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米銅像,陽明先生1508年來到修文龍場
龍場悟道,是了解、學習王陽明及其心學繞不過的坎。
龍場悟道的情景是這樣的:
先是龍場悟道之前,陽明先生經曆了吏目命運這段事。這件事被記載在《瘗旅文》中。《瘗旅文》全文如下:
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明代知州的屬官,從九品。主要掌管文書、刑獄及官署内衛等事務)雲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仆,将之任,過龍場,投宿土苗家。予從籬落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北來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正德4年九月初三,有個吏目自稱是從京城來的,不知道他姓什麼叫什麼名字,他帶着一個兒子和一個仆人,就要去上任,經過貴州龍場,投宿在當地的苗族人家,我從籬牆的間隙中看見了他們,由于天黑又下着雨,想問問他到這裡來是幹什麼的,卻沒有問成。
明早遣人觇(chan):探視,察看。帶有隐秘之意)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來,雲:“一老人死坡下,傍兩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傷哉!”薄暮,複有人來,雲:“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詢其狀,則其子又死矣。明日,複有人來,雲:“見坡下積屍三焉。”則其仆又死矣。嗚呼傷哉!
第二天一早我就派人去看他們,不想他已經走了。接近中午的時候,有人從蜈蚣坡來到這裡說,有一位老人死在蜈蚣附近,有兩個人在那裡哭泣,非常悲傷,我說一定是那個吏目死了,太令人痛心了。天快黑的時候,又有人來說,蜈蚣坡下死了兩個人,旁邊有一個坐着歎息,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吏目的兒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來說,我看見蜈蚣坡下有三具屍體,看來那位仆人也死了。
鳴呼傷哉!念其暴骨無主,将二童子持畚锸畚【(ben)锸(cha):簸箕和鐵鍬】往瘗【(yi):掩埋,埋葬 】之,二童子有難色然。予日:“嘻!吾與爾猶彼也。”二童憫然涕下,請往。就其傍山麓為三坎埋之,又以隻雞飯三孟,嗟籲涕洩【涕(ti)咦(ti):眼淚和鼻涕,亦作哭泣】而告之。日:
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驿丞餘姚王守仁也。吾與爾皆中土之産,吾不知爾郡邑,爾烏為乎來為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遊宦不逾千裡。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爾亦何辜乎?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鬥,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烏為乎以五鬥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仆乎?嗚呼傷哉!爾誠戀茲五鬥而來,則宜欣然就道,胡為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蓋不任其憂者?
太令人痛心了。想到他們死在外面,無人收屍,我便吩咐兩個書童,拿着畚和鏟子前去掩埋,兩位書童露出為難的神色。我便對他們說,我和你們與他們的命運是一樣的。兩位書童都很憐憫,那三個死去的人,悲傷的流下了眼淚。他們請我前去,就在那三人死去的山麓,挖了三個坑,把他們全埋了,又拿了一隻雞和三碗飯,祭祀他們。我流着眼淚,嗟歎不已,對着他們的墳墓訴說道,嗚呼,真令人痛心啊,你們是哪裡人?叫什麼名字?我是在龍場驿丞的餘姚人王守仁。我和你們一樣都是中原人士,我不知道你們是什麼地方的。你們為什麼要到這偏僻的山區做鬼呢?古人總是不大願意遠離家鄉,出外做官的也不會超過千裡。我是因為被放逐才來這裡,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你們又是因為什麼罪呢?從你這個吏目的外觀上看,拿的官俸不會達到五鬥米,你帶領妻子兒女耕田種地也可以獲得這麼多,為什麼偏偏要用這五鬥米,換自己一條7尺之軀呢?你為什麼還嫌不夠。竟然還要搭上兒子和仆人的性命呢?嗚呼,實在是讓人痛心啊!你如果确實是為了這五鬥米而來,就應該欣然上路,為什麼我昨天看見你時,你的表情卻很憂愁呢,這大概是你有很多憂心的事吧。
夫沖冒霧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饑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疬侵其外,憂郁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吾固知爾之必死,然不謂若是其速,又不謂爾子爾仆亦遽然奄忽也!皆爾自取,謂之何哉!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瘗耳,乃使吾有無窮之怆也。
沿途奔波,風餐露宿,行走在萬峰之頂,饑渴勞頓,筋骨疲憊,加上瘴疠之氣的侵襲和内心的憂郁,能不死嗎?我本來就知道你一定會死,卻沒想到會這麼快,也沒有想到你的兒子和你的仆人也這麼快就随你去了。都是你自取的,還能說什麼呢?我念你們三人的屍骨無依無靠,便來掩埋你們,這使我有了無窮的悲怆。
嗚呼傷哉!縱不爾瘗,幽崖之狐成群,陰壑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于腹,不緻久暴露爾。爾既已無知,然吾何能違心乎?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今悲傷若此,是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吾不宜複為爾悲矣。
令人心痛了,即使我不來掩埋你們,幽深的山涯虎狼成群,深幽的溝壑裡毒蛇大如車輪,他們也一定能把你們吃掉,不會讓你們長期抛屍于野外的。你們既已無知,可我又怎麼能忍心不管呢?我自從離開父母家鄉,來到這裡已經兩年多了,我之所以多次遇到瘴疠的毒氣還能保全性命,是因為我一天也不曾悲泣過。我之所以這樣悲傷,主要是為你們,而為我自己則是非常次要的,我認為不應該在為你們悲傷了,我要為你們而歌唱,你們聽着。
吾為爾歌,爾聽之。歌曰: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達觀随寓兮,奚必予宮。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之人言語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茲兮,率爾子仆,來從予兮。吾與爾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鄉而噓唏兮。吾苟獲生歸兮,爾子爾仆,尚爾随兮,無以無侶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離兮,相與呼嘯而徘徊兮。餐風飲露,無爾饑兮。朝友麋鹿,暮猿與栖兮。爾安爾居兮,無為厲于茲墟兮!
