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五)柴胡桂枝幹姜湯——肝炎,肝硬化,脅痛,腹脹,膽囊炎,

39肝炎腹脹——劉渡舟醫案

劉某,男,35歲。因患肝炎住某傳染病醫院,最突出的症狀是腹脹特别明顯,尤其以午後為嚴重,坐卧不安。伴大便溏稀不成形,每日二三次,小便反少,且口渴欲飲。舌質淡嫩苔白滑,脈弦緩而軟。此肝病及脾,中氣虛寒,而又肝氣不疏,所以大便雖溏而腹反脹。

柴胡10克黃芩6克桂枝6克幹姜6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炙甘草6克連服六劑後,腹脹消,大便也轉正常。《臨證指南》

40脅痛——劉含堂醫案

黃某某,男,51歲,農民。1999年5月1日初診。半年前因出現右脅滿痛、納食減少,到本市某醫院門診檢查,B超提示膽囊壁增厚、毛糙,透聲不佳,診為慢性膽囊炎,以西藥治療2月餘,又服一段中藥,均無明顯療效。查其脅、背隐痛,口苦口渴,低熱(37.7℃),飲食喜熱,腹中瀝瀝有聲,二便自調。舌淡紅,苔薄白黃,脈弦數。診為脅痛,辨證為少陽郁熱,胃寒停飲。治宜和解少陽、溫胃化飲。拟柴胡桂枝幹姜湯加味,處方:柴胡15克,桂枝10克,幹姜6克,栝蒌根10克,黃芩10克,生牡蛎10克,炙甘草6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水煎服。服3劑,低熱已退,口渴消失,其他症狀亦緩解,繼以前藥去栝蒌根,柴胡減至10克,又服20劑,諸症皆消失。追訪年餘未複發。

按:茲例脅痛(慢性膽囊炎),症如低熱口苦、右脅滿痛、脈弦數等,為少陽郁熱之表現;飲食喜熱,腹内瀝瀝有聲,屬胃寒停飲的根據。投柴胡桂枝幹姜湯加味,以柴胡、黃芩、栝蒌根清膽火、生津液、疏達少陽之氣;用幹姜、桂枝、白術、茯苓、炙甘草溫胃健脾化飲,後四味即苓桂術甘湯,為溫化水飲的名方;生牡蛎可引諸化飲藥達水飲結聚之處而奏效。柴胡桂枝幹姜湯用于消化系統疾病,現代主要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胃酸過多症、食管癌、胃下垂、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感染、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結腸炎、亞急性腹膜炎等。辨證要點為少陽郁熱兼脾胃有寒,水飲内停,症狀如胸脅滿悶,口苦,腹痛,腹瀉,飲食喜熱,小便不利,舌淡或淡紅,脈弦。《經方治病經驗錄》

黃元禦醫學研究 讀《傷寒論》學古中醫,每天分享三條提綱,研究黃元禦學術理論,為每一個想學習《傷寒論+金匮要略》學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43篇原創内容 Official Account 41肝功異常——胡希恕醫案

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

伊某,女,26歲,病曆号4216,自1976年4月起肝功一直不正常:麝香草酚絮狀試驗(TF(++),ALT 766U/L,HBsAg 1:32,症見:下肢酸軟,右脅疼痛,惡心暖氣,納差,夜間腸鳴,月經前期,苔薄微黃,脈弦細。證屬肝郁血虛兼停飲,治以舒肝和血、化飲,予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柴胡18g,黃芩10g,天花粉12g,生牡蛎10g,桂枝9g,幹姜6g,白芍9g,丹參30g,茵陳24g,茯苓15g,蒼術9g,炙甘草9g。上方加減服用2個月,12月17日查肝功正常,HBAAg 1:16摘自:馮世綸,胡希恕老中醫治療肝炎經驗[J].北京中醫雜志,1986,(4):2-3.《經方治驗消化病》

