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時尚 > 正文

東江攬勝:鳥類觀察手冊(1)——雁形目

前段時間,我按照鳥的生态區分,寫了鳴禽、涉禽、遊禽、猛禽、攀禽、陸禽六篇鳥類圖譜的文章。因為數量過于龐大,所以,沒有辦法對每種類型進行詳細介紹。

收到很多朋友的留言後,遂動了心思,準備再按照目、科、屬的方法,進行一些更詳細介紹。

其實,目、屬的分類好像也沒有一個定論,每個地方區分都不一樣。

我就按照#觀鳥#組長@被困在辦公室的攝影師鼓勵,寄給我的那本《鳥類觀察手冊》中的27個目來編輯吧,也證明自己沒有辜負那份鼓勵,深入閱讀了這本優秀的科普書籍。

本文是第1篇:雁形目

雁形目的鳥在中文中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鵝以及各種雁類(或雁鴨類)的鳥。雁形目的鳥都是遊禽,在世界分布廣泛。

雁形目在國内,隻有一科:鴨科

鴨科課代表:綠頭鴨

鴨科裡面,課代表是綠頭鴨,所以,先介紹它。其它的60多位同學,我也會在後面讓它們逐一出場跟大家認識一下!

綠頭鴨

别名:大綠頭、大紅腿鴨、官鴨、對鴨、大麻鴨、青邊,在鴨界穩坐頭把交椅,倒不是因為它長得漂亮,而是因為它輩分高,是家鴨的祖宗,它外形大小也和家鴨相似。

綠頭鴨雄鴨的頭部和頸部有漂亮的墨綠色羽毛,在陽光下還會發出閃耀的金光,它的頸部基側有一道白色領環,仿佛圍脖一樣起了“分水嶺”的作用,将頭部的綠色和胸部的紫棕色隔開,上體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且向上卷曲成鈎狀;

不過雌鴨可就沒那麼漂亮了,和普通鴨子沒有太大差别,大部分是棕褐色,夾雜着一些黃色。

雖然經常在水上活動,但它不會潛水捕魚,平時的食物以野生植物的葉、芽、莖、種子為主。綠頭鴨具有控制大腦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狀态的習性。即綠頭鴨在睡眠中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屬遷徙型鳥類。春季遷徙在3月初至3月末,秋季遷徙在9月末至10月末,部分遲至11月初。

黑雁

黑雁頭、頸、胸黑褐色,背和兩翅灰褐色,頸的兩側備有一白色橫斑,在頸前後斷開,未能聯成頸環。翅小覆羽灰色,翼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褐色,上腹灰褐色,兩脅較淡,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雄相似。嘴、跗蹠、腳和爪黑褐色。

黑雁是典型的遷徙型鳥類。其中分布在中國的黑雁主要遷徙于西伯利亞北極凍原帶繁殖地和中國黃海、東海和渤海灣以及朝鮮和日本沿海的越冬地之間。遷來中國的時間多在9月末至12月初。遷離中國沿海的時間在4月初至4月中旬,也有遲至5月初的。

黑雁性極活躍,喜集群,常成群活動和栖息。飛行時兩翅煽動迅速而有力,并發出“呼呼”聲響。通常呈直線飛行,但也常常在海面上空盤旋和來回飛翔;轉彎也很靈活。飛行時多排成單行,有時也呈密集的、零亂的,像一窩蜂似的緊貼着地面飛行。

白額雁

白額雁别名大雁、花斑雁、明斑雁 ,國内屬于二級保護物種。

額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寬闊帶斑,白斑後緣黑色;頭頂和後頸暗褐色;背、肩、腰暗灰褐色

白額雁在中國為冬候鳥。每年8月末9月初離開繁殖地,遷往越冬地,通常到達中國的時間在9月末10月初,大量遷來的時間在10月中下旬,最遲到11月初。遷徙主要在晚上進行,白天停息下來覓食和休息。在停息地常見和豆雁、鴻雁在一起。

白頰黑雁

白頰黑雁身長58- 70厘米,翼展132- 145厘米,體重1400-2400克,壽命19年。羽色為漂亮的灰、白、黑色,背部色灰,面有白斑,是一種很容易識别的黑雁,頸部和胸部黑色,小腦袋純白色,有灰色條紋環繞并與非常蒼白的下體形成對比。腿和臀部是黑白雙色相雜,嘴黑色并在眼睛前形成一塊明顯的小三角。善于遊泳和潛水,飛翔的速度也很快,飛行速度:每小時60至80公裡。

