,督脈之理。扣者,開胸順氣,陰氣下降,任脈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頂者,舌頂上腭、頭頂、手頂是也。裹者,兩肘往裡裹勁,如兩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裡裹勁也。松者,松開兩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兩手往外翻之時,兩肘及力往下垂勁也。縮者,兩肩與胯裡根,極力往回縮勁也。起鑽落翻者,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起鑽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機輪之循環無間也。所練之要法,與形意拳無異也,譬之易經方圓二圖,方圓乾始西北,坤盡東南,乾坤否泰居外四偶,震巽恒益居内四角,其陽自西北而逆氣退于中央,生氣在中也,陰自中央而順于東南,陰氣在外也,其生卦而恒益否泰。如形意拳,起手先進左足,以右足為根,身子看正是斜,因此形意拳與方圖皆屬地,在地成形,所以形意拳在十字當中求生活也。圓圖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左陽升,右陽降,陰來交陽,一陰生于天上,陽來交陰,一陽生于地下,陽生陰生,皆在圖之正中,圓象天,天一氣上下,上而陽,下而陰,象一氣運,陰陽相交,即太極一氣也。八卦拳左旋右轉,兩胯裡根,如圓圈裡邊無有楞角,兩眼望着前手食指稍,對着圓圈中間看去,旋轉不停如太極一氣也。八卦拳與圓圖皆屬天,在天成象,所以八卦拳在圓圖虛中求玄妙也。又譬之奇門,有飛九宮一至九之數皆圓形屬天,與八卦拳理相合也。易經雖有方圓二形,其理無非逆中行順,順中用逆,以複先天之陽也。奇門有飛九宮轉盤二形,其理無非奇逆儀順,奇順儀逆,以還一元之氣也。形意八卦雖分方圓二派,其理無非動中縮勁,使氣合一歸于丹田也。所以大聖賢正心誠意,無不與拳術之道息息相通。大英雄智勇兼備,亦必明于數學之理。大技藝家格物緻和,亦必先明于意氣力之用。以上諸理,形名雖殊,其理則一。練拳術者,明乎此理,以丹田為根,以意氣力為用,以九要為準則,遵而行之,雖不中不遠矣。

第四章 四德八能四情
四德者,順逆和化。四者,即拳中合宜之理也。順者,手足順其自然往前伸也;逆者,氣力往回縮也;和者,氣力中正無乖也;化者,化其後天之氣力歸于丹田而返真陽也。
八能者,乃搬攔截扣,推托帶領。八者,即拳中之性也。搬者,搬敵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攔者,攔敵人之手足如研肘是也;截者,突住敵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扣者,扣敵人之兩手并胸小腹是也;推者,推敵人之兩手并身,其中有單手推者,有雙手推者(即雙撞掌也)是也;托者,托敵人之兩手,有平托者,有望高托者是也;帶者,敵人抓住我手,極力往回帶,或挂敵人之手皆是也;領者,領敵人之身,或敵人之兩手,往左右領去,或往上領,或往下領,即使敵人不得中正之勁也。
八能者,内含六十四事,合六十四卦也。八者,正卦也,即上乾下乾之類;六十四者,變卦也,即上乾下坤,否泰互卦之類。所謂八搬八扣,各有八,合而為六十四者,則謂拳中之性也。
順逆合化,為六十四卦之德也。六十四卦含之于順逆合化四者之中,而為德行,行之于身而為道,用之于外而為情。情者,即起落鑽翻也。且八能用時,或明而用之,或暗而用之,或打破彼之身式而用之。或化開彼之法式而用之,或剛進而用之,或柔進而用之,或進而用之,或退而用之,或誘而用之,或指上而用之下,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打右,或指前而打後,或指此而打彼,或彼剛而我柔,或彼柔而我剛,或彼矮而我高,或彼動而我靜,或彼靜而我動,或看地之形式,伸縮往來分别而用之。地形者,遠近險隘,廣狹死生之類也,且身式将動而未動時,務要周身一家,合外内一道,再觀彼之身式高矮,量彼之情形虛實,察彼之氣質薄厚,将彼奸詐虛實,等等得之于心,随便酌量用之,而能時措之宜,至于拳内用法名目雖廣,然無論如何動作變化,總以四情為表則也,四情用的合當,則能與性德合而為一道也。

第五章 八卦拳左右旋轉與往左右穿掌之分别
起點轉法,無論何式,自北往東走,旋之不已,謂之左旋。自北往西走,轉之不已,謂之右轉。凡穿掌往左右換者,無論在何方,換掌換身,若望着左胳膊穿者,謂之往左穿手,望着右胳膊穿者,謂之往右穿手。此謂左右旋轉,與左右穿掌之分别也。

第六章 無極學
無極形式者,當人未學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舉動之間,但由天然之性也,而旋轉無度,起落無節,外失諸修,内失諸養,知順之所往,不知逆之所來,以至體質虛弱,陽極必陰陰極必死,往往歸于無可如何之地。是攝生之術,講求無方,良可慨也,惟聖人知逆運之機,修身之本,還元之道,總之不外形意、太極、八卦諸拳之理,一氣伸縮之道,明善複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極點,以複先天之元氣,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可與後世作法,亦可為萬物立命,此之謂無極而生太極之式也,李東垣先生曰:人自虛無而生神,積神而生氣,積氣而生精,此自無而之有也;練精以化氣,練氣以化神,練神以還虛,此自有而之無也。拳術之道,生化之理,其即此意也夫。
第一節 無極學圖解
起點面正,身子直立兩手下垂,兩足為九十度之形式,兩足尖不往裡扣,兩足後根亦不往外扭。兩足如立在空虛之地,動靜不能自知也。靜為無極體,動為無極用。若言其靜,則胸中空空洞,意向思想一無所有,兩目将神定住,内無所觀,外無所視也;若言其動,則惟順其天然之性,旋轉不已,并無伸縮往來節制之意思也。然胸中雖空空洞洞,無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虛至無之根,而能生出無極之氣也。其氣似霧,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濁不分。惟此拳之形式未定,故各謂之無極形式。此理雖微,但能心思會悟,身體力行到極處自能知其所以然也。