42肝功異常——胡希恕醫案

譚某,男,成年人。1967年2月26日:兩腎俞及腰酸痛,食則胃脹,下肢沉,身疲倦。肝功能不正常。與下方:柴胡四錢,黃芩三錢,天花粉六錢,生牡蛎四錢,桂枝三錢,幹姜三錢,白芍四錢,當歸三錢,川芎三錢,桑寄生六錢,牛膝三錢,茯苓三錢,炙甘草二錢。連服十九劑,諸症消失,肝功能正常。

編者按:本案為柴胡桂枝幹姜湯與當歸芍藥散合方加味。《胡希恕醫論醫案集悴》

43肝功異常——胡希恕醫案

沈某,男,40歲。慢性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肝區疼痛,身無力。脈弦細。與柴胡桂枝幹姜湯與當歸芍藥散合方,加丹參、茵陳。連服二十餘劑,肝功能正常,症已。其可以照常工作,未再複。

44肝炎——闫雲科醫案

吳某,女,43歲,幹部,2003年3月13日初診。雲1982年體檢,發現乙肝大三陽,以肝功能正常,未認真以治。1998年春,因家遭不造,長期操勞任重,出現飲食不恩,體倦無力,助痛度脹。住省醫院檢查,轉氨酶360U,膽紅素27umo/L,白蛋白31g/L,球蛋白34g/L,經抗病毒、保肝、對症治療,症狀減輕,肝功能好轉而出院。五年中治療未停,症狀時輕時重。望其面色微黯,顴頰晦斑甚顯,精神萎靡,形體消瘦,舌質淡,苔白膩。詢知納谷無味,食雖少而午後、子夜脘腹脹甚。口幹口苦,胸脅苦滿,大便日一二行,或清或秘,食水果則洩瀉。小便短黃,時尿急灼痛。旦暮寒熱,腰背疼痛畏寒,失眠多夢,不耐繁勞。經行先期,量多,延期十餘日,帶下淋漓。診其脈,弦細無力。觸其腹,腹壁軟,右脅下拖壓,脾不大,當臍悸動。

上月肝功能檢驗:轉氨酶126U,膽紅素194mol/L,白蛋白33g/L,球蛋白32g/L,索閱所服方藥,西藥有多種維他命、水飛薊素,中藥方多有闆藍根、大青葉、龍膽草、黃柏等苦寒品。

脈證觀之,此肝郁脾虛,上熱下寒證也。據說我國有一億多乙肝病毒攜帶者,其中約10%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炎除陽黃外,單純濕熱者少若晨星。闆藍根抗病毒,僅抗濕熱病毒,寒濕病毒,非所宜也。不辨寒熱,皆投苦寒,顯屬謬誤。本案所呈,太陰虛寒為主,及肝郁氣逆、氣血兩虛之證。故宜健脾疏肝,匡扶中氣為治。拟柴胡桂枝幹姜湯加味:柴胡15g 桂枝10g 幹姜10g 黃芩10g 牡蛎15g 天花粉15g 炙甘草6g 黨參15g 白術15g 茯苓15g五劑。

二診:腹脹減、胃納增,諸症見輕。然實脾之治,絕非且守方續服。

之後,脅痛加川芎、郁金,經期或減桂枝,或加三七,治療半年餘,服藥百餘劑,臨床症狀消失。2004年11月23日作肝功能檢驗,結果顯示各項指标正常,乙肝五項呈小三陽,DNA呈102。《經方躬行錄》

45肝炎——劉渡舟醫案

肖某,女,34歲,1990年6月9日就診。患慢性乙型肝炎3年餘,上周化驗肝功,TTT 12U,ALT 320U/L,HBSAg陽性。主訴:納差、腹脹。便溏每日3-4次,周身乏力,尤以雙下肢酸軟為甚,兩脅作痛,而右脅明顯。手指發麻,月經先後無定期,晨起口苦特甚,雖漱苦味不減,且口幹欲飲。望診,舌淡苔白,舌邊紅。切其脈,左脈沉弦,右脈緩而無力。證屬膽熱脾寒,治以清肝溫脾。方藥:柴胡桂姜湯。柴胡16g,黃芩6g,桂枝10g,幹姜10g,花粉12g,牡蛎30g(先煎),炙甘草10g,7劑,每日2次,水煎服。