斑頭雁

别名:白頭雁、黑紋頭雁

頂污白色,具棕黃色羽緣,尤其在眼先、額和頰部較深。頭頂後部有二道黑色橫斑,前一道在頭頂稍後,較長,延伸至兩眼,呈馬蹄鐵形狀;後一道位于枕部,較短。頭部白色向下延伸,在頸的兩側各形成一道白色縱紋;後頸暗褐色。

3月中旬開始從中國南部越冬地遷往北部和西北部繁殖地,到達繁殖地的時間最早在3月末至4月初,最遲在4月中下旬。遷徙時多呈小群,通常20-30隻排成“人”字形或“V”字形遷飛,邊飛邊鳴,鳴聲高而洪亮,聲音似“hang-hang-”。秋季南遷在9月初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中下旬。遷徙多在晚上進行,白天休息和覓食。

斑頭雁是非常适應高原生活的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會飛越珠峰,斑頭雁是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較為常見的夏候鳥,種群數量較大,特别是青海湖鳥島,斑頭雁較為集中,種群數量亦較大。

帝雁

别名:藍雁、藍雪雁 被列為生存近危的物種。

帝雁有一個灰色而肥胖的身體,兩性類似,成鳥頭和頸背白色,黑喉,粉紅色的雁喙和腿蹼,披風羽黑色,被羽深藍灰色,上面布滿了白色的斑點。帝雁有遷徙的習性,遷徙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

豆雁

别名:大雁、麥鵝

豆雁屬大型雁類,外形大小和形狀似家鵝。兩性相似。頭、頸棕褐色,肩、背灰褐色,具淡黃白色羽緣。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灰褐色;初級覆羽黑褐色,具黃白色羽緣,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最外側幾枚飛羽外翈灰色,尾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喉、胸淡棕褐色,腹污白色,兩脅具灰褐色橫斑;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甲和嘴基黑色,嘴甲和鼻孔之間有一橙黃色橫斑沿嘴的兩側邊緣向後延伸至嘴角,腳橙黃色,爪黑色。

通常每年8月末至9月初即離開繁殖地,到達中國的時間最早在9月末10月初,大量在10月中下旬,最晚11月初。春季遷離中國的時間最早在3月初至3月中旬,大量在3月末至4月初,最晚在4月中旬至4月末。

短嘴豆雁

上體棕褐色,下體污白色,嘴黑褐色,具橘黃色端斑,腳橙黃色。相似種灰雁較淺,嘴為肉色,腳為粉色。與豆雁比,體型通常更小,頸脖更短,嘴長度通常在70毫米以下,下嘴基更厚,嘴端部黃色變化較大。

紅胸黑雁

紅胸黑雁是一種小型的雁類,但它卻是雁類中體色最豔麗的一種。雄鳥和雌鳥的羽色相似,虹膜為暗栗褐色,頭部的頭頂和後頸均為黑色,眼前有一個橢圓形的白斑,眼後有一個栗紅色的頰斑,外面圍以白邊,胸部也是栗紅色,外面也圍着一條窄的白邊,這條白邊沿着頸側向上與頰部的白邊相連,十分鮮豔而醒目。翅膀和整個上體均為黑色,翅膀上還有兩道白色的橫斑。腹部主要為黑色,兩脅為白色,下腹部以及尾上和尾下的覆羽也是白色。嘴、跗跖、腳和爪均為黑褐色。

紅胸黑雁喜歡結群,但不與其他雁鴨類混群,而是獨自成群生活在一起。

鴻雁

别名:原鵝、随鵝、奇鵝、黑嘴雁、沙雁、草雁

屬于易危物種,在中國主要繁殖于黑龍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區;越冬在長江中下遊和山東、江蘇、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

飛行時頸向前伸直,腳貼在腹下,一個接着一個,排列極整齊,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緩慢,徐徐向前。嘴黑色,體色淺灰褐色,頭頂到後頸暗棕褐色,前頸近白色。遠處看起來頭頂和後頸黑色,前頸近白色,黑白兩色分明,反差強烈。

灰雁

别名:大雁、沙鵝、灰腰雁、紅嘴雁、沙雁、黃嘴灰鵝

體大而肥胖。嘴、腳肉色,上體灰褐色,下體污白色,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于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于過濾食物。有遷徙的習性,遷飛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

