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繁體“黨”字下面為什麼是個“黑”?簡化過後合理嗎?

在古代,“黨”和“黨”是兩個字(也有異體字之說)。

前者單指姓氏,如秦國名将“黨耐虎”,後者用法就很多了。但為了簡化原則,遂用前者。

就好比我們熟知的“後”和“後”,簡體的“後”專指皇後、“太後”,而“後”則用作“前後”等意。

很顯然,作為政治團體,肯定是用繁體的“黨”。

“黨”,《說文解字》是這麼解釋的:

不鮮也。從黑尚聲。

意思是不新鮮,由“尚”和“黑”組成。“尚”是聲部(ang),如:常、裳、堂等;“黑”是形部,如“裳”和衣服有關。那麼,“黨”該如何解釋呢?

“黑”除了單指顔色外,似乎都用在了貶義詞上,如“心黑手辣”、“黑白不分”等等,俠客認為這是和秦始皇的“尚黑”有關。

因為周朝為火德,秦始皇認為自己為水德(水克火),水德為陰,顯然,“黑”色成了秦朝的國色。所有朝服、符節、旌旗均改為黑色,黃河改名為德水,老百姓需戴黑巾,故稱“黔黎”(黔首)......

當然,劉邦必認為自己為土德(土克水),故尚黃。新朝“抹黑”舊朝,是一種國際慣例,也是必要手段。

“黨”字作為名詞,在戰國時期,孔子基本将其定義為貶義詞,如“君子朋而不黨”、“相助匿曰黨”等;但在其它文獻中,就是一個編制,如“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甚至還有褒義詞,如在《廣雅》中這樣寫道:“黨,善也、美也”,《荀子》:“法先王,順禮義,黨學者”等等。

自漢朝獨尊儒術以來,“黨”基本上就成了為私人利益組成的團體了,為貶義。如“朋黨”、“太子黨”、“閹黨”、“東林黨”、“性貪而狠,黨豺為虐”.....

可以看出,漢字不僅僅局限在字形上的變化,詞義也随着時代在演變。

俠客私以為,将“黨”簡化為“黨”是非常正确的,不僅可以消除民衆的誤解,更體現了“黨從人民中來,是人民的兒女”這一民本思想,是新時代賦予了他新的定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