服藥5劑後大便溏洩消失,脅痛、口苦亦好轉,效不更方,繼7劑并佐入茵陳15g,土茯苓12g,鳳尾草15g。先後20餘劑,諸症消失,月事定期而至,飲食、精神轉佳。1個月後複查肝功,ALT,TTT已恢複正常。摘自:王洪延,劉渡舟教授運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治驗2則[J].北京中醫雜志,1993,(2):47.《經方治驗消化病》

論:柴胡桂枝幹姜湯,雖是少陽病入三陰之路。現實醫案,很多都是小柴胡證病,壞成了柴胡桂枝幹姜證。

46肝炎腹脹——劉渡舟醫案

劉某某,男,54歲。患乙型肝炎,然其身體平穩而無所苦。最近突發腹脹,午後與夜晚必定發作,發時坐卧不安,痛苦萬分。餘會診經其處,其家小懇請順路一診。患者一手指其腹曰:我無病可講,就是夜晚腹脹,氣聚于腹,不臆不出,憋人欲死。問其治療,則稱中、西藥服之無算,皆無效可言。問其大便則溏薄不成形,每日兩三行。凡大便頻數,則夜晚腹脹必然加劇。小便短少,右脅作痛,控引肩背酸楚不堪。切其脈弦而緩,視其舌淡嫩而苔白滑。劉老曰:仲景謂“太陰之為病,腹滿,食不下,自利益甚”。故凡下利腹滿不渴者,屬太陰也。陰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則發作。脈緩屬太陰,而脈弦又屬肝膽。膽脈行于兩側,故見脅痛控肩背也。然太陰病之腹滿,臨床不鮮見之,而如此證之嚴重,得非肝膽氣機疏洩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緻欤?劉老審證嚴密,瞻前顧後,肝脾并治,選用《傷寒論》的“柴胡桂枝幹姜湯”。柴胡16克,桂枝10克,幹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黃芩4克,炙甘草10克。

此方僅服1劑,則夜間腹脹減半,3劑後腹脹全消,而下利亦止。[《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77~78]

按語:在乙肝等慢性肝膽病疾患中,由于長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膽之藥,往往造成脾氣虛寒的情況。此時用本方疏利肝膽,兼溫太陰虛寒正為相宜。本方的黃芩用量要少,幹姜的劑量稍大。尿少加茯苓,體虛加黨參,此方為劉老治療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

47肝炎脅痛——任存霞醫案

董某,女,42歲,2007年3月24日初診。患肝炎4年,谷丙轉氨酶經常波動在150 ~250U之間,因反複乏力、納差、上腹部飽脹伴肝區隐痛,口幹喜飲,于2007年3月24日來門診要求中醫治療。既往無吸毒、酗酒、服損肝藥物及輸血制品史。當日檢查:ALT 170U/L,AST 77UIL,TBi145.5umolL,Y-GT 43U/L,AG 1.31,症見疲乏無力,下肢酸軟,右脅疼痛,惡心嗳氣,納差,夜間腸鳴,口幹口苦,喜飲,苔膩微黃,脈細弦。中醫診斷:脅痛(肝郁脾虛兼飲停)。治則:清肝溫脾化飲。處方:柴胡18g,黃芩10g,天花粉12g,生牡蛎10g(先煎),桂枝9g,幹姜6g,白芍9g,茯苓15g,白術12g,薏苡仁30g,炙甘草10g0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5月15日二診:乏力明顯改善,納食尚可,大便日行一次、質軟,苔黃膩,脈細弦。查:肝功能基本正常,ALT 35U/L,AST 40U/L。治療宗原法。

此後在本方基礎上加減出入,治療6個月以上,AST,ALT.A/G等實驗室檢查均已恢複正常。《經方臨證實踐錄》

48慢性肝炎——聶惠民醫案

闵某,男,48歲。1992年3月初診。患慢性肝炎四年,經治證情緩解,近年諸證加重,脅痛腹脹,牽引腰背,腹瀉乏力,不欲飲食,心煩口幹,多方服藥,效果不滿意。前來求治,慢性病容,面色晦暗,脈沉弦略細,苔薄白,舌質淡,此久病不愈,肝郁犯脾,脾陽不健而緻。治以疏肝健脾,拟柴胡桂枝幹姜湯化裁。處方:柴胡12克,桂枝10克,黃苓10克,幹姜6克,花粉12克,生牡蛎20克,炙草6克,郁金10克,黨參12克,白術10克。服藥七劑,脹瀉皆平,諸證緩解,守方調理肝脾,一月後轉氨酶正常。《聶氏傷寒學》