加拿大雁

也叫黑額黑雁,是世界上最大的雁形目的物種,頭和脖子很長,背部有不同深淺的棕灰色羽毛,腹部和臀部通常呈乳白色或白色。頭、頸黑色,咽喉延至喉間具明顯的白色橫斑。尾短,黑色,尾上覆羽白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具有黑色的鳥喙和雙腳。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鳥,耐嚴寒,喜栖于海灣、海港及河口等地。

小白額雁

别名:弱雁,腿桔黃色,環嘴基有白斑,腹部具近黑色斑塊。極似白額雁,冬季常與其混群。不同處在于體型較小,嘴、頸較短,嘴周圍白色斑塊延伸至額部,眼圈黃色,腹部暗色塊較。

小美洲黑雁

也叫小加拿大雁、短嘴黑雁 ,是一種分布于北美的鴨科黑雁屬的黑色大雁,頭頸很長,黑色,有大塊白色橫斑領帶。背部有不同深淺的棕灰色羽毛,腹部和臀部通常呈乳白色或白色。尾短,黑色,尾上覆羽白色。

與加拿大雁非常相似,小美洲黑雁鳥喙較短,形狀與加拿大黑雁不同。飛行中小美洲黑雁的脖子比加拿大雁要短得多。

雪雁

别名:雪鵝、白雁,雙性同形同色,體羽純白,頭和頸有時不同程度的染有鏽色,初級飛羽黑色,羽基淡黑色,初級覆羽灰色,翼翅尖黑色,腿和嘴粉紅色,嘴裂黑色。亞成體頭頂,頸背及上體近灰。有藍色型個體出現,其頭及上頸白色,其餘體羽多為黑色,肩部有藍色斑塊。虹膜暗褐色。雪雁身披潔白的羽毛,黑色的翼尖點綴其中,相映成趣,顯示出瑰麗多姿。

白翅栖鴨

系野鴨一種。同針尾鴨有親緣關系。白翅栖鴨屬大型栖鴨,羽毛黑色,腳短,腳爪強而尖,雙翼有白色的覆羽。 頭頸都是白色,滿布黑點。 雄鴨及雌鴨的體型及顔色相似,但雌鴨較雄鴨細小,色澤亦較暗。 它們日間會在大樹的葉叢中休息,晚間會于森林中幽暗隐蔽及布滿雜草的小潭和水流緩慢的溪流覓食。

白眉鴨

别名:巡凫、小石鴨、溪的鴨

大小和綠翅鴨差不多,體長34-41厘米,體重不到0.5千克。雄鴨嘴黑色,頭和頸淡栗色,具白色細紋;眉紋白色,寬而長,一直延伸到頭後,極為醒目。

白頭硬尾鴨

是非常典型地群居型水鴨,額、頭、枕的兩側和額、喉白色,頭頂黑褐色。上體皮黃色,密布黑褐色波紋。尾羽黃褐色,甚硬。下體乳黃色,有黑褐色橫斑。

白頭硬尾鴨在中國繁殖于新疆天山,偶見于湖北洪湖。在新疆為夏候鳥,在湖北為偶見迷鳥。

白眼潛鴨

别名:白眼凫,屬于近危物種。

雄鳥頭、頸、胸暗栗色,頸基部有一不明顯的黑褐色領環;眼白色,上體暗褐色,上腹和尾下覆羽白色,翼鏡和翼下覆羽亦為白色,兩脅紅褐色,肛區兩側黑色。

白眼潛鴨在中國内蒙古和西北地區曾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潛鴨,但已經很少見。

斑背潛鴨

斑背潛鴨雄鳥頭和頸黑色,具綠色光澤,上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下背和肩羽白色,滿雜以黑色波浪狀細紋,翅上覆羽淡黑褐色,具棕白色蟲蠹狀細斑

雌鳥頭、頸、胸和上背褐色,具不明顯的白色羽端,形成魚鱗狀斑,下背和肩褐色,有不規則的白色細斑。翅與雄鴨相同,翼鏡也為白色,但較小。嘴基有一白色寬環;

