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樓和巴公房子的故事要從這個周末說起。
武康大樓 位置: 上海市徐彙區淮海中路1850号這個周末我去拍了一下武康大樓,最近這個武康大樓很火,想着自己也蹭一下熱度,拍幾張美圖在朋友圈炫一下。到了武康大樓以後還順便買了一隻武康大樓主題的冰激淋,是海鹽芝士味道的,價格25元有點小貴,但要強調的是味道還是挺不錯的。除了海鹽芝士味的以外,還有山楂味的,紅色的山楂味冰激淋拍照也許更配武康大樓。舉着冰激淋在人群中拍照,于是有了下面這張圖。
回家自然會得瑟地發一個朋友圈,曬了一下自己今天的收獲以及武康大樓的美圖。沒想到一個小時時間裡,收到了好幾條私信。廣州的朋友告訴我說,廣州也有一個這種“電熨鬥”大樓,叫愛群大廈。多倫多的朋友私信說,多倫多也有一個差不多的,隻不過帶了一個綠色的“聖誕帽”,叫古德漢姆大廈。又過了一陣,武漢的朋友發來照片,說武漢漢口也有一座這樣的樓,好像帶了一個“僧帽”,叫“巴公房子”。至此事情整個偏離了我開始隻是曬武康大樓美圖和武康大樓網紅冰激淋的“初心”,變成開始琢磨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别人告訴我的“電熨鬥”大樓了。
多倫多古德漢姆大廈
武漢巴公房子
廣州愛群大廈
其實這類斜角大樓在很多城市都經常出現,原因非常簡單----城市規劃。最開始城市的街區往往都是方塊,但是随着交通變得繁忙,于是城市規劃的時候就會把方塊對角線規劃為道路,以解決擁堵問題。例如下圖的巴塞羅納就很顯然能看出沿社區方塊對角線所開辟的道路。這往往會在城市第二代或者後幾代的城市規劃中變得常見,越是繁忙的市中心地價越貴,也越是容易擁堵,于是越有可能出現這些斜角的像“電熨鬥”的房子。
雖然電熨鬥大樓并不鮮見,但是像武康大樓這樣的建築在中國還是不多的。武康大樓之所以被稱為網紅公寓大樓,和最近火熱的邬達克有一定的關系,畢竟武康大樓是邬達克領銜設計的。并且武康大樓作為上海第一批的高檔公寓樓,自然也頗受矚目。
建築可閱讀之美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曆史建築,這些建築之美凝聚着一個城市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建築之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欣賞和閱讀 48篇原創内容 公衆号根據朋友們給我提供的照片,位于武漢漢口的巴公房子引起了我的興趣。之前我曾寫過武漢的江漢關大樓()與上海的江海關大樓()都是中國最早一批海關大樓的文章,在武漢其實存在着大量和上海非常相似的大樓,而且建築時間都集中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這幢巴公房子也是公寓樓,它到底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巴公房子舊址 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86号巴公房子是一座俄羅斯風格的公寓,建成于1910年,位于今武漢市漢口鄱陽街46-56号。它是漢口第一座多層公寓,由俄國商人巴諾夫出資、俄人設計、廣大昌營造廠施工建造。“巴公”指的是阜昌茶磚廠老闆、俄羅斯貴族巴諾夫,據說他是沙俄尼古拉二世的親戚,1869年他來到漢口,1874年開了一家Panoff, J. K, & Co., Hankow的公司,主營出口茶葉。1896年開辟漢口俄租界,巴諾夫當上了俄租界市政會議常務董事,之後還擔任過俄國駐漢理事。俄租界開辟前巴諾夫就在漢口城内買下一塊地皮,當時還是荒地,1909年出資15萬兩白銀請廣大昌營造廠為他修建了這座公寓式建築。先竣工的是蘭陵路一邊的建築,面積較大稱“大巴公”,黃陂路一邊的稱為“小巴公”。房屋的設計者一說為景明洋行,另一說為一俄國工程師。但是巴公房子僅僅是慣稱,到底巴公房子初建時叫什麼不得而知了。在互聯網上翻遍了中英文資料,看到以下的英文文獻。