49慢性肝炎——胡希恕醫案

賈某,男,50歲。1973年2月:慢性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肝區疼痛,腰腿酸軟無力,時腹脹。脈弦。與柴胡桂枝幹姜湯與當歸芍藥散合方,更加丹參、茵陳。

服藥後症已,肝功能恢複正常。

但工作過勞時又複,仍與上方即治。《胡希恕醫論醫案集悴》

50黃疸肝炎癫痫——胡希恕醫案

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

胡某,男,14歲,1965年10月18日初診。4年前曾患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經西藥治療黃退,但食納不佳,肝功時有波動,時頭暈目眩。近1年來大約每半月有1次癫痫發作,發作時先覺氣上沖咽,旋即四肢抽搐,繼則牙關緊閉,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經常服用西藥鎮靜藥,但仍每半月發作1次。常感乏力,每發作過後尤為明顯。因食欲不振而現身體瘦弱,舌淨無苔,脈弦微數。予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柴胡12g,黃芩10g,天花粉12g,桂枝10g,赤芍、白芍各10g,生龍骨、牡蛎各15g,當歸10g,川芎10g,生姜10g,蒼術10g,茯苓10g,澤瀉15g,炙甘草9g。上藥服6劑食納好轉,他症如前,繼服6劑頭暈好轉,未發癫痫,又服1周力氣增加。仍宗原方稍增損,服1個月也未見癫痫發作。又服1個月停藥觀察也未見發作。

原按;胡希恕對于慢性肝炎乏力明顯,大便偏幹者,喜用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從方證上來講,“頭暈目眩、氣上沖咽”為有氣上沖,“脈弦”為柴胡證,“脈數”為有熱,“身體瘦弱、舌淨無苔”為津液虛之象,“乏力”在柴胡證的前提下,為柴胡桂枝幹姜湯的重要指征,“口吐白沫”為内有痰飲,乏力體瘦說明虛象明顯,病久則必有瘀血。虛性的瘀血證,加之有飲,為當歸芍藥散的明證,故取柴胡桂枝幹姜湯與當歸芍藥散二方合用,療效顯著。摘自:馮世倫,張長恩,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09-310.《經方治驗消化病》《解讀張仲景醫學》

51肝硬化腹水——孫溥泉醫案

劉某,女,45歲。1976年12月因肝硬化腹水不能工作而就診。患者水腫從腿部一直到少腹部,納差、腹脹、口幹而不欲飲,肝、脾皆大,鼻衄,轉氨酶230單位,高田氏反應(+++),血常規:白細胞計數2.7 x 10%,血小闆70 x 10%,血紅蛋白7g/。舌淡有白苔,脈沉細,小便黃少,大便正常。曾用過螺内酯、雙氫克尿噻等西藥,症狀未見緩解。曾服中藥湯劑五子五皮飲(紫蘇子、萊菔子、陳皮、白芥子、葶苈子、車前子、大腹皮、生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服6劑後,小便量多,水腫由少腹部退至足踝部,但不鞏固。

二診:神疲乏力,納谷少時,四肢發涼欠溫,脈沉細,腹滿,小便不利。乃邪熱與水飲并郁之證。應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柴胡、桂枝、幹姜各9克,天花粉30克,黃芩18克,牡蛎15克,甘草9克,水煎服。斷續服20劑左右,飯量增加,腹脹及鼻衄消失,腹水亦大部分消失,腿腫顯著減輕,亦較鞏固。精神好轉。肝功檢查:高田氏反應(?),轉氨酶正常。血常規:白細胞計數7 x 109L,血紅蛋白8gL,血小闆80 /109L。可堅持夜班輕體力勞動。《經方研習》