斑臉海番鴨

别名:奇嘴鴨、海番鴨,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深色矮扁型海鴨。屬于潛水鴨類。雄鴨全身披黑褐色羽毛,上嘴基有紅、黃、黑色的肉瘤;眼後有一新月形白色斑。雌鳥頭、頸棕黑色;上嘴基及耳部有一淡白色塊斑;無肉瘤。下體色澤較淡;胸部中央和腹的兩側白色。極善遊泳和潛水,在陸地上行走就顯得笨拙,除繁殖期外多見于海洋中,主要以貝類為食。

斑嘴鴨

别名:中華斑嘴鴨、中國斑嘴鴨、東方斑嘴鴨

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颏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翼鏡綠色,具金屬光澤。虹膜黑褐色,外圍橙黃色;嘴藍黑色,具橙黃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爪黑色。

赤膀鴨

主要繁殖于中國新疆天山和東北北部,雄鳥繁殖羽前額棕色,頭頂亦為棕色而雜有黑褐色斑紋;頭側及頭上部淺白色,滿雜以褐色斑點;自嘴基經眼到耳區有一條暗褐色貫眼紋。後頸上部、背暗褐色;上背和兩肩具波狀白色細斑,較長的肩羽邊緣棕色,下背純暗褐色,具淺色羽緣。腰、尾側、尾上和尾下覆羽絨黑色,尾羽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緣。

雌鳥上體暗褐色,具淺棕色邊緣;上背和腰羽色深暗,近黑色;翅上覆羽和飛羽暗灰褐色,覆羽具白色羽緣,飛羽具棕色羽緣,亦具黑白二色翼鏡,但黑色不甚濃著,翅上亦無棕栗色斑。頭和頸側淺棕白色,密雜以褐色細紋;颏和喉棕白色,無褐色細紋,其餘下體白色或棕白色,除上腹外均滿具褐色斑;胸和兩脅尤為明顯,且綴有棕色。

赤頸鴨

别名:鶴子鴨、紅鴨、赤頸凫、鵝子鴨、祭凫

個體較家鴨小,和羅紋鴨大小差不多,體長41-52厘米,體重0.6千克左右。雄鳥頭和頸棕紅色,額至頭頂有一乳黃色縱帶。背和兩脅灰白色,滿雜以暗褐色波狀細紋,翼鏡翠綠色,翅上覆羽純白色。在水中時可見體側形成的顯著白斑,飛翔時和後面的綠色翼鏡形成鮮明對照,容易和其他鴨類相區别。

赤麻鴨

别名:黃鴨、黃凫、渎凫、紅雁

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

赤嘴潛鴨

雄鳥頭濃栗色,具淡棕黃色羽冠。上體暗褐色,翼鏡白色,嘴赤紅色。下體黑色,兩脅白色,特征極明顯,野外容易辨别。雌鳥通體褐色,頭的兩側、頸側以及颏和喉灰白色,飛翔時翼上和翼下大型白斑極為醒目。栖息在開闊的淡水湖泊、水流較緩的江河、河流與河口地區。

醜鴨

别名:晨凫,因為具有非常豐富多彩的羽毛,酷似意大利啞劇中多姿多彩的角色——醜角,故名之。

帆背潛鴨

是一種大型的潛鴨。頭棕,胸及尾黑色,背部有鞍形灰白色斑塊。色型如紅頭潛鴨,但體大而頸部顯長,嘴也更長,頭廓特征性高聳。頭部近前額及近頭頂處漸黑。雌鳥較雄鳥色褐且黯,但胸及體側的對比度較雌性紅頭潛鴨明顯。 雄鳥虹膜紅色,雌鳥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腳藍灰色。

鳳頭潛鴨

是中等體型矮扁結實的水鴨。頭帶特長羽冠,雄鳥亮黑色,腹部及體側白。雌鳥深褐,兩脅褐而羽冠短。飛行時二級飛羽呈白色帶狀。尾下羽偶為白色。雌鳥有淺色臉頰斑。雛鳥似雌鳥但眼為褐色。

黑海番鴨

俗名美洲黑凫,是矮胖型深色海鴨。雄鳥全黑,嘴基有大塊黃色肉瘤。雌鳥煙灰褐色,頭頂及枕黑色,臉和前頸皮灰黃色。飛行時,兩翼近黑,翼下羽深色。

紅頭潛鴨

别名:紅頭鴨、矶凫,

雄鴨頭頂呈紅褐色,圓形,胸部和肩部黑色,其他部分大都為淡棕色,翼鏡大部呈白色。雌體大都呈淡棕色,翼灰色,腹部灰白。幼年雄鴨下部羽色較深,與雌體頗相似。雄體覆羽與雌性同,但頭和頸部的紅色比較淺些。眼鮮紅色或紅棕色;喙藍黑色;腳青灰色或鉛灰色;蹼關節和爪黑色。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于收攏翅膀潛水。