第七章 太極學
太極之形式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左旋之而為陽,右旋之而為陰,旋轉乃一氣之流行。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也,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之活活潑潑,有無不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也。這一點子即是拳中左旋右轉,開合動靜,陰陽相交之中樞也。中樞者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原。丹田之氣,八卦拳之根蒂也,此氣是天地之根,陰陽之母,即太極是也,故兩儀由此而生焉。

第一節 太極學圖解
起點先将腰塌住。[身向左偏轉45度,右腳尖稍上翹,用腳跟随着身子一同向左扭轉,左腳尖向左擺動45度,兩腳跟仍靠攏]再将右足直着往前邁去,落下兩足形式如斜長方形。兩腿裡曲均要圓滿,不可有死彎子,兩足後根均向外扭勁,兩腿如騎馬式,一齊扣勁之意,不可顯露往一處扣的形式。兩腿之形式,未轉走時,左胯與左足後根相齊;既轉走時,可胯尖扭至與前手食指并圓圈中間相對為标準。前右腿形式,膝與足後根上下如一條線相齊。再将右手順着右足後根如銳角形式,手直着如畫一半圓形擡起,擡至手虎口與眼相齊停住。兩肩要松開,兩肘均往裡裹勁,裹至肘尖朝下垂。兩手指張開,不可并攏。兩手腕均往外極力擰勁,擰至食指直立,虎口撐開如半月形,無各指與小指均有往回鈎勁的意思。兩手心不可往外挺勁,兩手如同抓着圓球相似。手腕極力往上挺勁,手虎口亦極力往前推勁,上下挺推要均停方為正勁。兩眼看前手食指稍為準則。或有看虎口者,氣不中也。後胳膊靠着身子,極力往上如畫半圓形,虎口至前胳膊肘子停往。兩肩均往回抽住勁(此是順中求逆如卦位順行,卦序逆行之意也),兩肘極力往下垂勁。兩手極力一氣往前推勁,兩手心随着兩肩極力往回縮勁,腰随着兩手腕往外擰勁時如擰繩子極力擰去,擰至前手食指與兩眼對着圓圈中點為止。[兩手貼着兩肢外側慢慢向上提至兩脅間,身子同時緩緩下坐,左大腿與身體約成75度,兩手慢慢向身前伸出,邊伸邊朝外翻,翻成手心朝上,右手在前,左手稍後。同時右腳亦向身前邁出一步,右膝與右腳後根上下相對。再身體右轉45度,兩手随身子向右轉時向右劃一半圓,劃時兩手向上穿并向裡擰,右手擰成立掌,右肘尖與左腳跟上下相對,左手擰成手心朝下的俯掌,屈肘環抱在胸前,身坐。]
此式名為橫走豎撞,兩胯裡根極力往回抽勁,裡胯根抽至如圓圈裡邊圓線,如⌒是也。所謂在圓圖乾坤中虛處求玄妙,是此意也。頭要往上頂勁,口似張非張,似合非合,舌要頂上腭,呼吸要從鼻孔出氣,久之消息之理自然通矣。谷道要往上提,項要豎着勁,心不要用努力,扣胸不可往裡顯着扣。隻要兩肩齊往回縮力,自然而然就内開外合,是謂之扣胸也。功久胸前亦自然而有圓含之形式也。轉走時身子不要快。意氣力并手足肩胯腰肘内外務要合成一氣。身中不可有一處散亂,如有散亂處即是身中之勁不合。即于腰胯肩肘并四稍求之。四稍者牙為骨稍,舌為肉稍,手指足趾為筋稍,渾身毛孔為血稍是也。求之務将心氣沉住,歸于丹田。身子高矮要一律,轉走時身子不可有左斜右歪之形,使内中之氣不穩也。行起時總似鳥之束翅頻頻飛去之形,又如平水漂流一物,不見水流,隻見物行,有安穩自然之象。兩譬語是此拳形式之意義也。
兩足前後相離遠近,随乎人之高矮,總要後足往前邁步不費力為至善處。初練時,身子不可過矮,微須高點,過矮甚為費力,迨至日久功純,則高矮随便不拘矣。

第八章 兩儀學
兩儀者,是一氣伸縮之理,左旋之則為陽儀,右旋之則為陰儀也。前太極之式,一氣走去,如圖流行不息者,則為太極陽儀,是為氣之伸也。至練時圓圈之大小,轉數之多寡,皆以地之形式為準則,可大則大,可小則小。若論通便法,尤不拘地式之長短寬窄。畝數之地不為大,圓三徑一不為小,誠以功夫深純,即周圍數裡,亦能循環數匝,不停式子,而片席容足,亦可以來往轉身而有餘也。先哲雲:“道之伸縮流行,其大無外,其小無内,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亦即此拳之意義也。若是回轉身式(即單換掌),勿論大小圈循環多寡,酌量自已之氣力而行,半圈可以換身,數十圈亦可以換身,倘轉數甚多,天地萬物亦随着身子一氣翻轉,此時換身更當要緊,若任一式轉去,恐功夫不到,則有頭眩眼昏,足底無根之弊,所謂極必後陰,陰極必生陽也,譬如圓圖八卦,陽左升為日,陰右降為月,日來則月往,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四時生焉,換身右轉流行不已,如圖則為太極陰儀是氣之縮也。聖人雲:鬼神之為德,日月之升降,皆屬天地自然之變化。而拳中兩儀右轉,左右有序,何莫非一氣之往來屈伸乎?故兩儀再生而四象出焉。
(一) 左青龍轉身:起點時譬如一氣左旋流行不已。拟欲換身右轉,是一氣生兩儀也。其法右足先起至前邊落下
(二) 左青龍縮尾:随後,左足再往前邁時,足尖極力往裡扣。落下與右足尖相齊。遠近相離二三寸許。兩足後根均向外扭勁。兩膝相離似挨未挨之意。兩胯裡根均向回抽勁,又兼向外開勁。此式是内開外合之意。腰要塌住勁,此時上身兩手仍合住勁不動,兩肩似乎有往回縮勁之意,亦謂之含胸,稍微穩住。[眼看前掌。]
(三) 左青龍返首:即将右掌伸直,極力往外擰勁,擰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中、食和無各指朝前,手心朝右外的反掌,]停住。右足在右手擰時,一齊随着往外[向右擺步]邁出。足落下與右手上下相齊。其時身子微微有往下遁縮之意。左手緊靠着身子在胳膊根窩下邊。手心仍朝外往前推住勁。

