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一曲菱歌敵萬金——張籍力挺朱慶餘

那一年,浙江舉子朱慶餘到京城去趕考,但一直心存疑慮。十年寒窗,讀了不少,也寫了許多,但就是無法知道自己寫的詩是否合乎主考大人的胃口,想着想着,越發忐忑不安。怎麼辦呢?如果能找到一個在朝廷裡主事的有些權威的詩人評點一下,即使有欠缺之處,也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呀!

他經過一番了解,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京城裡的著名詩人很多,但熱心的少。其中,口碑最佳的當屬張籍。當時,張籍官府的水部郎中。朱慶餘即刻想到,張籍的詩自己此前也讀過許多,覺得他的詩風與自己的相仿佛,于是,他決定投石問路。把自己平時寫的一些代表作選擇一部分,再寫了一首幹谒詩,請張籍指點指點。這首詩的題目就叫《近試上張水部》,詩是這樣寫的:

昨夜洞房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乍讀這首詩,的确有些困難。因為詩歌通篇都用比喻,我們不知道詩裡用什麼比什麼。因此,要讀懂此詩,需要先了解詩裡的各比喻的所屬。

在詩裡,朱慶餘把自己比作新娘,将張籍比為新郎,考官為舅姑(公婆)。因為,古代風俗,新嫁娘婚後第三天必須下廚房做飯菜,如果連飯菜也不會做或做不好,那就會被新郎的父母瞧不起。王建有一首《新嫁娘》寫的就是這種風俗: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個新娘三天後,就下廚房親手制作羹湯了。她非常鄭重,這是關系到今後婆媳能否和諧相處的第一道關,不能掉以輕心。所以,她把手洗淨,做好飯菜後,因為不了解婆婆的口味,先讓小姑嘗嘗,我做的菜味道怎麼樣,媽媽喜歡這樣的口味嗎?

然而,結婚開始兩天,新娘是用不着下廚的,需要接待來訪的親朋。因此,每天早晨都需要畫眉、梳妝,頭發亂蓬蓬的,像個披發魔鬼,那肯定會贻笑大方的。朱慶餘詩裡說:天亮了,我這個新娘應該去拜見公婆,但是,雖然我認真梳妝打扮了,卻不知道畫的眉毛顔色深淺是否符合京都長安的時尚?

張籍讀後,心領神會,同樣用比興方式寫了一詩作答:

越女新妝出鏡心,已覺明豔自沉吟。

齊纨不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這首詩結合了越地的民情風俗寫就。朱慶餘是越州人,越州即如今的浙江省紹興市。鏡湖則是紹興的名勝,而且江南多蓮藕,秋天采蓮姑娘一邊在湖裡愉快地采蓮,一邊唱着山歌,這是令古代文人墨客喜愛的一道亮麗風景。所以張籍将朱慶餘比為一位越地的采菱姑娘。

自古以來,越地盛産美女,最著名的美女西施,就是越國諸暨人。詩作寫這位采菱姑娘剛剛打扮好,出現在鏡湖的湖心,邊采菱邊唱着歌。她雖然知道自己長得美豔,光彩照人,但總覺得自己有所不足,因此又沉吟起來,想采取什麼辦法來補救。此時對着鏡湖水反複觀照,顧影自憐。這樣的描寫,正好回答朱慶餘的擔心。後面接着稱贊道:雖然有許多其他姑娘。這裡指參加考試的天下舉子。身上穿的衣服是齊地的絲綢制成(暗指能寫錦繡文章),可是那并不值得人們的看重,而這采菱姑娘的甜潤歌喉(暗指詩的獨特風格),才價值萬金。為了進一步打消朱慶餘“入時無”的顧慮,所以特别用“時人”與之相對。

身在京城的幾天裡,朱慶餘着實有些惴惴不安,唯恐自己寫的詩不合長安官員們的胃口,看到張籍在這首詩裡的安慰與鼓勵後,朱慶餘一下子把心放了下來,坦然地去迎接考試,果然進士及第。

朱、張的兩首詩,一問一答,都用比體。前者以一新婦身份,借詢問夫婿畫眉是否入時,來探聽自己的詩作,是否符合時代潮流,能否中舉?後一首則借越女新裝和一曲菱歌作喻,暗示朱慶馀的詩作别出心裁,樸實清新,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不是其他舉子的作品可以匹敵的,暗示他肯定一舉成名。雙方的問答都在比喻裡含蓄地道出。

這兩首詩,可謂珠聯璧合,曆來傳為詩壇佳話。

(文中圖片源于網絡)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