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能令小孩聰明的神咒——文昌通靈咒


此咒已經過驗證,大人小孩念此咒可開竅,增智慧,小學生用後學習能力明顯提高。

咒曰:

天之玄精,地之玄精。神之玄精,鬼之玄精。助之吾身,萬竅通靈。

誰能識破混沌理,常與天地同真體;誰能識破混沌竅,常與天地同真妙。

南鬥六星,北鬥七星,七曲魁星。

速助吾身,虛空通靈。吾奉至大聖神文昌帝君如律令。

每天早上念兩遍,每遍七次。誠心感應無比。

茅山大法王王遠知

在中國道教史上,道教能久傳不衰的,多系道士與上層社會有聯系,尤其是與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朝臣的關系密切。王遠知受重于隋炀帝,又受重于唐高祖和唐太宗,使偏傳江南的茅山宗,盛傳中原,經久不衰落,王遠知開其先,潘師正、司馬承祯踵其後,尊道貴德,名垂史冊,可使後人借鑒。

一 從名師隐茅山 聞名陳朝

王遠知,又名遠智,字廣德,祖籍王郎王邪臨沂,後遷揚州,遂為揚州人。其父昙選,南朝陳時的車騎将軍揚州刺史。其外祖濟陽丁超,南朝梁時的駕部郎中。生于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據說,其母夢見靈性的鳳凰後妊娠,後又聽見腹中有啼叫聲,家中感到奇異。寶志說:“生個兒子應當成神仙或做朝官呵!”

王遠知少年時極其聰明,在受儒家教育的同時,還能博覽群書。年十八,從師宗道先生臧矜。臧矜當時為國師,他洞察事物幽深微妙,思維深邃,空靈多變。平時大力倡導道教,曾得到梁、陳二朝皇帝的器重,以禮相見。在他的參謀下,朝野曾出現一派旺盛發達的景象。王遠知接受臧矜的道教思想指導後,就開始修煉道教功法,辟谷休糧,日服松子。經過一段時間,王遠知決定離開老師,隐居深山。

王遠知大約在二十歲時,隐遁到茅山,開始修習陶弘景經法。

茅山,風景秀麗,幽靜宜人,蜿蜒起伏,座落在丹陽境内(今江蘇西南),為道教聖地:“十大洞天”的“第八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開天”;“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一福地”。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曾在此修煉。

南齊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幹了十四年朝廷閑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到矛山做了隐士,在金壇華陽洞開住了下來,并給自己取了個道号“華陽隐居先生”。後來梁武帝有關朝政大事都來山中詢問,時人尊他雅号叫“山中宰相”。他繼承了上清派經法,成為上清派茅山祖師;又繼承了道教茅山宗,成為第九代宗師。

王遠知仰慕茅山陶弘景,在弘景去世十一年後,到了茅山,修司陶弘景的經法。

陳武帝陳覇先梁建立陳朝後,聽說王遠知修道有方,遠近聞名,特于永定年間(公元557——559年),召見王遠知到重陽殿,特加禮敬,問道之後,又送王遠知回茅山。遠知歸茅山後,又移居華陽洞的西北嶺上。

陳宣帝太建末年(公元582年)的一天在王遠知的靜室中,忽發現一個陌生人醉卧嘔吐。王遠知點香祝禱陌生人說:“您是得到之人,東嶺上的張法本道人,也很用心求道。我想去遊天台山,通山路的石橋很寬可過去。不過那裡有很多散仙人,該地傳說又常降甘露,用器皿接盛,服飲一升,可長壽到五百歲,您能去嗎?”王遠知聽罷,立即出來,上東嶺去找張法本。走到山半腰,王遠知忽然想到沒有告訴幾個弟子,囑托經法之事,就往回走了三十步,遠遠望去他住的西北嶺上空,有一隻白鶴盤旋幾圈後飛走了。

二 經隋唐三帝王 說符論道

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晉王楊廣鎮守揚州,特派長史王子相、咨議柳顧言,多次到茅山以禮诏迎,王遠知為此感動,才随使走出山谷,會見了晉王,晉王詢經問道之後,又以禮送王遠知回到茅山。