(四) 左黑虎出洞:[右足稍右撇,]再将左足邁至前邊,仍與右足尖相齊。兩足尖相離遠近仍二三寸許。兩足後根仍往外扭勁。兩胯裡根亦均往回抽勁。兩手極力均往回裹勁[兩小臂裡裹,兩手外翻],裹至兩手心朝上,裹時兩肩極力往回抽勁,又兼往下垂勁式,似停未停之時,即将腰向右邊極力擰去,如擰繩子之意。左手心朝上肘往下垂着,極力挺往勁勿動。左手心朝上随着腰擰時徐徐往右胳膊根外邊,與右胳膊成為丁字形。又往前往高斜着穿出。左肩如同穿在右胳膊根窩下之意[兩手心逐漸擰成手心朝裡,手背朝外,手指朝上的仰掌]。頭項豎住勁。随着腰向外扭勁。兩眼看所穿之左手。左手穿至極處為止。此勁之理如同上滿表條,不留餘隙,外勁形式似合而内中心氣似開,似虛之意,若其不然,胸中恐内擠氣努胸隔心痛之患。此時面向右側。
(五) 右青龍轉身:身子再往右轉走時,先将左足往前直着邁去[身向左偏轉45度,左腳向左前方擺步邁出]。左手随着左足邁時,連穿代伸代往外擰勁。右手與左手一齊均往外擰勁。兩足随走,兩手腕随着極力往外擰勁,擰至左手食指朝上直立,亦與圓圈中虛處相對為準則。手指高仍與眉齊(豎掌) 右手仍極力靠着身子,一氣推至左胳膊肘處,食指朝上穩住(俯掌) 腰亦随着左手向右邊如擰繩子相似擰去。兩眼亦看前食指稍。兩手腕擰時,兩胳膊中曲仍朝上,兩肘仍朝下。兩手腕擰勁時,亦不可擰之容易,似覺擰不過來的意思。兩手腕往上托,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不可顯露。兩肩亦極力一齊往回抽勁。兩手亦許三五步擰過來,亦許轉走周圈擰過來,勿拘。要之,走步換式總要上下相連,内外六合一氣。六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内三合也;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此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為六合也。其中意思,練者若是不曉,即求明人指點可也,學者勉而而深思之,功久自能知焉。兩儀再往回換勢走,與此法之理相同。以後凡換式,自兩儀以至于神化之功,雖分左右換式,手法足法,諸處之勁,左右無不相同。

第九章 四象學
四象者,兩儀各生一陰陽也。太極生兩儀者,八卦拳之奇偶也。複于兩儀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而名為四象。四象即本拳之奇偶,各加一陰一陽,而分為金木水火也,在腹内則為心肝肺腎,在拳中則為前後左右,俗稱名為雙換掌也。四象不及土者,太極即土也,拳中起鑽落翻,動而未發謂之橫。橫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謂之土,因其一氣運用,謂之太極,太極也,土也,一而矣,故不及土僅言四象者,而土已在其中矣,夫四象既有陰陽,則八卦相交,彼此相蕩,一卦可蕩于八卦之上,八卦相蕩更可重為六十四卦,按易一卦六畫,下三畫象天地人三才也,上三畫相蕩,因而重之,象天地人三才各有陰陽也,以明拳中各法左旋右轉,皆有陰陽之式也。故左旋象下三畫,頭手足象天地人三才也;右轉象上三畫,因天地人三才各有陰陽也。八卦即四象之陰陽,六十四卦即陰陽配合之生氣,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則陰陽相義,自可生生無已,豈第六十四卦哉,雖至千卦萬卦,總不出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總是八卦,八卦總是四象,四象總是兩儀,兩儀總是一氣之流行也。紫陽讀參同契雲:一自虛無兆質,兩儀因一開根,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子孫,六十四卦于此而生,萬象變動于此而出,誠哉斯言,可為此拳之鑒矣。

(一) 青龍轉身(右):起點兩儀式,無論左旋右轉皆可變換四象雙換掌也,先以右旋之。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從正北往西順着圓圈轉去謂之右(二) 青龍縮尾:換掌時,左足在前,右足随後邁在前邊,足尖極力往裡鈎,落下與左足尖相齊,遠近相離二三寸許。兩足後根極力均往外扭勁,腰塌住勁,兩胯裡根均往回抽勁,式似停未停。(圖青龍縮尾)

(三) 青龍返首:即将左手伸直往外擰勁,擰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手心朝外。左足擡起,足尖随着左手擰時,一齊往外擺勁,落下,左足後根與右足尖成為錯綜八字式。兩足相離遠近亦随人之高矮,足落下時形雖往外擺,兩胯裡根亦均往回抽勁,内裡似乎開圓圈之意。腰随着左手往外擰,兩肩裡根亦均往回縮力,亦是含胸之意,右手仍靠着身子,手心朝外,在左胳膊根窩下邊推住勁,肘往下垂着不動。式子身雖停而意未停。

(四) 右黑虎出洞:即将兩手均向裡裹勁,裹至手心朝上,即将右手從左胳膊根窩下邊穿出,右足與右手一齊邁至前邊,與左足尖相齊,兩足尖相離遠近亦二三寸許,右肩亦極力望着左胳膊根窩下邊穿去,兩足後根亦均往外扭勁,兩胯裡根亦均往裡抽勁。腰仍塌住勁。式不可久停,譬如書句大長,字當中點點為讀句,即一氣似斷而未斷之意也。

