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結局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如果父母很自私,或者眼光狹隘,注定養不出有出息的兒女;每天,喚醒父母的,不是鬧鐘,是家庭的責任,是嗷嗷待哺的孩子。
大多數父母都沒有見過大世面,但卻拼盡了所有的力量,推着兒女去可以見大世面的地方;當兒女在大城市安家之後,父母多半會選擇在老家居住,怕麻煩兒女,擔心家裡的一畝三分地沒有人管,雞鴨沒有人投喂。父母的格局,相對你來說,真的很小,和家鄉那塊巴掌大的地方差不多。
作家林清玄說過:“父母對待兒女,雖然兒女像風筝遠揚了,父母的心總還是綁在線上。充滿愛的臉是文字難以形容的。愛,隻能體會,不能描繪。 ”其實,不管兒女走多遠,都不能走出父母的牽挂;不管兒女有多大能耐,父母都不會去依靠,反而是力所能及地幫助。
作為兒女,能夠反哺父母的時候,真的太少。如山的父愛,如水的母愛,當我們真正悟透的時候,隻能落得一聲歎息——這輩子,注定虧欠父母。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生活在大城市裡,都有社保和工作單位。更多的父母,在社會上苟延殘喘地活着,他們在謀生的時候,常常受人白眼,被高強度的勞動,壓彎了脊梁。可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把最好的愛,給兒女。即便如此,有的父母,還常常自責,怪自己沒有本事,幫不上兒女;可憐天下父母心,隻盼兒女有出息。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當你還小的時候,以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父愛如山,母愛如水”,這樣的詞語,常常出現在作文裡,卻無法真正悟透;直到自己也成為了父親或者母親,過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才發現,當年的父母,到底有多難。
中年,是一個心事重重的年紀,歲月無情,在我們心上刻下道道劃痕;生活百般磋磨,再多的溝溝坎坎,我們也隻有忍辱負重;人生過半,方覺傾訴委屈是無用的,與其抱怨,不如笑對。
時間是公平的,催人老,催人長大
淺層次的來說,父母的老去,意味着他們很難再成為你的避風港,不管是經濟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人到中年,父母老去,你得開始精打細算,得開始為各種可能的問題積蓄力量;你可能會頭疼,會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會感覺自己蹉跎了時光,年輕時吹的牛逼一個都沒實現,為此暗自神傷;對此,我隻能說趁着父母沒老,好好學習,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風險應對能力。
深層次的來說,父母的老去,意味着父母的死亡,也不遠了,會感到焦慮,會感到不能接受;組成你原本家庭的最重要的因素消失了,你也失去了子女這個角色;雖然你組成了新的家庭,有了兒女,是父親母親了;但是你知道,你家沒了,會進入新家是家但也不是家的狀态,你會害怕這種狀态。
時間會抹平一切
人活着就會喜怒哀樂,就是會懷舊,會追憶,那就盡情喜怒哀樂,盡情去懷舊,去追憶就好;你會發現,你和你父母的緣分還在,你活着一天,你父母和你的緣分就在一天,這份緣分也會傳到你的子女上,成為基因裡的記憶;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新家舊家都是家,也終于能夠笑着和子女講父母的故事。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整個人的狀态都是在爬坡上坎,甚至不敢歇一歇。可就是這樣,還有各種各樣的煩心事,多少和漸漸老去的父母多少有關;要學會和父母做朋友,随着年齡的增長,兩代人趨于一代人的時候,如果雙方還試圖用過去兩代人的相處模式去運營整個家庭,真的可能會引起更加激烈的對抗,讓矛盾更加尖銳;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将心比心,想想父母們正在經曆的事情,如果是你正在經曆的,感同身受的時候,也許我們會釋然一些。
曾經任性的你,忽然變得安靜了,學着父母當年的樣子,咬緊牙關,堅持前行,在兒女面前,又假裝若無其事地微笑,顯得很輕松;對于中年人來說,常常是——肩膀扛不住了,就用脊梁頂住。
所以,不要害怕,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天天向上,你會接受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