52肝硬化腹水——劉渡舟醫案

張某,男,42歲,幹部,于1986年11月17日初診。患者肝硬化腹水反複發作已5年,曾3次住院治療。近因病情複發,腹部脹滿,下肢水腫來診。腹部膨隆如鼓,腹水陽性,觸之心下軟、臍下硬,鞏膜無黃染,頭項部有散在蜘蛛痣,下肢浮腫,神疲乏力,小便少而不利,大便稀,日行4-5次,腹脹,兩脅脹痛,口幹口苦,口渴欲飲,手指麻木。血液檢查:ALT 130U/L,TT 18U,TFT(+++),HBsAg 1256,血漿總蛋白5.3g/L,白蛋白2.3g/L,球蛋白3.0g/L。西醫診斷:肝硬化腹水。查其舌質暗苔白膩,脈沉弦而緩。脈證合參,證屬少陽肝膽郁熱,太陰脾家有寒,三焦氣化不利。治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柴胡12g,黃芩9g,桂枝10g,幹姜10g,花粉14g,牡蛎40g,炙甘草10g,茵陳12g0。7劑,水煎服。

11月24日複診:大便較成形,日行1-2次,小便增多,腹水漸消,腹脹有減,繼用上方加炮姜6g,紅參3g,繼用20劑。藥後腹水消,大便成形,體力漸複。改用小柴胡湯去大棗加茯苓30g,紅花10g,茜草10g。

調服1月餘,諸症愈。肝功能正常:ALT 20U/L,TTT 6U/L,TET(-),HBsAg(-),血漿總蛋白6.5g/L,白蛋白3.5g/L,球蛋白3.0g/L。病情穩定,又照常工作,随訪1年未複發。摘自:馮建春,劉渡舟教授運用柴胡桂枝幹姜湯經驗舉隅[J].山西中醫,1989,5(3):1-2.《經方治驗消化病》

53膽囊炎——李壽山醫案

1980年晚秋,治一壯年男子,久病膽囊炎,平日常服利膽片疏之便(浩),可得症狀緩解,本次發病因暴飲暴食而急性發作,右脅下及胃上脘脹痛難忍,泛惡嘔吐,伴發冷熱,體溫38.7℃,白細胞高達16x109L,診脈弦大而數,舌苔白膩。曾自服加倍之利膽片不效,遂來院急診,予抗生素靜脈滴注,口服阿托品等抗痙攣止痛藥不效。遂邀餘診,見其膽囊炎急性發作,劇痛高熱,脈數苔膩。按常規治療,投予大柴胡湯加芒硝,日夜進2劑,藥後瀉下多次,而病未稍減,體溫及白細胞仍高,舌苔白膩益甚,脈轉濡滑而數。結合病史,仔細推敲,病者苔膩而滑,脈數不實,雖有高熱,此非結熱,乃寒濕阻遏,膽失通降,陽浮于外,呈現一派假熱象。遂停西藥,改投溫化寒濕之柴胡桂枝幹姜湯加減:柴胡15g,桂枝、幹姜、姜半夏各10g,香附15g,生牡蛎30g,茯苓15g,炮附子10g,郁金15g。水煎服,晝夜進2劑,6小時服藥1次。翌日痛減熱降,再進2劑,諸症霍然而愈。後遇此等病例,常用柴胡桂枝幹姜湯增減每獲良效,且有的患者能排出膽石。回顧用此法之效,皆在辨證正确與否。利膽以通陽為常法,知常達變尤為重要,濕熱證當用清熱利濕瀉下之通法,寒濕證則非所宜。柴胡桂枝幹姜湯雖無大黃之通下,然從廣義上講,溫化寒濕亦屬通法之屬,可見醫者辨證施治之重要。摘自:李壽山,療膽脹,以通為法[J].遼甯中醫雜志,1992,(4):18-19《經方治驗消化病》

購書學習,進群,請加好友(微商—勿擾)

點擊在看,感謝分享,讀黃元禦,學古中醫

自學中醫,隻讀黃師,不走彎路,快速入門

自學仲景,隻讀黃師,四聖一脈,醫家準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