(五) 右鹞子鑽天:再将右胳膊靠着右耳,手極力往裡裹着勁[經右額]往上穿去 [為豎旋掌],穿至極處手心朝裡,身子随着右手往上伸長。左手心朝裡[上],在右手往上穿時,一齊往下挨着右胳膊裡根落下至肋,手指朝下,手背靠着身子,望着右胯穿下。兩手分開要上下一齊,皆到極處。左足與兩手分開時即速擡起,足尖極力往上仰着,靠住右足裡胫骨,而時身子往下縮勁,腰亦塌住,右手可極力仍往上穿住勁,左手仍極力往下穿住勁,兩眼往上看着右手,身子要穩住。 (六)右白蛇伏草:再将右手極力望着左肩尖前邊扣去,落于左胳膊上邊,身子随着右手扣時,一齊往下縮矮。[同時懸着的左腳向左後橫跨一大步,落在圓圈線上,身随同向左後轉180度,右腳尖裡扣,左腳尖外撇成大馬步。]兩手再往前後分開,如同擺物一般。兩手腕均往外撐住勁,前後兩手虎口相對,兩胳膊皆如半月形式。左足與左手一齊往前邁去,足落下要半斜着,腰塌住勁,身子往前撲去,小腹要放在大腿上,兩眼随着右手看下來,望前邊左手看去,兩肩前後極力縮住勁,兩胯前後裡根亦極力縮住勁,此時腹内要似覺圓圈虛空一般,若是方能得着拳中之靈妙。(七) 右黑虎出洞:再将兩手極力均向裡裹勁至兩手心朝上,即将右手靠着身子,望着左胳膊根窩下穿出,手穿至極處,與左胳膊亦成一丁字形式,右足與右手同時邁至與左足尖相齊,落下遠近相離二三寸許。兩足後根亦均往外扭勁,兩胯裡根亦均往回抽勁,腰要塌住勁,随着手穿時往左邊擰勁,亦同擰繩子相似,而時身子之勁,亦如同表條上滿之意,但内中總要虛空之意。内中何以能虛空之意,即着兩肩兩胯裡根皆往回縮勁,則胸中自然有虛空之意,而腹内亦不能有努氣擁擠之患也。
(八) 青龍轉身:身子再往左轉走時,先将右足往前直邁去,落下,兩足相離遠近,亦仍随乎人之高矮,總之無論何項步法,前走後退要自然為至妙處,右手随着右足邁時,連穿代伸往外擰勁,左手與右手,一并均往外擰勁。兩足随走,兩手腕随着極力往外擰勁,擰至右手食指朝上直立,亦與圓圈中虛處相對為準則,手指高矮仍與眉齊;左手亦仍極力靠着身子,一氣推至左胳膊肘處,食指朝上穩住,腰亦随着右手,向左邊如同擰繩子相似擰去。兩眼亦看前手食指稍。兩手腕擰時,兩胳膊中曲亦仍朝上,兩肘仍朝下。兩手腕擰勁時亦不擰之甚易,亦似覺擰不過來的意思。兩手腕往上托,兩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不可顯露。兩肩亦極力一齊往回抽勁,兩手亦許三五步擰過來,亦許轉走周圈擰過來,亦勿拘,要法亦與兩儀走步換式,上下相連内外一氣之理相同,此四象練法随分四候則為起承轉合之意,實即一氣串成之道也。

第十章 乾卦獅形學
乾卦者,天地之象也。獅子掌者,拳之式也;乾者健者也,陽之性也,三畫卦之名也,乾以形體方謂之天,以性情方謂之乾。其于物也,則為獅形,其物最嚴烈,其性最勇猛,能食虎豹之獸,有抖毛之威。以拳式之用言,則有金龍合口之式,有獅子張口之形,有白猿拖刀之法。在腹内則為氣,能資萬物;在拳中,則為獅子掌,能萬法開端。此式以兩手極力伸出,内外上下一氣,有乾三連之象,又有起首三點之式,故取象為乾卦,其拳順,則同身血脈舒暢,氣力倍增;其拳謬,則乾遇震,而拳中不能無妄;乾臨坤,而心竅亦不能開通矣。學者于此尤加謹焉。
(一) 青龍轉身:起點以兩儀左式,先将右足走在前邊(見青龍轉身圖)
(二) 青龍縮尾:随後即将左足再邁至前邊,将足尖往裡扣勁,落下與右足順相齊,兩足尖相離遠近亦二三寸許,兩足後根均往外扭勁,兩胯裡根均往裡抽勁,腰塌住勁。
(三) 青龍返首:再将右手伸直往外擰勁,擰至手心往外,右足亦随右手往外擰時,一齊往外擺去,足尖要直着,與右手上下相齊,兩肩微有往回縮勁之意。
(四) 黑虎出洞:再邁左足時,兩手腕均往裡裹勁,裹至兩手心朝上,左手仍靠着右肋,左足落至與相齊。兩足扭勁,塌腰,兩胯裡根抽勁,兩肩裡根縮勁均如前,兩足遠近相離亦如前。(五) 獅子張嘴:再走仍先走左足,左手在左足走時同時往右胳膊下邊往平直穿去,與右胳膊成一丁字形。右手仍往裡裹着勁在面前二三寸許,手直往上穿去,兩足如同走路相似走去,左手心朝上随着往外如畫平圓圈之意,畫至食指直對圓圈空虛中處為度,右手與左手亦一齊手腕往外極力擰勁[沿着右耳往上舉過頭],擰至手心朝上,右胳膊靠着右耳處,如單手往上舉物之意,兩手虎口上下相對,兩手如托一長杆形。兩肩往下垂勁,又往外開勁,兩足随走左手連往外畫,右手代往上托腰随着左手往外扭勁,兩眼仍看前手食指稍。
(六) 獅子張嘴:再換右式步法,諸處之勁法無不與左式相同。
自此以下諸掌式,每逢起點時,均以兩儀單換掌左式起點,但左右式皆能起點,惟因初學習之人不明其理,故不能不有一定之規模,俟習熟之後無論何式,皆能互相聯絡,貫通而練之者也。習者要知之。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掌
坤卦者,地之象也,返身掌者拳之式也,坤者順也,陰之性也,六畫卦之名也。坤以形體言,謂之地;以性情言,謂之坤。其于物也,則為麟形,其物為仁獸也,則有飛身變化不測之功;以拳式之用言,則有麒麟吐書之式,大鵬展翅之法,有白鶴獨立之能,有順勢返身旋轉之靈;以拳之形式言,謂之返身掌,此拳之兩手含往,返身轉去,内外上下和順,有坤六斷之形,故取象為坤卦。其拳順則身體輕便快利,轉去如旋風,其拳謬,則腹内不能空虛,而身體亦不能靈通矣,學者加意研究,靈巧妙用由此而出焉。
(一) 左青龍轉身:起點以兩儀單換掌式,先将右足邁至前邊落下,即将兩胯裡根往回抽勁,腰塌住勁,頭往上頂住勁,身子似有往下縮勁之意。