花臉鴨

别名:巴鴨、黑眶鴨、眼鏡鴨、黃尖鴨、王鴨、晃鴨、元鴨

雄鴨繁殖羽極為豔麗,特别是臉部由黃、綠、黑、白等多種色彩組成的花斑狀極為醒目。胸側和尾基兩側各有一條垂直白帶,可以明顯區别于其他野鴨。

環頸潛鴨

頭大,有一個亮黑而高聳的頭頂,體圓,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于收攏翅膀潛水。雄鴨頭部通常為黑色,具金屬光澤,頸部的栗紅色金屬環紋幾乎看不到。全身除腹、兩脅及翼鏡等白色外,餘部體羽均亮黑色。雌體純褐色,羽冠較短,體羽為灰褐色,頭部、下巴和喉嚨前面是蒼白的,眼睛周圍有白色的眼圈,看起來整體比雄鴨更黯淡。

栗樹鴨

别名:樹鴨、尼鴨、嘯鴨

頭頂深褐,頭及頸皮黃色,背褐而具棕色扇貝形紋,下體紅褐。左右翅各有1枚形狀特殊的飛羽,飛行中與空氣摩擦能發出輕而尖的嘯聲。嘴形廣平;秃頸;長腿,跗骨前緣被以網狀鱗;後趾僅具狹形瓣蹼。兩性羽色均鮮豔。栖息于丘陵谷間小盆地或面積不大而淺水的水域。結小群活動于湖泊、沼澤、紅樹林及稻田。屬半夜行性。飛行力弱,潛水能力強。

瘤鴨

雄鴨上嘴基部有一膨大的黑色肉質瘤,頭、頸白色,綴有帶紫色金屬光澤的黑色斑點,尤以頭頂至後頸最為密集,從而在從頭頂至後頸形成一條閃紫色金屬光澤的黑色縱帶。上體黑色,具藍綠色和紫色光澤。下體白色,兩脅具淡灰色斑。雌鴨嘴基無肉質瘤,個體較雄鴨小,餘同雄鴨。

羅紋鴨

别名:凫、鐮刀鴨、扁頭鴨、早鴨、三鴨、鐮刀毛鴨

雄鴨繁殖期頭頂暗栗色,頭側、頸側和頸冠銅綠色,額基有一白斑;颏、喉白色,其上有一黑色橫帶位于頸基處。三級飛羽甚長,向下垂,呈鐮刀狀;下體滿雜以黑白相間波浪狀細紋;尾下兩側各有一塊三角形乳黃色斑。明顯有别于其他鴨類,野外容易鑒别。雌鴨略較雄鴨小,上體黑褐色,滿布淡棕紅色'U’形斑。下體棕白色,滿布黑斑。

綠翅鴨

别名:小凫、小水鴨、小麻鴨、巴鴨、八鴨、小蚬鴨

嘴腳均為黑色。雄鳥頭至頸部深栗色,頭頂兩側從眼開始有一條寬闊的綠色帶斑一直延伸至頸側,尾下覆羽黑色,兩側各有一黃色三角形斑,在水中遊泳時,極為醒目。飛翔時,雌雄鴨翅上具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翼鏡和翼鏡前後緣的白邊,亦非常醒目。

綠眉鴨

又稱葡萄胸鴨。中等體型,身長約52厘米。非常似赤頸鴨但體型略大。繁殖期雄鳥寬闊的綠色眼線橫貫蒼白色的頭部而極易分辨。

該鴨的白額頭有點大,比赤頸鴨尾巴長。在育種期雄鳥的羽毛非常容易辨認,它的額頭前有一塊骨白色有亮帶。深綠色的眼紋帶自頭部眼睛擴展到頸部背後的一側。臉頰和脖子上都布滿了灰色。胸部兩側是粉紅褐色,腹部有白色和黑白色兩種,大覆羽較白,在翅上形成淺色塊,翼頂部褐色。鴨嘴、頸及尾均形長。頸部灰色及兩脅赤褐色對比較明顯;