王遠知對這此晉王诏見,十分惬意,他上下古今地談得津津有味,海濶天空地論道說經,流露出深函的意義。晉王也特别賞識他的學問和才智。

王遠知回山後,大力宣經講道,開度後學。不久,晉王揚廣回到長安,采取弑父殺兄的手段,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炀帝取年号大業。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炀帝率軍親征高麗,途中派遺大臣崔鳳舉前去茅山迎請王遠知,王遠知随使下山,在涿郡的臨朔宮,炀帝以弟子的身份恭恭敬敬地迎見了王遠知。二人暢話别後情誼,王遠知預祝大駕遠征,凱旋而歸;炀帝接着下诏于中嶽嵩山修齋儀,同時又下诏召王遠知到京師洛陽。在宮中建置玉清玄壇讓王遠知住持。後來,炀帝要去揚州遊覽,王遠知誠摯上奏:“陛下不宜遠離京國!”炀帝執意要去,不聽勸奏。于是率領千艘大船,浩浩蕩蕩離開洛陽,從大運河南航揚州去了。

王遠知深知炀帝腐敗,此次離京,必遭天下大亂,無法收拾。他預料太原留守李淵将來可登天子位,便偷偷地離洛陽北上太原,向李淵密告符命,将有天下。李淵受王遠知符命,喜出望外,再三向王遠知表示謝意。李淵按照王遠知的符命旨意,一步步得心應手殺入西京長安,占據要地,後來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殺死于揚州,在群雄割據中,奪得天子位,建立唐朝,是為高祖,年号武德。

唐高祖李淵不忘符命之恩,建國後,遂授王遠知為朝散大夫,賞賜金縷冠和紫絲霞帔。其聲名震動朝野。

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在洛陽平王世充。有一天,和大将房玄齡一起微服去拜見王遠知。遠知見到他們二人後,立即說道:“你們二人中必有一人是聖人!”秦王就如實告知。王遠知說:“您可做太平天子,願您自愛呵!”秦王後來又親自去拜見王遠知,受三洞法。

秦王後來在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一兄一弟,逼高祖退位。高祖無奈,隻好退位,于是,秦王遂即登天子位,是為太宗,年号貞觀。

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不忘受洞法之恩,诏贈高位重賞,王元知千恩萬謝,婉言拒絕,堅決要求返回茅山。于是,下诏洛州準備資财和船隻,并由皇上特賜法服,又诏潤州于茅山造太平觀一所,讓遠知居住。

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四月,王元知回到茅山。後來,朝廷不斷送香油和龍璧,供他在山中作法事。這年九月十六日,王遠知無病而終,享年一百零七歲。當時人稱他為王法主。王遠知的著作有《易總》十五卷,流行一于世。

王遠知的入室弟子有潘師正,徐道邈,他二人同得秘訣。潘師正是在隋炀帝召見王遠知于東都洛陽後,在大内玉清玄壇收為弟子的。炀帝末年,王遠知預見隋朝國運将終時,要求還山的,炀帝準允後,王遠知攜弟子潘師正一同到茅山。不久,王遠知命潘師正到洛陽嵩山傳道。茅山宗才傳到了北方。王遠知還有兩個弟子陳羽和王軌。王軌在茅山繼續傳授茅山宗。

王遠知早年曾對他的兒子紹業說:“你到六十歲這一年能見到天子,七十歲這一年能見到女皇帝。”高宗調露二年(公元680年),王紹業上奏追述了這件事,高宗十分歎賞王遠知的預見,特贈太中大夫,谥号“升真先生”。

唐中宗嗣聖元年(公元684年),天後武則天實際掌握朝政。王紹業又被召見,向武後再次陳述了其父王遠知的預見,又特贈金紫光祿大夫,改谥“升玄先生”。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下诏讓王遠知再傳弟子李含光于茅山太平觀建造影堂,繪出王遠知遺像,用來旌表王遠知的永久紀念。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