(二) 左麒麟回首:再将右足往右邊擺回,右手與右足擺時,亦同時往裡裹勁[向外擰翻],裹至手心朝上,[随着身轉向右手旋,旋到與右腳上下相對]左手仍靠着身子在右胳膊下邊[右小臂裡側,手指微上揚,掌心向右推着勁。眼看右手]。兩胯裡根亦均往回抽勁 (三) 左麒麟轉身:左足亦即速往回邁,邁至與右足尖相齊,遠近相離亦二三寸許。兩胯抽勁。兩肩縮勁。仍如前式,身微停 [面向圈裡,背向圈外]
(四) 左大鵬展翅:即将右足往外擺,右胳膊仍挺勁,随着身子一氣轉,左足亦即速邁至右足處,不可落地,靠住右足裡胫骨,兩腿亦極力并住,腰亦塌住勁。右手與左足邁時,同時平着往外橫去。(五) 左麒麟吐書:左足再即速落下,與右足尖相齊,相離遠近仍如前,右手與左足落時同時屈回,手心朝下,胳膊如半月形式[左手也同時向外擰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狀],随即[右手再向外擰翻,手心朝上成托掌,]左手望着右肘後邊穿去[與右小臂交叉]。微停。[眼看交叉手]

(六) 右麒麟吐書:即将右肘往裡裹勁,裹至手心朝上,再走時仍與上圖相同,再換左式與換右式手法步法勁式亦均相同。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學
坎卦者,水之象也;順勢掌者,拳之式也。坎者陷也,坎得乾之中陽,陽陷陰中,陽入而生潮,有坎中滿之象,故居正北水旺之方。其于物也,則為蛇形,其物最毒,其性最玲珑,最活潑者也。有撥草之能。以拳式之用言,則有白蛇吐信之法,有雙頭蛇纏身之巧;以拳之形式言,謂之順勢掌,此拳外柔順,而内剛健,有丹田氣足之形,内外如水曲曲順流,無隙而不入,故取象為坎卦。其拳順,則丹田之氣足,丹田氣足,則道心生,道心生則心中陰火消滅,而無頭眩目暈之患矣;其拳謬,則腎水虛弱,心火不能下降,頭暈眼黑必不免矣。
按此拳有點穴之法,式中有單指按點之術,此式單指按點之穴處在兩腋窩。點法之意,如同禽鳥兩翅窩之穴坑,兩指一攝,頃刻而亡。不獨此穴為然,凡諸穴能緻人死者,皆當慎用,如心口,小腹,臍門,耳後,腦海,嗓喉,後脊背,兩腎腰,谷道,兩手脈窩數穴以及雙指點,單指點,肘點,膝點,足點,掌印點,斫點,勿論如何點法,輕者可以傷身,重者可以緻命。故點穴之法不可專用,專用必損陰德。諺雲:己不用毒于人,人亦不用毒于我。所謂中找中,和找和,天理循環之數,是此意也。
(一) 左青龍轉身:起點兩儀單換掌左式,先将右足往前落下。
(二) 右白蛇吐信:再将左足尖往外擺,與右足成為錯綜八字形式[同時右手由身前先向外翻,手心朝上成托掌,再向右外屈肘擰旋,手指朝左,手心斜向外成旋掌,上舉在右側上方] (三) 右白蛇纏身:随後即将右足極力扣着邁去,與左足尖相齊,兩足尖相離遠近亦二三寸,右手在右足邁的同時屈回[屈肘向下落,邊落邊翻成手心朝下的俯掌],肘向外,胳膊如半月形,手自頭上望左肩落下停住,左胯裡根極力往回抽勁,腰如擰繩子相似,與左胯抽勁時,一齊[向左]擰去。左手仍靠身子,在右胳膊裡根下邊。此時右胳膊在上,左胳膊在下[右手向左推着勁,左手向右推着勁,如蛇纏身之式],挨住,微停。外形似合,複内略有空虛之意,不可有一物潛在心中。
(四)右白蛇伏草:[先将右腳撤出邁到左腳前邊,腳尖與右腳尖相對成倒八字的扣步,身子随着向左轉180度,左腳即向左橫跨一大步,落在圓圈上,面向圈裡背向圈外,左腳尖稍向外撇,右腳尖稍向裡扣成大馬步。]即速兩手前後分開與雙換掌兩手撐開之勁相同。左足與兩手分時,同時邁至前邊,足落下足尖微往裡扣着之意,腰塌住勁,小腹放在左邊大腿根上,兩肩抽勁,兩裡根縮勁均如前。
(五) 黑虎出洞:兩手一齊再往裡裹勁,裹至手心朝上靠着身子,再往左胳膊根窩下邊穿去,右足與右手同時邁至前邊,與左足尖相齊。兩足尖相離遠近,兩肩兩胯抽勁亦均如前。
(六) 青龍轉身:再往前走仍是青龍轉身之式。