美洲綠翅鴨

美洲綠翅鴨與本土的綠翅鴨大小相似,隻是在羽毛的色塊分布上有所區别,前者頭面部綠色眼罩皮黃色外緣不如後者明顯,并在肩膀處具有一條豎直的白色條紋,後者的三級飛羽則具有橫向白色斑紋。

美洲潛鴨

雄體頭部為紅色,具金屬光澤。雌鴨沒有像雄鴨的顔色那樣鮮豔,頭部黃褐色,冠部有點暗,棕色眼睛周圍有一個輕微的蒼白眼圈,身體和尾巴大多是深灰棕色,腹部發白。

琵嘴鴨

别名:鏟土鴨、寬嘴鴨

雄鴨頭至上頸暗綠色而具光澤,背黑色,背的兩邊以及外側肩羽和胸白色,且連成一體,翼鏡金屬綠色,腹和兩脅栗色,腳橙紅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擴大成鏟狀,形态極為特别。雌鴨略較雄鴨為小,外貌特征亦不及雄鴨明顯,也有大而呈鏟狀的嘴。

翹鼻麻鴨

别名:冠鴨、白鴨、翹鼻鴨、掘穴鴨、潦鴨

體羽大都白色,頭和上頸黑色,具綠色光澤;嘴向上翹,紅色;繁殖期雄鳥上嘴基部有一紅色瘤狀物。自背至胸有一條寬的栗色環帶。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其餘體羽白色。飛翔時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綠色翼鏡,黑色的頭、飛羽和腹部縱帶、棕栗色的胸環和鮮紅色的嘴和腳形成鮮明對照。

青頭潛鴨

别名:白目凫、東方白眼鴨、青頭鴨

體圓,頭大,雄鳥頭和頸黑色,并具綠色光澤,眼白色。上體黑褐色,下背和兩肩雜以褐色蟲蠹狀斑,腹部白色,與胸部栗色截然分開,并向上擴展到兩脅前面,下腹雜有褐斑;兩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鳥體羽純褐色。

鵲鴨

别名:喜鵲鴨,金眼鴨,白臉鴨

嘴短粗,頸亦短,尾較尖。雄鴨頭黑色,兩頰近嘴基處有大型白色圓斑。上體黑色,頸、胸、腹、兩脅和體側白色。嘴黑色,眼金黃色,腳橙黃色。飛行時頭和上體黑色,下體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特征極明顯,容易識别。雌鳥略小,嘴黑色,先端橙色,頭和頸褐色,眼淡黃色,頸基有白色頸環;上體淡黑褐色,上胸、兩脅灰色;其餘下體白色。

絨海番鴨

極善遊泳和潛水。除繁殖期外多見于海洋中。雄鴨亮黑色,雌鴨褐色。

小潛鴨

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于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雄體頭部通常為黑色,具金屬光澤。雌體純褐色。

小絨鴨

是形小的近黑色海鴨。繁殖期雄鳥易識别,頭白色,頸環、眼圈、颏及枕斑黑色;奶白色的胸部兩側有一黑點。長長的肩羽黑白色。雌鳥及繁殖後的雄鳥深褐色,眼圈色淺;綠色翼鏡前後有白色緣;形長的翅羽具光澤。雄鳥翼上覆羽白色,攏翼時成一道白色條紋。飛行時下翼白色。

印度斑嘴鴨

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颏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翼鏡綠色具金屬光澤。

雲石斑鴨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易危物種,屬體型較小的鴨類品種,體長40厘米,形細長而色淺的沙褐色鴨。具淡色的嘴及顔面部。看起來頭形大。上下體羽滿綴淡皮黃白色點斑。飛行時翼下羽色淺。無翼鏡。羽色淺灰。虹膜深褐色;嘴藍灰色;腳橄榄綠色至暗淡黃色。

長尾鴨

是中等體型的灰、黑及白色鴨,中央尾羽特長,雄鳥胸部的黑色斑塊為特征。食肉性鳥類,主要以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冬候鳥,屬于易危物種。

針尾鴨

别名:尖尾鴨、長尾凫、長鬧、拖槍鴨、中鴨、北部針尾鴨

雄鴨背部滿雜以淡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波狀橫斑,頭暗褐色,頸側有白色縱帶與下體白色相連,翼鏡銅綠色,正中一對尾羽特别延長。雌鴨體型較小,上體大都黑褐色,雜以黃白色斑紋,無翼鏡,尾較雄鳥短,但較其他鴨尖長。