“這座被稱為巴公樓的豪宅,于1909年落成(原文如此)共三層,占地五千平方米……,造價高達15萬兩。一樓為商店,出售茶葉、水果、堅果和織物,而二樓和三樓由22間三房和四房公寓組成,全部出租給富裕的俄羅斯人、法國人、德國人和其他外國人。1911年,Panoff引入了CFEO(比利時公司Créditfoncierd'Extrême-Orient遠東土地信貸)來管理該物業,即使在Panoff決定将巴公住宅出售給一位中國投資者時(1912年的某個地方)他說服新業主保留了CFEO。在1937年日軍入侵武漢之前,巴公樓和漢口的許多其他房産一樣,都保留了CFEO作為其經理。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來,漢口與歐洲之間的航行受到嚴重阻礙。1916年,德國當局在運往安特衛普港的途中扣押了一批重要的銻(當時漢口富商劉子敬在做銻的生意找巴諾夫借款)。結果,巴諾夫拖欠了他在漢口印度支那銀行(BIC)的貸款。此外,1917年俄國革命使漢口與俄羅斯之間的茶葉生意中斷。漢口的幾家俄羅斯茶廠被迫關閉,而一些俄羅斯工廠則被轉移到英國商人手中。巴諾夫和他的家人終于在1921年離開了漢口。”
這是當時巴公房子的平面圖,可以看到整個巴公房子有8個出入口。
1921年巴諾夫為何離開漢口不得而知,但是巴公房子建好一年後的1911年武漢就發生了“辛亥革命”,打響了清朝覆滅的第一槍,1917年俄羅斯又發生了“十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巴諾夫作為尼古拉二世的親戚自然也失去了沙皇這個靠山。而那時的中國正是軍閥混戰的時代,巴諾夫顯然是黯然離開了漢口。
有關巴公房子,美籍華人女作家聶華苓曾住在這裡。在她的一篇回憶中這樣寫道:“1928年,我家住在漢口舊俄租界兩儀街(洞庭街),正是桂系控制武(的時期)……”“俄租界兩儀街的三岔路口,有個上海理發廳。無論什麼店,招牌上有了上海兩個字,就時髦起來了。那理發廳出出進進的女人,打扮得也格外好看,高高的領子,喇叭袖子,旗袍兩旁開一點兒小衩,衩口如意盤花,腳上是三寸空花高跟鞋,手一招,汽車開來了。”“理發廳對面有一個白俄女人開的小店,玻璃櫥窗裡擺着一把彩虹小陽傘,永遠擺在那兒,逗得我心癢癢的。母親說:你有好幾把小洋傘了,不準再買了……”
上海的武康大樓建于1924年。上個世紀20年代,上海的租界高速發展,人口驟增,萬國儲蓄會出資組建了中國建業地産公司,負責開發和經營申城的房地産業。當時建業地産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區一般都以法國地名作為名稱,因此大樓落成後便以法國西北部的半島諾曼底而命名。根據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國行名錄》中上海街道指南欄目裡的記錄,當時居住于此的有嘉第火油物業公司的銷售總代理、美亞保險公司上海辦事處的經理、西門子上海公司經理等一大批洋行、外商的高級職員。
對比而言,漢口的巴公房子建于1910年,而武康大樓則建于1924年,巴公房子比武康大樓早了13年。占地面積上巴公房子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武康大樓占地僅1580平方米,巴公房子的占地面積近武康大樓的三倍。而建築面積上巴公房子建築面積12330平方米,武康大樓是9275平方米,相差僅有50%,顯然武康大樓的容積率更高一些。設施上相比,巴公房子内部有壁爐取暖,沒有電梯,而武康大樓則使用暖氣取暖,并且安裝有電梯,武康大樓比巴公房子要更現代化和先進一些,畢竟晚了13年。
上海和武漢,一個在長江下遊,一個在長江中遊,那個時代被比作東方的紐約與芝加哥。從兩地租界的建築上看更像是一對兄弟,在互相模仿和趕超。如今,上海的武康大樓已經完成了保護改造,漢口的巴公房子也正在進行保護改造,期待它早日成為如武康大樓一樣的網紅建築,發揮它昔日的光彩。希望到那個時候我再買一個巴公房子的周邊産品與它合張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