第十三章 離卦鹞形學
離卦者,火之象也;卧掌者,拳之式也;離者麗也,離得坤之中陰,陰麗陽中,陰借陽而生明,故正南火旺之方。其于物也則為鹞形,其物有入林之速,有翻身之巧。以拳式之用言,則有按點斫之法,此拳亦為大蟒翻身之式,亦有入洞之能,以拳之形式言,謂之卧掌,此拳則外剛健,而内柔順,心中有空虛之象,故取象為離卦,其拳順;則心中虛靈而人心化,人心化則玄妙生矣;其拳謬則心中愚昧不明,而拳中之神化不能得矣。
(一) 左青龍轉身:起點兩儀單換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左青龍縮尾:即将左足邁至前邊,與右足尖相齊,兩足尖相離亦二三寸許。
(三) 左青龍返首:再将右足往外擺,右手與右足同時往外擰勁,擰至手心朝外。
(四) 左大蟒翻身:左足再往前邁落下遙與右足尖相齊,左手在左足邁的同時順着右肘下邊,手心朝上穿去,穿至極處。右手腕往外擰着勁,與左手同時自頭上過去,胳膊雖然屈着,内中含勁如直着之意。腿極力往上擡,腳面挺着勁。右胳膊再伸直,手心朝裡裹勁,手腕如抖勁之意,裹至手心朝上,左手腕與右手亦同時極力往外擰勁,擰至手心朝外,兩手要一氣着。左手穿時,身子要有往下縮勁之意,右邊身式如彎弓之形,身式雖然有屈形,而腹内總是中正空虛之意。身式似停而未停之時。(圖大蟒翻身)[接上式,即将右手稍向裡迫,迫成手心偏斜向上,進左腳身坐右腿成左虛步,同時左手外翻,手心朝順右肘下邊向身前伸出,接着右手屈肘在額前用腕極力向裡向右外迫旋成手心朝上的托掌落在下颏前,同時左手也屈肘向懷裡擰旋,手指對着前胸。兩手擰旋時,身體也向右偏轉90度,左腳向裡扣成與右腳尖相對的倒八字扣步,面向圈外背向圈裡。上式不停,右腳向右擺,身子随着向右偏轉90度,右腳在身前屈膝提起成左獨立步,右手由下颏前随着提右腳時向身前伸出,左手由胸前向左擰旋手指朝身伸出,要兩手同時伸出,身子如彎弓形,稍向前傾]
(五) 左青龍返首:即将右足往外擺着落下[向身後落一大步,坐實右腿,随即左腳裡扣,身向右後轉180度,成右虛步],右手在右足擺[後落]的同時往外擰勁,擰至手心朝外[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的反掌,仍伸直在身前與右腳上下相對]。左手在右手擰的同時[由身後下落經左側向右劃一平圓到胸前]往裡援回在左肋,援至手心朝上[下的俯掌,屈肘環抱,手指微上揚,手心向右推]。
(六) 黑虎出洞:再穿左手邁左足。
(七) 青龍轉身:再往前走步,與單換掌右式相同。
(八) 再換右式,與練左式,身式步法諸處之勁均皆相同。

第十四章 震卦龍形學
震卦者,雷之象也,平托掌者,拳之式也,震者,動也。震得乾之初陽,初陽主生長,居正東木旺之方,其于物也,則為龍形,其物為鱗蟲之長,有搜骨之法,有變化不測之功,有飛騰之象;以拳式之用言,則有烏龍盤柱之法,有青龍戲珠之能,以拳之形式言謂之平托掌。此拳外靜而内動。丹書雲:靜中求動之象,又一陽初動之意,故取象為震卦。其拳順,則肝氣舒和;其拳謬,則肝旺氣努,而身體不能入于卦爻九二之中和矣。(九二者,拳體内之中氣也) 學者于此勉力求和而無肝氣沖目之患矣。
(一) 青龍轉身:起點以兩儀單換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龍縮尾:即将可足往前邁去,極力往裡扣勁,落與右足尖相齊,相離遠近與前扣足相同。
(三) 青龍返首:再将右手往外擰勁,擰至手心向外,右足尖與右手同時往外擺,手足上下相齊。
(四) 黑虎出洞:左足再往前邁去與右足尖相齊,相離遠近仍如前,兩肩縮力,兩胯裡根均抽勁,腰塌住勁,即将左右兩手均往裡裹勁,裹至手心朝上,左手靠着身子往平着穿去,與右胳膊成為丁字形式。
(五) 青龍飛升:随後再邁左足走去。[身随着向左轉90度。]兩手在兩足走時,盡朝上平着伸直,往左右分開,如畫半[平]圓形式。左手往左邊分,右手往右邊分,分至兩手左右如同一條直線,手心仍朝上着,亦如托着兩碗水相似,左手食指仍與圓圈當中相對,兩眼仍看着左手食指稍,兩肩往下垂勁,又往外開勁,兩胯裡根抽勁,頭往上頂住勁,腰随着左手擰勁,走時周身要一氣,諸處之勁要均勻,不可有過不及之病。身子高矮随人之功夫為定,不可免強而行,如此腹内可能心氣和平,肝氣舒暢,身子行之如流水一律蕩平矣。(圖青龍飛升)
(六) 再換式仍與左式相同。

第十五章 艮卦熊形學
艮卦者,山之象也;背身掌者,拳之式也。艮者止也。艮得乾之末陽,末陽主靜,故居東北陽弱之方。其于物也,則為熊形,其性最鈍,其物最威嚴,有豎項之力。以拳式之用言,則有靠身之勇,有拔樹之能,有抖搜之法,取象為艮卦。以拳之形式言,謂之背身掌。此拳上剛健,而中下柔順,有靜止之形,故取象為艮卦。其拳順,則有氣根心生色,[日卒]然現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之意也;其拳謬,則丹田之陽,不能升于脊背,而胸内不能含合,心火亦不能下降矣。學者知之。
(一) 青龍轉身:走點以兩儀單換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龍縮尾:先将左足邁至與右足尖相齊,兩足尖相離遠近二三寸許。
(三) 青龍返首:随後将右手往外擰,擰至手心朝外,右足與右手同時往外擺。
(四) 黑熊返背:再左手心朝上,望着右胳膊裡曲上邊穿去。左足與左手同時,邁至與右足尖相齊。左手穿至極處,再極力往外擰勁,擰至手心朝外,右手與左手擰時,亦往裡裹至手心朝裡,再與左手一齊均往外擰勁,右手心再靠着口極力往外穿去,中指與食指如同自口中出去之意。[将左手向外稍翻成手心朝下的俯掌,屈肘扣在身前,右手向外擰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經左手背上向身前穿出,左手在右肘下面,同時右腳向閃邁進一步,坐實左腿成右虛步,接着右手向右擰旋,使手指朝身後,向身後下按。同時左手在身前向外擰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再向左外擰使手指朝前屈肘在身左側。在兩手擰旋時,同時身向左偏轉45度,右腳随着轉身向裡扣成與左腳尖相對的八字扣步,體重在左腿,眼看身後右手](圖黑熊返背)
(五) 黑熊探掌:右腿等右手到口時,一齊擡起,足尖極力往下挺直,右肘與右膝相挨,兩肩抽着勁,兩胯亦極力縮住勁,左手往外擰至手心朝上,頭頂住勁,胸内開着,氣沉丹田,此式似停而未停。[左腳向左撇,身亦向左偏轉45度,左手經下颏向身前屈肘探出,手心仍朝上偏向面,同時左腳屈膝提起成右獨立步,左肘尖與左膝相對,右手在身後挺住勁不變,眼看身前左手](圖黑熊探掌)