棕頸鴨

棕頸鴨身長48 – 58 cm。具黑色頂帽,特殊的頭紋,頭頸肉桂棕色,與黑色的頂紋及過眼紋形成反差。飛行時色彩看似較深,有綠色翼鏡,翼邊有白緣。綠色的眉紋前後為白色,藍灰色鴨嘴,而其餘的羽毛是棕灰色。兩性同色。屬于易危物種。

棉凫

别名:棉花小鴨、小白鴨子、八鴨、棉鴨

是鴨科中體長最瘦小的水鴨,羽毛主要呈白色。頭圓,腳短,鴨喙很像鵝的喙,短而底部較深。雄性棉凫繁殖時毛色泛黑綠色光澤,頭部、頸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飛行時,雄鳥雙翼呈綠色并有白帶,雌鳥羽色較淡。在非繁殖期間,雄鳥的羽毛與雌性的相似。

鴛鴦

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于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豔而華麗,頭具豔麗的冠羽,眼後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後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後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

大天鵝

别名:咳聲天鵝、喇叭天鵝、黃嘴天鵝

體型高大,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20-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遊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雄雌同形同色,通體潔白,頸部極長;體态優雅。該物種顯著的鑒别特征在喙部,大天鵝的喙部由黑黃兩色組成,黃色區域位于喙的基部,與小天鵝相比大天鵝喙部的黃色區域更大,超過了鼻孔的位置。

小天鵝

别名:短嘴天鵝、嘯聲天鵝、苔原天鵝等

它與大天鵝在體形上非常相似,同樣是長長的脖頸,純白的羽毛,黑色的腳和蹼,身體也隻是稍稍小一些,頸部和嘴比大天鵝略短,但很難分辯。最容易區分它們的方法是比較嘴基部的黃顔色的大小,大天鵝嘴基的黃色延伸到鼻孔以下,而小天鵝黃色僅限于嘴基的兩側,沿嘴緣不延伸到鼻孔以下。它的頭頂至枕部常略沾有棕黃色,虹膜為棕色,嘴端為黑色。它的鳴聲清脆,有似“叩,叩”的哨聲,而不像大天鵝的象喇叭一樣的叫聲。

疣鼻天鵝

别名:瘤鼻天鵝、啞音天鵝、赤嘴天鵝、瘤鹄、亮天鵝

脖頸細長,前額有一塊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全身羽毛潔白。在水中遊泳時,頸部彎曲而略似 'S'形。嘴基有明顯的球塊,且在雄性較大,雌性不很發達。眼深棕色 嘴橙黃色,基部和球塊黑色 腳趾和蹼灰黑色。在地上行走拙笨,但極善遊泳。飛行時也将頭部伸直,但很少發出叫聲,故又得名 “無聲天鵝”。

普通秋沙鴨

是秋沙鴨中個體最大的一種,體長54-68厘米,體重最大可達2千克。雄鳥頭和上頸黑褐色而具綠色金屬光澤,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頭頸顯得較為粗大。下頸、胸以及整個下體和體側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鳥頭和上頸棕褐色,上體灰色,下體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鏡,特征亦甚明顯,容易鑒别。

紅胸秋沙鴨

嘴細長而帶鈎,捕食魚類。絲質冠羽長而尖。雄鳥黑白色,兩側多具蠕蟲狀細紋。雌鳥及非繁殖期雄鳥色暗而褐,近紅色的頭部漸變成頸部的灰白色。

斑頭秋沙鴨

雄鳥體羽以黑白色為主。眼周、枕部、背黑色,腰和尾灰色。兩翅灰黑色。雌鳥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頭頂栗色。

中華秋沙鴨

俗名鱗脅秋沙鴨,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是中國特産稀有鳥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數量極其稀少,中華秋沙鴨屬于比揚子鳄還稀少的國際瀕危動物。

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的長羽後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種。

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一Ⅰ級保育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本文九千多字,您居然能看到這裡,感謝!

文中手繪圖片均來源于《鳥類觀察手冊》,我僅翻拍、編輯這一目六十餘種雁形目鳥類圖片,就感到吃力萬分,而該書中居然羅列了1491種,實屬不易,為編輯者,繪制者點贊。有需要的,建議購買此書籍,絕對值得收藏。

給上面的小可愛點個關注、留個贊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