我還要用歌曲來安慰你們,歌詞是這樣的:我和你都是背井離鄉的人,聽不懂蠻人的言語,性命也不知道能保多久,我如果死在這裡,你就帶着你的兒子和仆人,來跟随我吧,我跟你一起。嬉戲遨遊,乘龍騎馬,登山遠望故鄉而深深歎息。我如果能活着回去,希望你的兒子和仆人也跟我一起回去,不要以沒有伴侶而悲傷。道路邊的墳冢到處都是,死者多半是從中原流離至此,他們彼此呼喚,久久的徘徊,餐風飲露,而你就不會感到饑餓了。早上可以與麋鹿為友,晚上可以和猿猴一起栖息。這樣你就可以在這裡安居下來了,不要為這裡的一片荒涼而憂心。
我這裡全文摘抄《瘗旅文》,一則這是千古名篇。要知道清人吳楚材、吳調侯編著的《古文觀止》總共收了不過222篇古文,都是公認的古代文言文最高水平的代表。明朝276年曆史,共有12人入選,所謂文壇領袖、文壇奇才如宋濂、劉伯溫、方孝孺、歸有光等最多不過隻有兩篇入選,而王陽明獨一無二,三篇入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篇《瘗旅文》。
更為重要的,這件事表明,王陽明在龍場已經了悟了生死。“為爾者重,自為者輕”,有一種天下萬物一體為仁的“仁”,“悲傷若此”的“仁”。差的就是那捅破最後一層玻璃紙的悟天機。
再者, 是王陽明經過吏目這件事情之後,在貴州龍場給自己做了一個石頭棺材,每天晚上就睡在裡面,思考生與死的問題。突然有一天一個仲夏的夜晚,一道巨大的閃電劃過天際,驚天動地的雷鳴聲轟然響起,瓢潑大雨嘩一下就下起來了。電閃雷鳴撕破了靜谧的長夜,就在這電閃雷鳴之中,躺在石棺裡的王陽明突然大叫一聲,醒了過來。隻見他一身大汗淋漓,神情是大徹大悟,明亮的眼睛裡充滿了徹悟之後的驚喜。在這種天地應和中,他忍不住縱聲長嘯。長嘯之後,男子自言自語道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接着又說:“至此心外無物,心即理也。”這就是龍場悟道,那麼到底龍場悟道王陽明悟出了什麼?
首先是,“吾性自足”,也就是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是有着密切聯系的,當他進入一種深邃、無人無我的狀态中時,覺得自我已經消失,整個宇宙好似和自己融為了一體,達到了前賢古聖所說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人天合一境界。
在這種境界裡,經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發生,如他有時在心中有意無意地念着一件事時,不知是巧合還是其他什麼原因,過不多久這件事就會真的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如民間老百姓常說的“說曹操,曹操就到”。
第二,就是“不假外求”,也就是心想事成。心即理
吾性自足,天人合一,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什麼都有,我什麼都不缺乏,那解決事情辦起事來,就不假外求,無所不能啦!
從俗上說,一個人發心,一個人所生發的念頭,以強大的思想能量,有意無意地輻射到周圍的人和事,影響着他們對于某些問題的好惡和取舍。這就是一個人的氣質和信念對他人和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影響。這是百姓民間所說的”心想事成“。
, 從心學上說,身之主宰是心,關鍵是“靈明”——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隻一體。”人為萬物之靈,就是通過“心”這無形無相的本體意識與天地萬物相通,萬物與人原為一體,此心靈明至神,是一種極大的存在力量,如善用之,則奇妙無窮。”
吾性自足,就是有了這個靈明。王陽明說的“靈明”,我不知如何闡述它,如果免強說的知,可以說就是對思想狀态和其運化規律的正确掌握吧。
如果你想的符合自然運行的規律,就是靈明,做事自然能成功;假如不符合規律,連你自己都不相信,言行不一緻的話,自然就導緻失敗。
也就是說,起初做一件事時,如果你隻是漫不經心地想想,一邊想還一邊犯疑:“我恐怕不能做成這件事吧?”這樣的話,隻是在腦中随便想想而已,所想的念頭就毫無力量可言,是不會起任何作用的。
龍場悟道,在生死中悟出“吾性自足”,生起堅定的信念,相信“不假外求”,憑自己靈明就可以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終将能獲得成功,并念茲在茲,将生發的信念與所作的事物結合起來,達到忘我的“無意”境界,不斷激發自己的本體意識,就會産生無限的智慧和能力,那就無事不成,所謂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會達成!
有話要說...