(六) 青龍返首:即将右手腕往外擰,擰至手心朝外,右足與右手往外擰時,亦同時往外擺落下,将左手亦同時援回,援至手心朝上。
(七) 再穿左手邁步裹手勁法仍是兩儀黑虎出洞左式。
(八) 再去仍是青龍轉身右式。

第十六章 巽卦鳳形學

巽卦者,風之象也;風輪掌者,拳之式也。巽者入也,巽得坤之初陰,初陰主潛進,故居東南陽盛之方。其于物也,則為鳳形,其物為羽蟲之長,有展翅之功;以拳式之用言,有點頭之式,有挾人之法,此拳亦為獅子滾球之形;以拳之形式言,謂之風輪掌。此拳上剛健,而下柔順,有風輪之形,故取象為巽卦,其拳順,則内中真氣散于四肢百骸,無微不至,而身式行之如風輪,循環無間之形矣。其拳謬,則元氣不能散布于周身,譬之方軸圓輪,氣機不靈,身式不順,而先後天之氣不能化一矣。
(一) 青龍轉身:起點以兩儀單換掌左式。
(二) 青龍縮尾:再右足在前,即将左足邁至前邊落下與右足尖相齊。

(三) 獅子抱球:再穿左手時,與右獅子掌式相同,各處之勁亦相同。惟要相對,如抱住大圓球相似。左手右手食指均與圓圈中虛處相對,(圖獅子抱球)

(四) 獅子滾球:換左式時,先扣右足與左足尖相齊,再往外擺左足,兩手如抱着圓球成為一氣,左手随着左足擺時,往下落如圖圓形(圖獅子滾球)
(五) 右獅子翻身:再左手自下往上起,亦如畫圓形。[左腳後跟落地,腳尖稍向左撇,]右足再往前邁,仍與左足尖相齊。右手随着右足邁時與左手一氣往下落,與左足相齊,左手再與右手一氣随着往上擡高至頭頂平。(圖獅子翻身)

(六) 右獅子伏地:随後左足再往外邁去[左後橫跨一大步,身亦随着向左後轉180度,成面向圈裡背向圈外的大馬步],左手心朝裡着往下落,亦如畫圓形,随着左足邁時,同時畫去,右手自下往上來,亦如畫圓形。[兩胳膊左右繃開,成一半圓弧形,手心相對,手指朝下,眼向前平視]兩手形式,如雙換掌六式略相同。彼式是兩手心朝外,此式兩手心相對。(圖獅子伏地)


(七) 左獅子抱珠:再走步時,兩手亦如穿獅子掌之形式,但右手自下往上,如畫圓形,與左手仍如一氣抱着大圓球之意。兩足随走兩手随畫,亦如穿手之意。穿至兩手食指,亦與圓圈中虛處相對為準則(圖32) 或曰:因何畫手與穿手之意相同。譬如兩手抱着大圓球,再練四象雙換掌,穿手換手摟手,似乎與此式大相懸殊,其實風輪掌就是雙換之式,手法足法勁法無不相同,隻因一是兩手靠着身子換手穿手,一是穿法換法,兩手伸開如抱大圓球與風輪相似。因此二卦形式不同,所以分為二式也。再換式,手法步法身法與換左式相同。

第十七章 兌卦猴形學
兌卦者,澤之象也。抱掌者,拳之式也。兌者,說也。兌得坤之末陰,末陰主消化,故居正西金旺之方,其于物也,則為猴形,其物最靈巧者也。有縮力之法,有縱山之靈,以拳式之用言,則有白猿獻果之形,有猴兒啃桃之法,有龍蹲虎踞之式;以拳之形式言,謂之抱掌,此拳上柔順,而中下剛健,有縮短之形,故取象為兌卦。其拳順,則肺氣清潤;其拳謬,則肺氣不和,至于氣喘咳嗽諸症,而不能免矣,學者深思悟會,而求肺氣清順焉。
(一) 青龍轉身:起點以兩儀單換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龍縮尾:即将左足邁至前邊落下與右足相齊。
(三) 青龍返首:再将右足尖往外擺,右手與左足同時往外擰勁,擰至手心朝外。
(四) 黑虎出洞:再将左足邁至前邊,仍與右足尖相齊,兩肩縮勁,兩胯裡根抽勁,腰塌住勁,兩手皆極力往裡裹勁,裹至手心朝上,左手靠着身子,自右胳膊下邊穿至極處。
(五) 右白猿獻果:再邁左足,兩手亦極力往外開勁[用兩手腕為軸,右手向右外擰旋,左手向左外擰旋,使兩手掌左右分開,兩掌根并攏],兩肘亦極力往一處抱勁,抱至兩肘相并,兩肘又靠着身子[緊貼兩肋],兩手在前,高矮與胸齊,兩手又如托着物一般。兩肩極力往回縮勁,兩手又一氣抱着往前推勁,兩足随走,兩手随抱。腰極力往左邊擰勁,兩眼望着左手食指看去。(圖白猿獻果)
(六) 左白猿獻果:再換左式,與換右式相同。第十八章 八卦拳先天後天合一式說

周易闡真曰:先天八卦,一氣循環,渾然天理,從太極中流出,乃真體(真體者,即丹田生物之元氣亦吾拳中之橫拳也)未破之事,後天八卦,分陰分陽,有善(善者,拳中氣式之順也)有惡(惡者,拳中氣式之悖也),在造化中變動,乃真體已虧之事,真體未破,是未生出者(未生出者即拳中起鑽落翻未發之式也)須當無為(無為者,無有惡為) 無為之妙,在乎逆中行順,逆藏先天之陽,順化後天之陰,歸于未生以前面目(即拳内陰陽未動以前形式),不使陰氣有傷真體也,真體有傷,是已生出者(即拳起落鑽翻,發而不中也,)須當有為(有善有惡之為)有為之竅,在乎順中用逆,順退後天之陰,逆返先天之陽,歸于既生以後面目,(即拳中動靜正發而未發之間之氣力也),務使陽氣還成真體也(即還于未發之中和之氣也,)先天逆中行順者,即逆藏先天陰陽五行,而歸于胚胎一氣之中(即歸于橫拳未起之一氣也),順化後天之陰,而保此一氣也(保一氣者,不使橫拳有虧也),後天順中用逆者,即順退已發之陰,歸于初生未發之處,返出先天之陽,以還此初生也,陽健陰順,複見本來面目,仍是先天後天兩而合一之原物,從北别立乾坤再造爐鼎,行先天逆中行順之道,則為九還七返大還丹矣。今以先天圖移于後天圖内者,使知真體未破者,行無為自然之道,以道全形,逆中行順,以化後天之陰;真體已虧者,行有為變化之道,以術延命,順中用逆,以複先天之陽,先後合一,有無兼用,九還七返,歸于大覺,金丹之事了了,再以金丹分而言之。金者氣質堅固之意,丹者周身之氣圓滿無虧之形,總而言之拳中氣力上下内外如一也,此為易筋之事也,今借悟元子先後天八卦合一圖,以明拳中拙勁歸于真勁也。

第十九章 八卦拳先後天八卦合一圖解

起點練法,仍照前者法則習之,但預知先後天合一之理,内外卦歸于一之式。二者判别,且能使先天為後天之體,後天為先天之用。無先天則後天無根本,無後天則先天不成全。其理雖有先天為之本,然無外式之形,隻能行無然自然之道,不能習之以全體也。若使之先天健全,即借後天有形式之身,以行有為變化之道,則能補全先天之氣也。但拳術未習熟時,似乎有分順伸逆縮,判而為二之意。其實是先天後天氣力不符,故有分而為二之理。且以拳術之理,分而言之為先天後天,合而言之,則為渾然一氣。今以先天而言則為拳中無形之勁,謂之性。性即身中無形之八卦也,亦謂之先天。以後天而言,自有身形陰陽開合伸縮,生出四象。四象者,各有陰陽謂之情。情者,手足身體旋轉動作,即成有形之八卦也(拳之八式),謂之後天。此是先後天分言,謂之開也。合而言之,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意者心之所發,身體四稍是意之所指揮也,則拳中之氣,身體手足聽其指揮,循着次序漸漸習去,自始至終無有乖戾之氣,則能盡性矣。盡其性則能複其未發意之初心,但拳術初練時,四體之作用不能盡合于力,力不能盡合于氣,氣不能盡合于意,似乎拳中伸縮有二式之别,若得其所以然,練習先後合一之理,惟其三害且莫犯,謹守九要而不失,則四體身形揮,故能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内外如一,渾然天理,此時是先後天八卦合一之體也。第二十章八卦拳陽火陰符形式

陽火陰符之理(即拳中之明勁暗勁也),始終兩段工夫。一進陽火(拳中之明勁也)一運陰符(即拳中之暗勁也),進陽火者,陰中返陽,進其剛健之德,所以複先天也;運陰符者陽中用陰,運其柔順之德,所以養先天也。進陽火必進至于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方是陽炎之功盡(拳中明勁中正之至也);運陰符,必運至于六陰純全,柔順之至,方是陰符之功畢(拳中暗和之至也) 陽火陰符,功力俱到,剛柔相當,建順兼全,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一氣,渾然天理,圓陀陀(氣無缺也),光灼灼(神氣足也),淨倮倮(無雜氣也),赤灑灑(氣無拘也),聖胎完成,一粒金丹寶珠懸于太虛空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常應常靜,常靜常應。本良知良能面目複還先天,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再加向上工夫,煉神還虛,打破虛空脫出真身,永久不壞,所謂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進于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矣。近日深得斯理者,吾友尚雲祥,其庶幾乎。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練神還虛形式
拳術之道,有功用之理,有神化之理。上言陽火陰符,是功用;此言煉神還虛,是為妙用。妙用之功,其法何在?仍不外乎八卦拳之式求之,故開合動靜,起落進退,生克變化,以臻無窮之妙,亦不離八卦,八卦不離四象,四象不離兩儀,兩儀不離一氣,一氣自虛無兆質矣。所以練神還虛之式者,與前所習之形式無異矣。惟手足身體外形不要着力,俱随意而行之,然身體亦并非全不有力,其勁不過極力往回縮去,意在蓄神耳。外形身體手足,俱以意運用之。行之已久,身體氣力,化之似覺有若無,實若虛之意,每逢靜中動時,伸縮往來飛騰變化,如入無人之境,而身體氣力自覺無動,是不知己之動,而靜則不知有彼也。夫若是,則能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至拳無拳,意無意,無形無象,無我無他,練神還虛,神化不測之妙道得矣。吾友張玉魁先生于煉神還虛之道,可臻精詣,環顧宇内,其合繼張先生而起者乎,予日望之矣。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氣候形式法
聞之吾師程先生曰:“得天地之清者為之精(精者,虛也),得地氣之甯者為之靈(靈者,實也) 二者皆得方為神化之功”。學人欲練神化之功者,須擇天時,地利,氣候方向而練之。天時者,一年之中有陰陽二氣,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一氣分為三候,共七十二候。練時,陽日起點往左旋,陰日起點往右轉。大略言之,一日一換方向;詳細言之。一時一換方向。此為天時也。地利者,須擇山林茂盛之地,或寺觀莊嚴之處或房屋潔淨之區,此謂地利也。此理練法是借天地之靈氣,受日月之照臨,得五行之秀美,而能與太虛同體是為上乘神化之功也。且神化功用之實象者,則神之清秀,精之堅固,形色純正,光潤和美,身之利便,心之靈通,法之奧妙,其理淵淵如淵,而靜深不可測,其氣浩浩如天,而廣大不可量。如此是拳術精微奧妙神化之形容也。如不知擇地利借天時氣候方向,隻可用氣力之功而習之,然久之功純,亦能變化不已。不過是氣力之所為耳,惟其不知天時,地利,故心中不能得着天地之靈秀也。大約天地間,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靈氣,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為至善之物也。拳術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聖賢,心含萬理身包萬象,與太虛同體,故心一動,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間,發著于六合之遠,而萬物之中無物不有也,心一靜,其氣能縮至于心中,寂然如靜室,無一物所有能與太虛合而為一體也。或曰聖人亦人耳,何者能與天地并立也,曰因聖人受天地之正氣,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體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體,無有雜氣攙入其中,心一思念,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此聖人所以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并立也。拳術之理,亦所以與聖道合而為一者也,其理既與聖道相合,學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注:[]号内的文字為根據吳章淮所寫的《八卦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